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好在历经半个世纪探索,2000年左右,我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所,承担了“百毫瓦级钚-238同位素电池研制”项目,并承诺在2年内完成整体设计及一系列相关工艺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可用样机。
体积仅15mm×15mm×5mm,仅相当于一枚纽扣,竟能稳定供电1000年?
我国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以《山海经》中象征光明的神兽“烛龙”命名,寓意能像烛龙口中的烛火一般,千年不熄。
由于碳-14的半衰期长达5730年,理论上可持续供电数千年,这进一步标志着我们在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里程碑。
早期,核电池主要应用于太空探测器、军事等特定场景,美俄始终远远领先。
受技术门槛高、资金不足和核心技术瓶颈等制约,我国几乎没有自主话语权,研发历程困难重重。
好在历经半个世纪探索,2000年左右,我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所,承担了“百毫瓦级钚-238同位素电池研制”项目,并承诺在2年内完成整体设计及一系列相关工艺研究,最终成功研制出可用样机。
此次的“烛龙一号”,攻克了能量转换率低、稳定性差等关键难题,产业化前景更加广阔:为脑机接口等植入式设备提供永久能源;在海洋深处、南北极等极端环境,可持续供电且无需维护……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别的平面封装工艺,它能在-100℃-200℃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能量密度达2200mWh/g,相当于500Wh/kg全固态电池的3.4倍。
业内人士表示,新能源车电池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容易出现充放电效率低、使用寿命缩短等问题,倘若应用到这一领域,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万亿市值或许将变成历史。
除了核能电池,近年来国内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你听过被称作“生命能量引擎”的Healive-X青春因子吗?你知道可精准观测太阳系天体的“宇宙量天尺”吗?你见过二氧化碳近0排放的氨燃料船吗?
所谓的“宇宙量天尺”,实际上是我国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试想一下,当其他国家还在用“放大镜”观察太阳系时,我国已经早早用上了“显微镜”!
同时,一台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也在同步建设。这两台分工合作,一个负责精确定位,一个负责多角度观测,联手为太阳系天体打造"三维身份证",助力我们在行星防御、深空探测等关键领域实现降维打击。
这些成果充分表明,在科学家们不懈努力下,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逐渐实现对对手的超越,曾遥不可及的梦想正成为现实!
来源:果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