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阳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21:30 1

摘要: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先生扮演的朱高炽曾经说过一句话:“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的确,在五千年的历史上,阴谋诡计频频而出,但是相对于阳谋来说,就显得有些缺德了。反观阳谋,就是明明白白的把我的想法(计划)告诉你,你还得按照我的想法(计划)来,最终达到我的目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梁冠华先生扮演的朱高炽曾经说过一句话:“阴谋诡计成不了大事”。的确,在五千年的历史上,阴谋诡计频频而出,但是相对于阳谋来说,就显得有些缺德了。反观阳谋,就是明明白白的把我的想法(计划)告诉你,你还得按照我的想法(计划)来,最终达到我的目的。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唠唠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阳谋。

二桃杀三士这一阳谋是由齐国的政治家宴婴提出来的。当时齐国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战功显赫而骄横跋扈,齐景公担忧其势力威胁政权。为帮国君分忧,晏婴便设计了以公开公正的方式消除隐患:他请景公设宴赏赐两位桃子,明确要求三人“计功食桃”,即凭功劳大小决定谁配食桃。公孙接先述搏虎之功取一桃,田开疆陈退敌之功亦取一桃,古冶子愤而详述昔日护驾渡河、斩鼋救主之功,远超前两人。公孙接与田开疆闻后羞愧难当,自觉功不配桃,皆弃桃拔剑自刎。古冶子见二人因己言而死,亦耻于独活,随即同殉。晏婴此策以公开规则触发三人对荣誉的执念与攀比心理,使其在羞耻感驱使下自行了断,全程未动一兵一卒,却彻底瓦解了政治威胁。其本质是规则公开透明,但将人性弱点转化为自毁武器,无人能破。

二桃杀三士

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的一大经典阳谋。由齐国军事家孙膑提出并实施。孙膑师从鬼谷子,因受同门庞涓陷害而遭受膑刑。桂陵之战中,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援。孙膑提出“批亢捣虚”之策,不直接奔赴邯郸解围,而是率军直捣魏国防御空虚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在前线得知都城遇袭,明知这是孙膑的诱敌之计,但为确保国家核心腹地安全,不得不放弃即将攻克的邯郸,急令全军回援。当魏军长途奔袭至桂陵(今河南长垣)时,早已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发动伏击,魏军措手不及遭遇大败,庞涓本人也被生擒。此战孙膑通过攻击敌方必救之地,迫使对手在被动状态下仓促应战,完美诠释了“攻其必救”的战略思想。它的本质是将战略目标公开,但对手因核心利益被牵制,不得不被动应对。

孙膑

推恩令堪称是历史上又一经典阳谋,汉武帝时期,为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朝廷颁布了一项名为“推恩令”的政策。该诏令要求各诸侯王将封地平均分封给所有子嗣,而非仅由嫡长子单独继承。此举表面是推广皇帝恩德,允许多子嗣共享家族荣耀,符合儒家“仁政”理念。诸侯王若拒绝执行,则面临家族内部庶子们的激烈反对,引发继承权争斗;若遵照执行,则封地被不断分割成数十个微小侯国,经济与军事实力自然瓦解。这些越分越小的封地逐渐无力与中央抗衡,税收、兵源逐步收归朝廷管辖。诸侯明知这是中央削藩之计,却因政策符合宗法伦理与亲情诉求,找不到公开反抗的理由,最终在数代内,诸侯割据问题自然化解,中央权力得以巩固。此策借宗法伦理与亲情矛盾,用“恩赐”实现分化,诸侯无反抗理由。

主父偃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在群雄割据的乱世中,采纳谋士荀彧“奉主上以从民望”之策,于建安元年(196年)将流亡的汉献帝刘协迎至许昌,获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他尊献帝为天下共主,所有军事与政令皆以皇帝名义发出:征讨吕布、袁术时称“奉诏讨逆”,对抗袁绍时以“匡扶汉室”为旗号,征荆州则斥刘表“不奉贡职”。各地诸侯若抗拒曹操,即被斥为“叛汉”而遭天下声讨;若顺从则被迫交出实权,逐步被曹操势力渗透架空。曹操通过控制献帝,垄断了政治合法性的解释权,将军事扩张转化为“代天征伐”的正义行为。诸侯明知这是曹操借壳扩张的计谋,却因皇权符号的至高权威而无法公开反驳,陷入“反抗即失道义,顺从则失地盘”的战略困境,最终为曹操统一北方铺平道路。

曹操影视形象

王猛是十六国时期前秦丞相,辅佐苻坚统一北方。在讨伐前燕时,降将慕容垂因身份特殊(前燕宗室)且能力出众,虽受苻坚礼遇却令王猛深感隐患。为消除潜在威胁,王猛北伐途中设计:先向慕容垂索要其贴身金刀作为信物,假意留念;随后买通慕容垂亲信金熙,命其持金刀潜入慕容垂长子慕容令营中,谎称慕容垂在前线已决定叛秦归燕,命其立即逃返故国。慕容令见父亲信物深信不疑,连夜出逃。王猛随即公开此事,苻坚闻讯自然怀疑慕容垂忠诚。慕容垂无法自证清白,因金刀确为己物、儿子叛逃事实俱在,百口莫辩,只得仓皇出逃,途中被追兵擒获。虽苻坚最终赦免其罪,但慕容垂已彻底丧失信任,家族势力遭削弱。此计利用亲情纽带与信物权威,通过信息差制造无法辩驳的猜忌链,堪称心理战术的极致运用。

王猛

“假道伐虢”是春秋时期晋国为扩张领土实施的战略阳谋。当时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但进军需借道虞国。大臣荀息献策,以晋国屈地产的宝马和垂棘玉璧贿赂虞公,提出“借道伐虢”请求。虞国大夫宫之奇识破计谋,以“唇亡齿寒”劝谏虞公拒绝,但虞公贪图宝物允诺借道。晋军经虞国灭虢后,回师途中顺势突袭虞国,虞公措手不及,国破被俘,宝马玉璧重回晋国。此计本质是以利益诱惑掩盖真实意图,利用小国短视与贪婪,通过“合法借道”实现一石二鸟。整个过程公开进行,虞公虽受警告仍自愿入彀,因贪利而自毁屏障,充分体现阳谋“谋在明处而敌无可避”的特性。

晋献公

“种桑误国”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针对强敌楚国的经济战略。其核心逻辑是:齐国假意与楚国交好,高价收购楚国特产生丝,并鼓励楚民大规模弃粮种桑以谋暴利。楚国君臣见短期利益丰厚,逐步削减粮食种植,转为单一桑蚕经济,形成对齐国市场的依赖。数年後,齐国突然中断生丝贸易并封锁粮食输入。楚国民众因缺粮陷入饥荒,国库空虚,军队补给断绝,社会动荡失控。楚国明知是计却无力逆转——改种粮食需耗时数年,短期内无法自救。此计本质是以经济利益为诱饵,引导对手主动破坏自身战略安全基础,通过经济依赖关系悄无声息地瓦解敌国国力。整个过程看似自由贸易,实则为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楚国因贪图短期繁荣而自毁根基,充分体现阳谋“以利诱之,使其自毙”的隐蔽性与致命性。

齐桓公

赵匡胤原为后周禁军统帅,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取政权。他即位后担忧武将效仿其兵变夺权,于建隆二年(961年)设宴邀请石守信、高怀德等手握重兵的开国将领。席间他坦言“为天子亦大艰难”,并暗示若部下贪图富贵则交出兵权,可获良田美宅颐养天年;若坚持掌兵则难免“君臣相疑”。众将领会其弦外之音:赵匡胤已掌控禁军主力,反抗必遭铲除。石守信等当即表态愿释兵权,次日纷纷称病请辞。赵匡胤顺势收回禁军指挥权,改派文官执掌枢密院,赐予将领巨额财帛与虚衔。此举未动刀兵便解除开国武将兵权,彻底终结唐末以来武将藩镇割据局面,开创宋代文人治军传统。其阳谋本质在于以绝对军事实力为后盾,用物质补偿换取政治安全,使对手在利弊权衡中自愿放弃权力。

赵匡胤

“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国丞相范雎提出的战略性谋略,其核心逻辑在于:当一国无法同时对抗所有敌人时,主动与距离较远的国家结盟,集中力量攻打邻近国家。这样做既能避免双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又能将新占领的土地直接并入版图,实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的渐进式扩张。秦国据此策略,先后与远方的齐国、燕国保持友好,同时全力攻灭相邻的韩、赵、魏三国,逐步蚕食中原。

范睢影视形象

其阳谋本质在于:所有行动公开进行,远交对象明知秦国野心却因地理阻隔暂得安全而选择绥靖;近攻目标虽知危在旦夕,却因孤立无援而难以组织有效抵抗。各国因利益分化无法形成合纵抗秦统一战线,最终被逐个击破。这一策略以地理现实与利益计算为基础,利用人性中的自保心理与短期利益偏好,使对手在明知风险的情况下仍陷入战略被动,堪称地缘政治博弈的经典范式。

《论持久战》是毛主席于1938年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提出的战略性论述,其核心逻辑在于深刻剖析中日战争矛盾:日本虽军力强盛但资源匮乏、侵略失道,中国虽弱但地广人多、得道多助。由此提出抗日战争必经战略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必须以空间换时间,通过运动战、游击战消耗敌方兵力与物资,逐步扭转力量对比。

论持久战

其阳谋本质在于:这一战略完全公开,日军明知中方意图却无法破解。因日本无法速胜则必陷长期消耗,其兵员补给、国际舆论压力及国内矛盾将随战争延长持续恶化;而中国凭借国土纵深与民众觉醒,越持久则战力越强。这一战略将日军拖入其最惧怕的“持久泥潭”,利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压力,使敌人陷入“进攻则兵力分散,固守则被动挨打”的无解困境,最终实现以弱胜强的战略反转。

小结:

这十大阳谋,晏婴以二桃激三士自刎,借荣誉攀比诛悍将于无形;孙膑围魏救赵直捣大梁,迫庞涓弃邯郸而中伏桂陵;汉武帝推恩令裂土封庶,假仁孝之名碎诸侯于宗室内斗;曹操挟天子令诸侯,持汉献帝号令四方,使反抗者失大义而束手;王猛金刀计诱慕容令叛逃,凭父子信物织就无解猜忌链;晋献公假道伐虢,以宝马玉璧诱虞公自毁唇齿屏障;管仲种桑误楚,以生丝暴利诱敌国弃粮自困,终致饥荒亡国;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良田美宅换开国将帅交权,终结唐末藩镇痼疾;范雎远交近攻,联齐燕而蚕食三晋,使列国绥靖中坐视秦统六合;毛泽东《论持久战》布明战略三阶段,引日军入时间泥潭,以空间换胜机。

这些阳谋或借人性之傲(二桃)、或用地缘之弊(围魏)、或假伦理之力(推恩),皆以光明之策行无解之局——敌明知陷阱却因利诱(假道)、大义(挟天子)、亲情(金刀)或生存本能(持久战)不得不入彀,终在历史棋局中成就“阳谋之巅,无破唯败”的永恒法则。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