摘要:在采访的时候,他们是有啥说啥,不仅直言有证的没几个,还当着记者的面,用漏网捞下水道。
不得不说,西贝的厨师是真实在。
在采访的时候,他们是有啥说啥,不仅直言有证的没几个,还当着记者的面,用漏网捞下水道。
记者想拍现场炒菜的视频,结果厨师掏啊掏,掏出一包料包准备解冻。
网友看了笑不活,老板想掏出良心,结果员工却掏出了黑心,这一波操作,真是自杀式公关啊。
罗永浩直接躺赢,什么都不用说,大家自有评判。
01
事情起源于罗永浩吃的一顿饭。
他跟朋友去西贝吃饭后,发了个帖子,称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作为一个消费者,吐槽一下菜品,本无可厚非。
结果惹怒了西贝老板,他亲自下场开撕了,称自己店里的不是预制菜,罗永浩毁了自己名声,他要争一个是非。
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格局,他还公开了370多家门店,让消费者可以进去参观。
这样一来,事情热度一下子就起来了。
罗永浩本来就口才了得,论打嘴仗,他还真没输过。
西贝老板的回应,算是一个送上门的案例,他怎么可能不要。
这种感觉怎么说,就好比罗永浩随机踢了一个石子,结果石子跳起来了,他索性就不走了,搬个板凳坐下来看戏。
结果证明,西贝老板过于自信了。
他认为的预制菜,和大家理解的预制菜,显然不是一回事。
02
在采访中,西贝员工有一说一。
他们拿出保质期二年的冷冻南瓜泥,还有提前腌制好的烤鱼。
也难怪他们不需要有证,因为上岗确实不要啥炒菜技术,只要会使用微波炉就行。
如果说牛肉、鸡肉和烤鱼之类的菜品,工艺比较复杂,为了统一口味提前烹饪,也能理解。
难以理解的是,一颗西兰花,居然也是提前冷冻好的。
还有很多人喜欢吃的番茄莜面酱,也是可以保存12个月的预制品。
厨师的工作内容,就是找出相应的袋子,用剪刀剪开口,然后加热一下倒进盘子,送到顾客的餐桌。
难怪食客破防,本以为贵有贵的道理,没想到自己成了大冤种。
尤其是宝妈,带孩子出门逛街,为了能吃得放心,总喜欢去西贝,感觉西贝的儿童套餐很卫生,万万想不到,西兰花的年纪,比自家宝宝的年龄都大。
问题来了,在明白的事实面前,为何西贝老板还如此自信呢?
在他看来,预制菜和预加工是两回事。
他认为的预制菜,是加工好的菜装到袋子里,只要加热就能吃,而他店里的食品,是中央厨房做的半成品菜,店里会再操作一下。
咱就说,这有啥区别?
都是不用加盐,简单加热就能上桌的菜,不是预制是什么。
03
为啥说西贝老板身边没高人。
他的这次公关算得上灾难级,但凡换个思路,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比如看到罗永浩吐槽后,可以先感谢对方提建议,然后虚心接受,并且邀请对方来公司参观。
处理好的话,双方还能合作一把,推出一个系列的菜品,只要罗永浩点头称好吃,这波流量是抓住了。
可他太在乎名声了。
没错,罗永浩是网红,有一定的舆论导向力,但他吐槽的目的,并非针对西贝,而是想推进预制菜的规范。
西贝老板跳出来,把罗永浩推到对立面,反而将自己陷入被动。
因为他的对手从来不是罗永浩,而是很多认为西贝价格贵的人,没事的时候,大家暗暗吐槽一下就过去了,既然你要较真,那就把东西都摆出来,大家来看看。
看了厨房的直播,大家一眼明了,原来都是预制的菜品,却卖了新鲜食材的价格,这不是坑是什么?
就如罗永浩所说,大家也不反感预制菜,但顾客有知情权,一分钱一分货,不要混淆了。
看起来,挑战西贝的是罗永浩,其实不是,背后是大众的情绪,罗永浩只是说出了大家的心声罢了。
这也是西贝老板最大的失误,他把罗永浩当假想敌,结果把自己架到火上烤。
04
在新的采访中,西贝老板坦言自己压力大,营业额直线下降,他整夜睡不着。
他还想起诉罗永浩,认为对方的吐槽毁了西贝的名声,殊不知,毁掉西贝名声的恰恰是他的认知。
西贝老板六旬年纪,是创业者中比较成功的人,他懂一点网络,却不能理解大众的情绪。
原因很简单,他身边敢说真话的人没几个,从他性格可以看出,他是比较有主见的,做事也有魄力,这就造成下属不太敢直言,他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当老板的性格好恶,凌驾于品牌利益至上,是很麻烦的事,个人毕竟有思维局限,遇到问题时,没办法有全局观念,很容易给品牌带来危机。
反观罗永浩,他谈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想推动预制菜的明确规范。
你看,这格局,这眼界,又一次说到网友心坎上。
这件事不管后续如何,对西贝品牌都有很大影响,他们想争个对错,却输掉了人心。
而对于我们来说,去哪吃不是吃,要真是加热就能吃的饭菜,何必花钱去你店里,去超市里买回来不行吗。
毕竟,谁家没把剪刀。
来源:子芫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