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欧洲最大银行之一录取之前,我经历了30次面试失败……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21:35 1

摘要:我是一名在美国求学并工作的留学生,研究生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主修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这个专业属于STEM类别,毕业后拥有3年的OPT工作时间。

我是一名在美国求学并工作的留学生,研究生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主修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这个专业属于STEM类别,毕业后拥有3年的OPT工作时间。

由于我在校期间GPA成绩还不错,同时也参与了导师带领的多个校内项目,积累了一些在美国企业的实习经验,如在Starfortune.co做市场分析师,在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做数据分析师等。

研究生毕业后我顺利加入Wistron.co(纬创),并在工作期间抽中了H1B签证,并已成功完成了H1B Transfer,加入了新公司,正式迈入职业发展的新阶段。

但这一切的背后,藏着30多次面试失败带来的无数个失眠的夜晚和自我怀疑。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正在求职的你一点启发。

本文转载自留学杂志

文丨陈晓天

找工作是一段漫长又煎熬的旅程,对于在海外求学、背负着签证压力的留学生来说,找工作不仅是迈入职场的第一步,更像是一场关乎身份、未来和自我价值的战斗。我们可能会经历一轮又一轮的面试,从初筛、技术面试到最终面试,熬夜准备简历、练习面试问题,却依然收获一封又一封“很遗憾……很抱歉……”的邮件,我曾经历过同样的过程——焦虑、自我怀疑、重整旗鼓、再出发。

我想用最真实的经历告诉你:即便经历了30多次的失败,只要坚持不断调整、反思和提升,机会终究会来到你面前。

虽然我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出于对职业发展的长期考虑,我还是决定重新出发。一方面,先前所在的科技公司,其业务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我对进入大厂,尤其是金融、科技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一直有着强烈的向往和好奇。于是,这份“不安于现状”的驱动力,促使我踏上了跳槽之路。从2024年4月抽中H1B签证,到5月初正式开始准备跳槽,再到9月终于“上岸”,我最终收获了一份来自欧洲最大银行之一的Offer。

这几个月里,我一共经历了超过30场面试。这些面试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简历筛选、笔试、电话初筛、Zoom/Skype视频面试、Onsite面谈。面试的公司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与金融行业,如Amazon、Capital One、CitiBank、JPMC、American Airlines、IBM及HP等知名企业。

虽然看起来面试机会很多,却全以失败告终,有些公司在第一轮就被刷掉,有些好不容易进到第二轮,但并没走到最后,还有几次最终轮面完,过了几天才收到冷冰冰的拒信。甚至有一次上午11点面试,我在10点58分收到上一家公司面试失败的邮件,而我只有两分钟调整心态,进行接下来的面试。

现在回顾起来,这是一段高强度、全方位挑战自己的旅程——30多场面试、不同形式、不同公司,背后藏着无数次的准备与复盘。但正是这些“失败”,让我逐渐找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调整机制”,也让我慢慢走出了自我怀疑的泥潭。

在此我谨以个人经历,分享一下留学生应当如何准备银行行业Credit Risk Analyst(信用风险分析师)/Risk Modeling(风险建模)/Portfolio Analytics(组合分析)等相关岗位Phone Interview(电话面试)的经验。

第一步,彻底熟悉自己的简历。

作为申请信用风险相关岗位的候选人,你的每一段经历都是你的“信用画像”,HR非常在意申请者处理数据的能力、商业理解力,以及对风险的敏感度。

我花了不少时间去逐行完善简历上的内容,包括每一个职位的起止时间;负责的具体项目内容(尤其是如何进行贷款审批、违约预测、行业的一些违法行为、损失预测、滚动率等);实习或在学校里使用过的工具(Python、SQL、Tableau、SAS、Power BI等);充分理解KPI的影响(通过优化模型如何提升审批率、如何缩短模型运行时间等)。

这里我有一些小建议,可以分别读一遍自己的简历并向别人讲一遍,除了自己熟悉以外,也需要别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去,这完全是两种感受,所以我会模拟用英语完整讲一遍简历内容,尽量口语化,简明扼要。

第二步,了解面试公司背景。

这是我准备电话面试的基础操作,更是针对金融/银行类公司的必要准备。尤其是面试Santander、Wells Fargo、Capital One、JPMC、AmericanExpress这样的大公司时,我会重点关注:公司官网、LinkedIn、Glassdoor的员工评价;该公司最新财报或年报(了解他们贷款产品的变化、风险策略调整等);是否有新的风控模型上线、新系统部署;公司风格是更保守还是创新型?文化是扁平化管理还是等级分明?提前查明岗位职责中提到的关键字(例如“Portfolio Segmentation”“Loss Forecasting”“Credit Score Strategy”“Risk Appetite”),并准备例子。

总而言之,做这些准备的目标是让面试官觉得你“懂行业、懂岗位、懂公司”,不是只会写SQL和做Tableau图的一般面试者。

第三步,提前准备常见问题答案(针对信用分析师岗位)。

我会把所有可能的问题整理成Word文档,再同步到Notion方便自己区块学习,切片记忆,分板块准备。比如,常见问题包括(适用于所有岗位):介绍一下你自己;为什么对这份工作感兴趣?你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你为何离开上一份工作?你认为五年后的自己会是怎样的?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吗?……

风险分析岗位常见延伸问题:请介绍一个你做过的风险分析项目;你如何判断一个申请人是否是“高风险”?你是否用过Roll Rate/Transition Matrix?举例说明如何平衡“业务增长”和“风险控制”?如果模型预测结果

不理想,你会如何优化?你怎么看待经济周期变化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有没有参与过模型监控?是怎么做的?你是如何与业务部门协作做策略调整的?

我建议使用STAR模型(Situation、Task、Action、Result)来回答以上问题,以此突出自身分析过程、业务理解、沟通能力、落地效果,并且这样会比较有逻辑性,防止面试官听不懂,也防止自己说得牛头不对马嘴。

第四步,进行Mock Interview(模拟面试)。

模拟面试对我帮助非常大,特别是口语表达和逻辑清晰度的训练。通常我会请几个朋友,包括母语是英语以及母语非英语的同学。曾有一位口音很重的印度同学,刚开始我压力很大,但我坚持听完问题并记录关键词,以此反复训练。之后当我真正接到美国HR的电话时,反而觉得轻松很多。模拟面试时用Zoom/Google Meet软件可以熟悉真实的面试过程,也可以反复听录音文件,重点关注自己的语速、语调、逻辑结构、说话是否有重复等。

第五步,准备小抄、多听多练。

电话面试的好处是可以准备“小抄”:打印一页关键词(模型名、数据指标、项目总结、技术栈);电脑打开“速查笔记”(比如定义、公式、结果、团队结构);开会时打开Word页面,眼睛不看摄像头压力更小。除此之外,我还会去观看YouTube上关于银行与金融相关的模拟面试视频,跟着练听力和回答,特别推荐听印度或非母语面试官的口音进行适应训练的视频。

第六步,营造良好面试环境。

如果当天有面试,建议一定提前10分钟准备好,测试一下网络,手机耳机收音,以免因技术故障导致紧张。面试前,我会准备以下内容:用耳机接听,防止噪声干扰;桌上放一瓶水、纸笔、面试资料(小抄);关掉所有通知,不要被打断;穿着得体(即使只是电话面试,穿着正式整个人状态也会不一样);回答问题时注意停顿思考、发音清晰、语速适中。

当然,如果面试过程中听不清问题,也可以礼貌请对方重复问题。总的来说,电话面试不难,但绝对不能轻敌,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公司的Credit Risk岗位来说,面试不只是测试你的技术,更看你是否“理解风险”本质,是否能将数据转化为业务价值。

但也别紧张,因为面试中,哪怕听不懂一些单词,只要抓住关键词、理解语境、回答有逻辑,面试官一定能感受到你的准备充分和你的专业性。记住:面试不会从你最强的那一面开始,但它可以结束于你准备最充分的那一刻。

达拉斯市中心地标之一,Santander Tower作为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在达拉斯的总部大楼,它矗立在天际线中,见证着城市的金融脉动与活力。

当我终于收到录取Offer时,我并没有跳起来欢呼,也没有立刻和所有人分享。反而是静静地坐了一会儿,长长地出了口气。这几个月的焦虑、自我怀疑、夜里刷题、一遍又一遍地复盘……终于都有了结果。我知道这可能不是“最好的”工作,但它是对我过去努力的一次真实回应。它让我明白,哪怕过程很艰难,只要不放弃,总会有结果。

在这三十多次面试的“失败经验”中,我收获的远远比我原本以为的要多。因为一次次的拒信,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我的职业定位,更清楚了自己真正想去什么样的公司;我加强了自身的沟通能力、逻辑表达能力、提升了口语交流的能力,甚至学会了如何回答得不像个机器人;我学会了如何从挫折中提炼价值、总结经验、调整学习与面试计划,而不只是自我否定。

对于在美国求职的留学生来说,面试的难度从来不仅仅在于题目有多难,更在于我们要面对一系列“额外的障碍”——身份限制、签证政策、岗位要求、公司能否支持H1B,甚至是否愿意等你的身份生效。这些问题不是简历上能写出来的,也不一定能在面试中解释清楚。但它们却真实存在,并悄悄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决策与努力的结果。但请记住:我们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仍在坚持、仍在努力的你,也一定会在某个时刻,收获属于自己的机会和认可。

希望这些经验能在你焦虑、沮丧,甚至想放弃的时候,带来一点点鼓励和力量。失败并不会定义你,真正定义你的,是你面对失败的反应与选择。所以,请不要停下脚步。继续尝试、继续成长、继续相信。加油,每一个正在努力、不愿妥协的你,你值得更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毕业于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现在美国工作)

来源:留学生Dail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