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发烧,开始说胡话以为精神病,连续做检查后医生多次推翻诊断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8 17:06 1

摘要: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个病例,过程曲折得像部悬疑剧,结局却让人松了一口气。故事的主角是个28岁的年轻女性,姓麦。她从发烧开始,到胡言乱语被怀疑精神病,再到癫痫发作,医生诊断一次次被推翻,最后靠着坚持和一点运气,才揪出了真正的“幕后黑手”。这个故事不仅惊心动魄,还能让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个病例,过程曲折得像部悬疑剧,结局却让人松了一口气。故事的主角是个28岁的年轻女性,姓麦。她从发烧开始,到胡言乱语被怀疑精神病,再到癫痫发作,医生诊断一次次被推翻,最后靠着坚持和一点运气,才揪出了真正的“幕后黑手”。这个故事不仅惊心动魄,还能让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藏在身体深处的“隐秘杀手”。接下来,咱们慢慢揭开这层迷雾。

麦小姐,28岁,生活在南方一座小城。她是个平面设计师,平时喜欢画画、追剧,生活简单又充实。身体方面,她算不上铁打的,但也没啥大毛病,偶尔感冒发烧,吃点药就过去了。可一个月前,她的生活被一场“普通发烧”彻底打乱。

那天是周五,麦小姐下班回家觉得头昏沉沉的,一量体温,39°C。她心想:“感冒了吧,休息一下就好。”去药店买了退烧药吃了,烧退了点,可第二天又烧起来,还多了头痛,像有人拿锤子敲脑袋。她忍了两天,实在扛不住,第三天开始呕吐,吐得昏天黑地,这才慌了:“这不是普通感冒,得去医院!”

她去了当地一家社区医院。医生听她描述——发烧、头痛、呕吐,眉头一皱:“这症状不简单,可能是脑子的问题。”头痛加呕吐,可能是脑血管意外,也可能是颅内感染。考虑到她发烧明显,医生倾向于后者,安排了头颅CT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出来,CT没啥异常,血常规白细胞略高。医生又给她做了体检,发现她有轻微咳嗽,肺部听诊有湿啰音,胸部CT提示气管炎。医生拍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回家吃抗生素和退烧药吧。”

麦小姐松了口气,拿药回家。可药吃了,烧是退了点,头痛却没消停。她咬牙想:“再忍忍,应该就好了。”

谁知,第二天情况急转直下。麦小姐早上起来,整个人迷迷糊糊,眼神涣散。她突然指着地板喊:“看,那条蟒蛇在拉大便!”接着又说:“大货车拉着一栋房子跑过去了!”父母愣住了,以为她撞邪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麦小姐又开始大喊大叫,像见了鬼似的,双手乱挥,吓得家里鸡飞狗跳。

父母赶紧把她送到附近基层医院。医生看了之前的CT,又见她精神异常,问了家族史。麦小姐父亲提到,她姑妈有精神分裂症。医生一听,点点头:“这病有遗传性,可能是精神分裂症发作了。”这话像晴天霹雳,麦小姐父亲眼泪刷地下来了。他姑妈这些年被精神病折磨得不成人样,一想到女儿也要走这条路,他心如刀绞。

医生说:“精神分裂症得长期吃药,不配合就得强制治疗。”麦小姐妈妈却不信:“我女儿从小正常,怎么可能是精神病?”她坚持带女儿去市里大医院再查。

那天回家后,麦小姐状态似乎好转了点。可晚上刚吃完饭,她突然“扑通”倒地,浑身抽搐,口吐白沫,足足两分钟才停。120急救车赶到,医生一看:“癫痫发作,赶紧送医院!”

到了市医院,医生听完病史,又听说基层医院怀疑精神分裂症,摇摇头:“发烧、呕吐、癫痫,哪像精神分裂症?可能是颅内感染。”他们复查了头颅CT,还是没大问题,但不敢掉以轻心,决定做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化验,看看脑子里到底藏着什么。

腰椎穿刺听着吓人,一根粗针从腰部刺进去,抽出一管透明的液体。麦小姐父母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医生说有麻醉,不太痛,而且这是确诊的关键。他们咬牙同意了。

脑脊液结果显示,细胞数轻微升高,蛋白质也略高,符合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表现。医生又做了颅脑MRI,发现颞叶和额叶有水肿,倾向于病毒性脑炎。这下区别大了——脑膜炎多是脑膜受损,预后较好;脑炎是脑实质被病毒啃了,搞不好死亡率超50%。医生解释:“就像芒果,皮坏了是脑膜炎,肉坏了是脑炎,严重得多。”

麦小姐父母腿都软了:“脑炎?那不是要命吗?”医生点头:“现在还不算重,但得赶紧治,不然可能昏迷,甚至脑疝死亡。”一家人当场签字:“不惜一切代价,救人要紧!”

确诊病毒性脑炎,治疗方向明确:抗病毒。最常见的罪魁祸首是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坏死性脑炎凶险异常。医生开了阿昔洛韦,一种经典抗病毒药,每天输液,计划用一个月。可用了几天,效果不理想。烧没退干净,头痛还是像针扎,止痛药也压不住。麦小姐苦着脸说:“这日子没法过了。”

医生纳闷了:“阿昔洛韦没用?是病毒耐药,还是别的病原?”他们又查了脑脊液,没找到具体病毒,但也不奇怪,很多病毒性脑炎早期查不出。有人怀疑是细菌性脑膜炎,可脑脊液不浑浊,白细胞不高,不像。结核性脑膜炎?没中毒症状,结核检查也阴性。真菌感染?指标也不支持。

“要不要用糖皮质激素?”有医生提议。激素是抗炎神器,能压住脑水肿,可也有风险——抑制免疫,可能让病毒更猖狂。另一派反对:“万一是感染,激素会雪上加霜!”争来争去,激素没上,大家决定再等等。

就在这时,一位神经内科医生抛出新思路:“会不会根本不是感染?而是自身免疫性脑炎?”这病听着玄乎,其实不罕见。简单说,就是免疫系统“叛变”,把自己的脑细胞当敌人打,导致炎症。自身免疫性脑炎占神经内科脑炎的10%左右,发病时也会有发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跟感染很像,容易误诊。

这个猜想让大家眼睛一亮。麦小姐的抗病毒治疗无效,脑脊液又没查到病原,确实像免疫问题。可确诊得靠抗体检测,要把脑脊液送到外院化验,还得自费几千块。之前没做这步,怕家属不愿意。现在情况僵持,医生跟麦小姐父母摊牌:“再做一次腰椎穿刺,查抗体和病原基因测序,总共一万多,自费。你们看呢?”

麦小姐父母没犹豫:“钱不是问题,做!”麦小姐也点头:“第四次了,我忍得住。只要能查清楚,疼点没事。”

这次腰椎穿刺后,大家屏息以待。结果出来,病原基因测序没找到病毒细菌,可抗体检测炸了锅:抗NMDA受体抗体阳性!这下真相大白——麦小姐得的是抗NMDA受体脑炎,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脑炎。难怪抗病毒没用,她的“敌人”不是外来病毒,而是自己失控的免疫系统。

上级医院教授来会诊,确认诊断。他解释:“NMDA受体是大脑里的关键开关,跟记忆、行为有关。抗体攻击它,就会引发发热、幻觉、癫痫。麦小姐有胡言乱语和记忆减退,很典型。”这种病多见于年轻女性,有时跟卵巢畸胎瘤有关,但麦小姐没这情况,属于原发性。

教授补充:“她运气好,没到昏迷或呼吸衰竭的地步。MRI水肿不重,脑电图异常也不严重,算轻型。”家属终于松了口气,可治疗又成了难题。

既然是免疫性脑炎,治疗核心是抑制免疫糖皮质激素是首选,大剂量能快速压炎症,之后小剂量维持。可副作用吓人——水牛背、满月脸、发胖、痤疮,麦小姐一听就退缩了:“死我不怕,变丑我受不了!”她才28岁,爱美之心谁能不懂?

医生提出备选:人血免疫球蛋白,也能抗炎,副作用少,就是贵。一天8瓶,每瓶700元,5天一个疗程,得几万块,全自费。麦小姐咬牙:“用这个!”医生提醒:“如果效果不好,还得回头用激素。病情也可能复发,得有准备。”

幸运的是,5天免疫球蛋白下去,奇迹出现了。麦小姐退烧了,头痛轻了,整个人像从噩梦里醒来。她笑着说:“半个月没这么舒服了!”后续治疗巩固后,她顺利出院。两年复查,没复发,彻底摆脱了阴影。

自身免疫性脑炎是个“伪装大师”,常被误诊为感染或精神病。它由免疫系统攻击脑细胞引起,常见类型有抗NMDA受体脑炎抗LGI1脑炎等。症状五花八门:发热、头痛、癫痫、幻觉、记忆力下降,甚至昏迷。女性多发,20-40岁是高发年龄。《柳叶刀神经病学》研究显示,10%-20%的不明原因脑炎可能是自身免疫性,早期诊断是救命关键。

确诊靠脑脊液抗体检测,治疗上,激素免疫球蛋白甚至血浆置换都可能用上。预后因人而异,轻者痊愈,重者留后遗症。麦小姐的案例告诉我们:症状蹊跷、治疗无效时,别忘了查查免疫。

麦小姐的经历像过山车,从感冒到精神病,再到脑炎,最后锁定罕见病,花了几万块自费,才换回一条命。她感慨:“钱没了可以再赚,命没了就啥都没了。”这个病例提醒我们:身体报警时,别拖,别怕花钱,更别轻信单一诊断。医生也不是神,连续翻车很正常,关键是坚持查下去。

如果你也有类似症状,反复发烧、头痛、精神异常,别犹豫,去大医院查个明白。健康面前,钱和疼都算不了什么。

参考文献:

Dalmau J, et al. "Anti-NMDA-receptor encephalitis: case series and analysis." Lancet Neurology, 2008.

Graus F, et al. "A clin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of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Lancet Neurology, 2016.

《中华神经科杂志》,《自身免疫性脑炎的诊治进展》,2021.

来源:大象健康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