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能观察到宇宙,是因为宇宙至少允许观察者存在。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是现在这样,是因为我们难以出现或无法出现在一个迥然不同的宇宙里。
人择原理是人看待世界的一类方式,其基本形式涉及 幸存者偏差 :
我们能观察到宇宙,是因为宇宙至少允许观察者存在。 我们观察到的宇宙是现在这样,是因为我们难以出现或无法出现在一个迥然不同的宇宙里。 涉及人择原理的许多内容是 谬误 ——在最好的情况下,有人搞错了“观测者”之类概念 [1] 。更多时候,人们试图拿“人择原理”支持智能设计论、支持亚伯拉罕诸教、支持各路新兴宗教或阴谋论。看起来,物理常数并未针对生命诞生微调过,扯不到什么“恰好适合”。至于这问题谈到的“时空维度”,那通常是误会。
宇宙并未为人优化过。
以宇宙常数 Λ 估计,可观测宇宙中的暗能量,作为当前主导可观测宇宙发展变化的力量,其数值不是最适合人存在的估计值。如果产生观察者的概率与恒星形成效率正相关,那么适合产生观察者的宇宙常数值的中位数是当前观测值的约 539 倍 [2] 。如此提问当然会引来许多民间哲学爱好者、封建迷信爱好者,在这问题下面嗡嗡响。
关于维度:
“高维生物”这个概念是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幻想作品整出来的点子,作为模因被二十世纪以来的许多软科幻和非科学幻想所模仿。
“高维度的时空中可以有复杂构造”的想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神秘学家们:
Johann Zöllner 在 1865 年的作品 Transcendental Physics 里用数学概念论述星光界的存在, J. W. Dunne 用这个概念解释预知梦, P. D. Ouspensky 建立了有六个空间维度、时间以螺旋线运动的宇宙模型。Edwin A. Abbott 在 1884 年描写了二维生物试图想象我们的三维空间,来鼓励其读者想象四维空间。C. H. Hinton 在 1884 到 1896 年写了一系列四维空间中的神或幽灵的故事。那之后这东西就变得陈词滥调起来,谁都敢写。
在物理学里,维度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是用来度量物理量的自由度的 理论模型 ,在非经典物理学中这点更为明显:不用计较宇宙的维度数目是多少,只要方便描述就行了。
如果你要将模型当真,那么标准模型所描述的基本粒子——轻子和夸克——都是不具次级结构的,可以在“没有厚度的二维空间”或“超过三维的空间”里正常存在。
实验显示,在人类现有技术的精度下,测不出电子的空间延伸和次级结构,没有发现电子和外界区分的界限,电子半径不会超过 1E-22 米 [3] 。由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不具任何次级结构的粒子在不同位置的存在概率可占据一定的空间。这空间在二维空间里表现为面积。 “一维生物”“高维生物”之类也是类似的情况。在数学上,维度也称维数,是独立参数的数目。在日常的科普或常见的科幻作品里只谈到了整数维(Lesbesgue 维度),而在分形中的维度(Hausdorff 维度)并不必须是整数,你可以看到各种有理数或无理数的维度。
模型维度数目对现实不造成影响。市面上的各类科幻作品对多维时空的表现与我们的宇宙严重不符,作为该作品本身的设定可以用临时协议假装是真的来获得阅读体验,而不建议往现实或其他作品里带。
来源:时空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