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是新中国真正的国母,伟人的一生挚爱,却死得极其壮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8 16:16 1

摘要: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夫人,也是他老人家最亲密的战友,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今的杨开慧纪念馆与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已成了一个红色文化园区,是湖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2025年清明这天,我从长沙市区出发,沿着京港澳高速北上,在板仓互通下高速后,再沿着骄杨路西行,来到了位于长沙县开慧镇的杨开慧纪念馆。

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夫人,也是他老人家最亲密的战友,更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如今的杨开慧纪念馆与杨开慧故居、杨开慧烈士陵园,已成了一个红色文化园区,是湖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在杨开慧纪念馆,我听到一位前来参观的市民对他的孩子说:毛主席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作为他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新中国真正的国母。

这位朋友的话,算是说到我的心头了。按词典上的说法,“国母”一般指的是参与一国创建过程,或推动一国繁荣,作出突出贡献,受到一国百姓广泛爱戴的女性,比如宋庆龄女士,就是中国人公认的“国母”。而从杨开慧同志的一生来看,她完全当得起这个称号。

一、

1901年,杨开慧出生于长沙县东乡板仓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的父亲杨昌济是一位学贯中西,思想开明的教育家,母亲向振熙也出身名门。出生于这种家庭的杨开慧,从小便阅读了许多东西方新文化的书籍,成为当时少见的才华横溢、思想解放的新女性。

1914 年的一天,杨开慧在父亲杨昌济的书桌上看到一本一万多字的读书笔记。笔记上写的是中国的一些历史人物,以及有关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唐宋古文方面的读书心得。笔记誊写工整、对人对事看法深刻,令杨开慧钦佩不已。在笔记的扉页上,她看到了笔记主人的名字——毛泽东。

从父亲口中,杨开慧得知毛泽东来自湘潭,是一位才华横溢、志存高远的年轻人。父亲亲口告诉她:“我有两个最好的学生,一个叫毛泽东,一个叫蔡和森。特别是毛泽东,他将来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听到父亲如此评价一位学生,杨开慧不禁对毛泽东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很想见一见这位父亲的得意弟子。

机会很快出现了。因为是杨昌济的学生,因此毛泽东经常会和蔡和森、陈昌、张昆弟等同学到杨家聚会,讨论救国救民的真理。杨开慧一开始是坐在边上默默地听,后来也忍不住参加进来,并提出了许多问题。毛泽东对热心参与讨论的杨开慧非常关心,耐心地解答她的疑问,同时把自己写的一些文章送给了杨开慧。

在毛泽东的引导下,杨开慧的思想也逐步变得进步起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开始拉近了两个人的心灵。得知毛泽东有坚持洗冷水澡的习惯后,杨开慧也开始用冷水洗澡,虽然一开始冻得直哆嗦,但几次坚持下来后,这个习惯也陪伴了她的一生。

二、

1918 年,杨昌济举家北迁,到北京大学任教,将自己的得意弟子毛泽东推荐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管理员。由于双方住得不远,毛泽东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见面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个年轻人共同阅读革命书刊,参加社会实践,两颗年轻火热的心灵也开始碰撞出爱情之火。

杨开慧曾在日记中写道: “不料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 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看了他许多文章、日记,我就爱了他。”

1920 年1 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毛泽东陪着杨开慧扶灵回长沙,安葬了自己的老师。在长沙期间,她听人说有一位女子也在追求毛泽东,心里非常不安。为了表白心意,毛泽东特意写了一首《虞 美人·枕上》送给杨开慧,用诗词表达了自己对杨开慧的一往情深。

收到这首词后,杨开慧十分开心:“他终竟没有背叛我,他没有和她发生更多的关系,反而因此他的心盖,我的心盖,都被揭开了,我看见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见了我的心!”

1920 年冬,杨开慧和毛泽东举行了一场十分简朴的婚礼。这场婚礼没有八抬大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仅宴请了在长沙的几位亲友,便结为了夫妻。这场在当时看起来惊世骇俗的婚礼,见证了毛泽东与杨开慧的浪漫爱情,更是被湖南的新青年们称作“理想的罗曼史”。

三、

1922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革命助手。她协助毛泽东创办湖南自修大学,并为筹集经费到处奔走; 同时还责党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又要无微不至地照顾丈夫和孩子的衣食起居,还协助丈夫联络同志、找资料、抄写文章。毛泽东曾多次在何叔衡面前表扬杨开慧:我个好秘书,抄写起来,又快又好。

革命者的爱情,一定会经受更多的磨难。在白色恐怖漫天笼罩的日子里,杨开慧和毛泽东因为革命的需要,总是聚少离多,甚至时刻面临着生离死别。对于这些,杨开慧早已做好的心理准备: “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一定要跟着他死! 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 ”

正在这时,一阵激越的歌声将我从思绪中拉回。原来,是讲解员唱起了《金花籽开红花》。“穷人家要翻身,世道才像话……”

1925年,杨开慧随毛泽东返回韶山,创办农民夜校,成立秘密农协,建立党组织,领导韶山人民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这首《金花籽开红花》,就是她在夜校中教农民传唱的歌曲。

听到讲解员的演唱,我似乎穿越到了那时的毛氏宗祠,在那里,杨开慧与韶山老百姓相对而坐,一个字一个字教他们识字、唱歌,教他们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四、

1927年8月底,毛泽东送杨开慧回到板仓,自己则按照党的指示,来到湘赣边发动秋收起义。这是他第九次、与杨开慧结婚后第八次到板仓。没想到,夫妻俩此次一别竟成永诀。

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在板仓坚持了近三年的地下斗争。当时,板仓的周围环境十分险恶,面对残酷的白色恐怖,在与上级组织失去联系的情况下,杨开慧仍然坚持参与组织长沙、平江、湘阴等地的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

在板仓的近三年中,杨开慧深知凶残的敌人不会放过自己,早已做好了牺牲的准备。1929年3月,在听到朱德妻子伍若兰被敌人杀害的消息后,杨开慧给堂弟杨开明写了一封信,将自己的几个孩子托付给孩子:“我好像已经看见了死神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而我并不惧怕,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我有点可怜他们……”

面对白色恐怖,杨开慧更加思念自己的丈夫。有一天深夜难眠,她起身伏案,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写下一首诗,以表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平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见不得,惆怅无已时。”

与杨开慧一样,远在革命根据地的毛泽东,也在深深思念着杨开慧和孩子们。但在那种白色恐怖下,他们写给对方的信,又怎么可能送到对方的手中呢?

三年中,杨开慧只收到过毛泽东用暗语写来的一封信,告诉她自己在井冈山,一切都好。凝视着自己丈夫熟悉的笔迹,杨开慧不禁喜极而泣,她迫不及待地翻箱倒柜,找出一本地图,找到了井冈山所在的方向。当晚,杨开慧在日记中写道:“没有我在身边,他真的一切都好吗……”

五、

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失利后,胡南军阀何键悬赏1000大洋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10月24日,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密探发现后被捕,8岁的儿子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抓。

被押到长沙后,敌人对她严刑拷打,妄图逼迫她交出地下党组织的名单和毛泽东的具体位置,还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砍头只像风吹过!死,只能吓胆小鬼,吓不住共产党人!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被捕后,杨开慧遭受了敌人非人的折磨。敌人不仅用皮鞭、木棍对她进行毒打,还对她用上了“压杠子”的酷刑,杨开慧经常疼得晕死过去。被敌人用凉水泼醒后,她的回答仍然只有一句:毅然回 “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被敌人枪杀,终年29岁。为了折磨杨开慧,凶残的敌人向她开了三枪,先把她打伤,让她流血、疼痛,一下一下地把她折磨死。杨开慧在痛苦中煎熬着,两只手深深地抠进泥土里,在她身边的土地上留下了两个带着无数手指印的深坑……

据毛岸英后来回忆,临刑前一天晚上,杨开慧一边含泪亲吻小岸英,一边轻声说:“孩子,如果你将来见到爸爸,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说我非常想念他……,我不能帮助他了,请他多多保重!”

走出纪念馆,我的心情仍然有些激动。杨开慧与毛泽东的婚姻,是短暂却又伟大的,在烽火连天的革命年代,他们谱写了一曲爱情的伟大篇章。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无论条件多么恶劣,两人始终在灵魂上相知相爱,相伴相守,天地可鉴,日月可明。

作为毛主席的第一任妻子,杨开慧与毛主席同甘共苦,视死如归,她真的无愧“新中国的国母”这一称号。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永远的骄杨 ——纪念杨开慧烈士牺牲89周年》

《毛泽东研究》:《毛泽东与杨开慧:从人间知己到革命伉俪》

来源:历史系小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