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靠着朋友的关系,索罗斯顺利进入美国,来到华尔街,成为一家公司的欧洲市场套利交易员。
❝
从华尔街挫折到哲学探索,最终形成独特的投资哲学
1962 年,32 岁的索罗斯在华尔街担任套利交易员和证券分析师
初到华尔街的乔治·索罗斯,凭借对欧洲市场的了解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靠着朋友的关系,索罗斯顺利进入美国,来到华尔街,成为一家公司的欧洲市场套利交易员。
在5、60年代,欧洲战后经济恢复很快,华尔街对欧洲金融界的情况很感兴趣。
虽然华尔街金融精英多如牛毛,但对欧洲了解颇多且有经验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索罗斯在这里竟十分受欢迎。
索罗斯在回忆中写到:
"在当时,华尔街很少有人知道欧洲证券市场的事情,哪怕我也是个一知半解的人,但我也能凭借这种优势而获益,不过我知道,这就好像瞎子在给盲人引路。"
因自己变得很抢手,索罗斯发现在华尔街找工作比伦敦容易太多,于是不久后便跳槽到沃特海姆公司继续从事欧洲证券业务。
沃特海姆公司是为数不多经营海外业务的美国公司,而索罗斯也是能在伦敦和纽约之间做套利的少数几个华尔街交易员之一。
正是在这里,索罗斯第一次成功突袭了外国金融市场,开启了他名声大振的道路。
在那段时间,他开始钻研欧洲股票,发现欧洲许多大型公司之间存在交叉持股现象,且持有这些股份的成本比市价更高。
如果把这些交叉持股的价值计算进去,市面上流通的股票价格就被低估了。
利用这个理论,索罗斯发现德国安联保险公司(Allianz) 的股票存在巨大利润空间,因为该公司业务和拥有的不动产价值一直在上涨,但此时公司却从资产中贴现抛售股票。
索罗斯认为,趁现在买入这些股票必是低位,未来一定会获得很高收益。
于是他写了一份报告给摩根银行,让他们大举买入并持有这些股票。
最终事实证明索罗斯的预测很准,该公司股票在很短时间内上涨了两三倍。
作为信息提供者,机构赚钱后索罗斯也能分得一杯羹,虽比例很小,但对他已是一笔不菲收入。
索罗斯因此名声大振,也总算改善了收入,能在美国站稳脚跟。
慕尼黑国王大街 28 号安联保险入口
德国安联保险公司(Allianz)。索罗斯早期的一次成功操作就是发现了其股票的巨大价值。
按照正常剧本,索罗斯或许即将踏上蒸蒸日上的新征程。
但现实往往非理想,索罗斯也是如此。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后,因西欧金融市场提高短期利率,美国已不能自由降低短期利率,否则会加速美元外流,扩大国际收支逆差。
同时,在1961年1月,肯尼迪上台了。
他以改革和创新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索罗斯和其他人一样,都盼望新政府带来好运。
接下来政府决定采取一边降低长期利率、一边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价货币政策,这一手段被称为"双重利率"政策。
它是六十年代美国政府既要利用廉价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又要利用紧缩性货币政策减轻国际收支逆差的矛盾产物。
"双重利率"政策暂时扭转了美国抵押贷款和债券长期利率上升趋势。
然而在这一宏观手腕背后,还伴随一项对索罗斯之类海外投机客的不利政策:
为遏制资本外流,政府将限制美国投资者购入国外证券,并对这些对外投资行为征收15%的附加平衡税。此举无疑断了索罗斯的命脉。
因在此期间,索罗斯正从事另一笔大交易——他盯上了东京海上及火灾保险公司的流通股,原计划先在东京买入,然后在华尔街出售这家公司在美国的存托凭证。
如果这笔交易做成,中间有很大利润。
但肯尼迪新政一出,高额税负必影响投资收益,相当于钱还没赚到,先交了一笔砍头息。
华尔街机构投资者自然不愿承受,纷纷撤资而去。
没有这些机构资金流入,股票自然不会升值。
可以说,整个海外证券市场业务被肯尼迪的一纸公文摧毁了。
不仅如此,索罗斯还为公司带来巨额亏损,而当公司负责人向股东解释质疑时,却把责任全推到索罗斯头上,把他当成替罪羊。
赚了钱是他们的,赔了钱却把责任全推到自己头上,这使索罗斯很不满意,一气之下辞去工作。
此时他已经33岁,有种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失败感环绕着他。
不仅工作上遭遇不如意,当年他父亲还不幸罹患癌症。
可当年索罗斯经济条件十分拮据,只能找愿意免费为患者做手术的医生。
想到当年父亲倾其所有拯救全家,自己却无法为父亲提供更好医疗条件,那段时间索罗斯非常落寞。
虽说在华尔街找份工作继续解决温饱不是难事,但索罗斯早已把工作当成谋生手段,而非事业,最初那种激情早已消失不见。
或许这一切正是拜肯尼迪所赐,一纸公文就能轻而易举改变他的人生。
不过这并不稀罕,权力就是这种既危险又吸引人的东西。
并且他也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受了——小时候经历的战争,长大后东西阵营的冷战和如今游戏规则的变化,都是如此。
约翰・肯尼迪总统在莱斯大学发表演讲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他的政策意外地中断了索罗斯早期一帆风顺的华尔街生涯。
遭遇巨大挫折后,索罗斯工作时开始消极怠工,并热衷于思考和书写人生基本问题。
没错,在此之前他的另一个人生目标就是成为一名哲学家。
在索罗斯真正走向人生巅峰后,只要有机会被采访,他也经常强调自己还是一名哲学家的身份。
于是索罗斯开始一边工作一边起草一本名叫《良知的负担》的书,希望经过润色后可以找到出版商出版。
这种行为放到现在,就有点像一边在银行工作,一边经营自媒体的斜杠青年。
不过这样的生活索罗斯只坚持了两年,书也烂尾了,一直未能出版。
因为......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年肯尼迪被刺杀了,随着政策松动和经济环境变化,索罗斯又有机会回华尔街赚钱了。
然而过去这段时间对哲学的研究,对索罗斯来说并非浪费时间,反而他的思想在探究哲学时得到了进步。
他兼收并蓄了许多哲学家,尤其是深受实用主义集大成者、美国哲学家杜威的影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想,整理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可用于股市分析的理论。
1902 年约翰・杜威在芝加哥大学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对索罗斯的投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时他在一家名叫阿诺德·莱希罗德的投资公司就职。
这家公司是经营外国证券业务的领先机构。
尽管这里是华尔街,但索罗斯工作时却时常有回到欧洲的感觉,因为这里许多职员都操着浓重欧洲口音。
他的老板从一开始就很赞赏索罗斯,任命他主要处理欧洲证券业务。
因索罗斯在欧洲有不错人脉,又掌握包括法语和德语在内的各种欧洲语言,所以他的各项优势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很好发挥。
做套利需要知识和勇气。
在那个年代,华尔街大多数分析师和交易员的思想却很狭隘,不愿主动开阔视野,既缺乏知识又缺乏勇气。
即便海外市场存在许多捞金机会,可大多数人却对欧洲那些公司并不了解,甚至很难叫出那些拗口的名字。
但索罗斯却不同,他不仅对这些公司了如指掌,甚至还认识不少这些公司的老板。
凭借这些优势,索罗斯成功说服上司,在阿诺德·莱希罗德公司谋得更重要职位,并建立了两只由他负责的离岸基金,分别是"第一老鹰基金"(First Eagle Fund)和"双鹰基金"(Double Eagle Fund)。
在这基金中,索罗斯可以用股票和债券作担保品,购买任何数量的金融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和货币。
如果说之前的成就都是小试牛刀,那么这次才是索罗斯发家致富的真正开始。
双鹰基金基地设在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库拉索岛(Curacao),这样他们就可以逃避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检查和资产收益税。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对冲基金中,将海外基金作为部分资产组合的还比较少见。
索罗斯却敢为人先。
尽管有很多富有的美国人非常想加入双鹰基金,索罗斯却并不需要他们。
因为他知道,他可以吸引到雄心勃勃的欧洲客户。
尽管这些欧洲佬口碑不好,经常变化无常,但索罗斯相信,基金的税收优惠将会提高他们的忠诚度。
事实证明索罗斯是对的。他吸引了很多国际客户,包括富有的欧洲人、阿拉伯人和南美人等。
在纽约市举办的一场匈牙利艺术展览招待会上,乔治・索罗斯(左起第二位)和他的母亲伊丽莎白(右)
荷属安的列斯群岛的库拉索岛(Curacao)。索罗斯将双鹰基金设立于此,以享受税收优惠并规避监管。
索罗斯的双鹰基金密切关注的第一个行业就是美国房地产。
索罗斯在美国房地产行业预判到了一个盛衰更替过程,准确预测出该行业将经历一段欣欣向荣时期,接着发展过头,最终崩溃。
鉴于距崩溃至少要在3年后才发生,于是他抓住了灭亡前的疯狂时期,大量购入房地产相关股票。
事实正如他预测的那样,美国房地产投资在1974年达到鼎盛时期,而正在此时,索罗斯开始践行他的反人性理论,开始不断积累筹码,准备卖空。
市场恰如其分的反应又让他赚了第二笔钱。
除了房地产,索罗斯也将类似理论应用到高科技公司领域。
当年科技公司并购潮使得该行业收入激增,备受机构投资者密切关注。
索罗斯相信,这种高涨的投资热情势必会引来更多基金经理的"偏见",他们将继续抬高这些企业的股价。
于是仍在疯狂前大量买入,疯狂后开始做空,一前一后再次大赚一笔。
虽说索罗斯的基金赚到了不少钱,然而新的经纪公司法规不允许索罗斯从公司的股票交易中赚取提成。
尽管阿诺德·莱希罗德公司不希望他俩离开,极力挽留,但是索罗斯和他的搭档罗杰斯是肯定不满足于此的。
吉姆·罗杰斯
他们的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最终因利益分配而分道扬镳。
索罗斯传奇仍在继续...
从布达佩斯犹太孩童到华尔街金融巨鳄,索罗斯的人生经历了战争、逃亡、贫困、挫折与成功。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从来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在挫折中不断反思、学习和调整的结果。
❝
市场永远是最好的老师,而哲学是理解市场的最佳指南
来源:柳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