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扁平人物”的作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5:24 2

摘要: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的作用

圆形人物: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住住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现实中人类的多维性构成了小说中“圆形人物”的创作基础。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如《飘》中的斯佳丽。

扁平人物:也被称为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的。扁形人物的性格比较单一、突出、鲜明。“扁平人物”的单调虽然乏味,但在讽刺性小说中,却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相关训练题

一、(24-25高二上·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

狄更斯

够奇怪的是,某种人似乎只属于伦敦。你天天在伦敦街上遇见他们,可就是没有任何人在其他地方碰上他们;他们似乎是土生土长的,就像伦敦自己的烟雾或者它的暗黑的砖块和灰泥一样专门属于它。我们可以举出种种例子来证明这种说法,不过在这里我们只打算提出一个阶层作为典型——就是贴切地被称作“穷要面子”的那个阶层。

说到衣衫褴褛的人,天知道在哪儿都能找到他们。至于装气派的人在伦敦城外也不少见;可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这种穷要面子的人则纯粹是本地产物,一如在查尔琳克劳斯的那尊雕像或者在阿尔德盖特街的那个水泵一样。

对于作为本文篇名的词语,我们将尽力解释一下我们的见解。如果你遇见一个男人顺着德鲁利路懒洋洋地荡过来,两手插在一条满是点点油污的、灰黄色的裤子袋里;帽子的两侧皱缩得很厉害,压在右眼上方歪戴着。他不是穷要面子的人。不过,如果你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顺着小街匆匆走着,穿的是一套褪色的黑呢旧衣裤,已经露出底子的织线,而且由于经常穿着,发亮得好像涂过蜂蜡似的。如果你还注意到他把泛黄的白颈巾用别针仔细地扣住,为的是要把下面的破衣服遮住,手上戴着一双毛皮已不全的旧獭皮手套,你就可以认定他是穷要面子的人。只要朝他那张抑郁的脸和因自知贫穷而畏缩的模样看上一眼,就会使你痛心——我一直假定你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政治经济学家。

我们曾经经常被一个穷要面子的男人缠住。在白昼,他的形体整天触及我们的感官;在晚上,他通宵停留在我们的想象中。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在《魔鬼研究》一文中所提及那个人从自己想象中穿黑丝绒衣服的领路人处所受到的困扰,还及不上我们从这位身穿旧黑呢衣服的朋友处所受到的一半呢。他初次引起我们注意是因为他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总是坐在我们对面;使这个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面前总是放着两本有气派的破烂书——两本原先是漂亮的但如今书页却已被翻旧的对开本,封面也已发霉,并且被虫蛀坏了。每天早上,时钟刚敲十下,他便在椅子上坐下来;下午,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房间,走时还带着不知还有什么暖和安静的地方可去的神情。他总是在那儿坐上一整天,尽量紧挨着桌子,为的是要遮住上衣缺了纽扣的部位,把他的旧帽子小心地放在脚边,显然自以为那样人家就看不见它。

到了下午两点钟左右,你可以瞧见他咀嚼着花卷蛋糕,或者便宜的面包。他不像一个把它当一顿中饭的人那样,大大方方地一下子就把它从口袋中拿出来,而是先在口袋里把它撕成许多小块,然后偷偷地吃。他心里再明白不过,这就是他的中饭。

我们头一次见到这个可怜的人时,以为他的衣服不可能再破旧了。我们甚至竟然还推测他可能很快就会穿着从旧货店买来的一套像样的衣服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可弄不懂;他却一天比一天更穷要面子了,他的背心上的纽扣一颗又一颗地掉了;于是他把上衣扣起来;后来上衣一边变得和背心一样之后,他便把这一边扣在上衣另一边上。他在一星期的开始比结束时显得稍微好一点,因为那条颈巾虽然泛黄却并不十分脏。而在这一切不幸的状况中,他没有一次出现时不用皮带、不戴手套。这种情况维持了一两个星期。终于,他上衣背上的一颗纽扣掉了,于是这个人就此不再出现,我们以为他死了。

他失踪以后大约一星期,我们正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目光落在他的那张空椅子上,不知不觉地就他从社会生活中退隐这一问题陷入一连串的冥想中。我们正怀疑他莫非自缢,或者投河自尽。这时候,他本人走进屋来。他的形状起了奇异的变化,而且一直走到屋子中央,神情中显示他已充分认识到自己外表的改观。真是怪事。他的衣服呈现出一种有光泽的好看的深黑色,可是它看上去好像还是同一件衣服。不但如此,衣服上还有我们熟知的那些补丁。还有那顶帽子,由于长期使用已变成红褐色,可是如今却和上衣同样黑。我们突然明白了真相——它们被“复原”过了。那种黑色和蓝色的生色剂是骗人的液体,我们见过它在许多穷要面子的男人身上所起的作用。在本事例中便是如此,那个不幸的人的短暂体面精确地随着那“生色剂”的渐渐消失而下降。裤子的膝部、上衣的肘部和大部分接缝处不久便开始可怕地发白了。那顶帽子又被放在桌子下面,它的主人又像先前一样蹑手蹑脚地悄悄进入他的座位。

后来有一星期不停地下小雨,并且雾气迷漫。等到雨止雾散时,那“生色剂”已经全部消失,而那个穷要面子的男人从此不再试图改善自己的外表了。

穷要面子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职业,或者他可能是小麦代理商,或者是煤块代理人,或者是收债人,或者是当铺店员,或者是败落了的事务律师。他还可能是个最低级的职员,或者是与自己等级相同的报刊的投稿人。我们的读者是否像我们一样,常在这些人所从事的行业中见到他们,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个感觉到自己的贫困,而又徒劳地竭力掩盖的可怜人(无论他的不幸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造成的),是人性中再可怜也没有的人之一。这种人,除了少数的例外,都是穷要面子的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通过对“某种人”特征的描述,突出了伦敦独有的社会阶层多样性,为后文详细描述“穷要面子”的阶层作铺垫。

B.“我一直假定你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政治经济学家”的表述,表明“我”认为只有非专业人士才能深刻理解和同情文中描绘的贫困境遇。

C.文本通过详细描绘主人公吃午餐的情景,批判其生活态度的懒散与自我放弃,又借连绵小雨和浓雾天气预示其未来命运的转机。

D.文本用镜头式的笔触对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进行了细致刻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命运。

2.关于文中第四段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魔鬼研究》中描述的人从想象的领路人处受到的困扰相比,文段中穷要面子男人对“我们”造成的困扰更为深刻。

B.文段通过写“时钟刚敲十下”等具体时间,以及穷要面子男人日复一日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行为模式,营造了强烈的场景感。

C.文段通过对穷要面子男人刻意隐藏上衣缺扣和小心放置旧帽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他贫穷的生活状态与对自我形象的极度在意的心理。

D.穷要面子男人离开阅览室时的神情,表现了他生活孤独、无处可去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明晰。

3.小说以“我”或“我们”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小说人物有“圆形人物”,也有“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缺乏变化。小说中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是扁平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1.D 2.D 3.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通过“我”或“我们”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和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这一叙事视角能够使读者与叙述者产生一种亲密感,仿佛叙述者是在直接对读者讲述故事,使读者产生参与感,与叙述者用共同眼光审视人物,产生共鸣。

③借助“我”或“我们”的观察和感受,表现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更好地完成穷要面子男人人物形象的塑造。

④以“我”或“我们”的视角叙述,可以自然地引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4.①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扁平人物的塑造使得落魄绅士的形象非常鲜明,读者可以迅速抓住他的主要特征,即贫穷却极度要面子,让人印象深刻。

②增强故事的讽刺意味。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的种种行为,显得非常滑稽和讽刺,使得小说在幽默中透露出深刻的批判意味。

③深化主题,引发共鸣和反思。虽然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是扁平人物,但他的形象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士在贫困与尊严之间的挣扎。他的遭遇和选择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反思,让读者思考贫困与面子、尊严与生存之间的关系。

【导语】狄更斯在文本中细腻地描绘了“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展示了伦敦独有的社会阶层。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作者揭示了这些人物在贫困中努力维持体面的生活状态,表现出他们的内心挣扎和社会孤立。以“我”或“我们”的视角加入,增加了叙述的亲切感和真实性,增强了读者的同情心。同时,文本对穷要面子者的刻画较为单一,突出他们普遍的、简单的生活困境,强化了社会批判的力度。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突出了伦敦独有的社会阶层多样性”错,原文是“就是贴切地被称作‘穷要面子’的那个阶层”。

B.“表明‘我’认为只有非专业人士才能深刻理解和同情文中描绘的贫困境遇”错,原文是“一直假定你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政治经济学家”,表达的意思是:你我都不是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我们都是普通人,都能理解同情他们。

C.“连绵小雨和浓雾天气预示其未来命运的转机”错,原文是“穷要面子的人从此不再试图改善自己的外表了”,说明他已放弃挣扎,接受命运了。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

D.“同时也表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错,“走时还带着不知还有什么暖和安静的地方可去的神情”,表现的是他的无处可去的迷茫,并非桀骜不驯的性格。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叙述视角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文中多次提到“我们”对穷要面子男人的观察和感受,如“我们曾经经常被一个穷要面子的男人缠住”,“我们头一次见到这个可怜的人时”。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我”或“我们”的亲身经历和观察,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感受到故事的情境和氛围,通过人物的具体表现,感受到人物“穷要面子”的特点,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

②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情感:通过“我”或“我们”的视角,叙述者仿佛在直接对读者讲述故事,使读者产生参与感。例如,“他的形状起了奇异的变化,而且一直走到屋子中央,神情中显示他已充分认识到自己外表的改观。真是怪事”,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感觉自己在场,体会人物“穷要面子”的特点,与叙述者用共同的眼光审视人物,产生共鸣。

③借助“我”或“我们”的观察和感受,表现人物的行为和动机:“我们”对穷要面子男人的详细描述,如“他不是穷要面子的人。不过,如果你看见……”“他总是在那儿坐上一整天,尽量紧挨着桌子,为的是要遮住上衣缺了纽扣的部位”。通过“我们”的观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穷要面子男人的行为和动机,从而更全面地塑造这个人物形象。

④以“我”或“我们”的视角叙述,可以自然地引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故事的展开往往是基于“我们”的所见所感,如“他的衣服呈现出一种有光泽的好看的深黑色,可是它看上去好像还是同一件衣服”,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的情节发展更加自然和连贯,读者可以跟随“我们”的视角一步步了解穷要面子男人的生活和变化。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分析能力。

①塑造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原文中对落魄绅士的描述非常具体且集中,主要突出了他“贫穷却极度要面子”的特点。例如,“他的衣服呈现出一种有光泽的好看的深黑色……可是它看上去好像还是同一件衣服”以及“他不再是那个穿着破旧衣服的可怜人了,他恢复了本来的面目”等描写,都突出了他为了面子而做出的种种努力。这种鲜明的性格特征使得读者可以迅速抓住他的主要特点,从而加深了对这一角色的印象。

② 增强故事的讽刺意味:落魄绅士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做出的种种荒诞行为,如用生色剂“复原”衣物、在博物馆里长时间逗留以遮盖自己的贫穷等,都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些行为不仅让人发笑,更在幽默中透露出对人性中某些弱点的深刻批判,如虚荣心、自尊心过强等。

③ 深化主题,引发共鸣和反思:尽管落魄绅士是一个扁平人物,但他的形象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底层人士在贫困与尊严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很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通过这个角色的遭遇和选择,读者可以思考贫困与面子、尊严与生存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思考不仅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也让读者在反思中获得了更多的启示和感悟。

二、(23-24高二上·贵州黔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铸剑【注】(节选)

鲁迅

眉间尺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他轻轻地叱了几声,最初还有些效验,后来是简直不理他了,咯吱咯吱地径自咬。他又不敢大声赶,怕惊醒了白天做得劳乏,晚上一躺就睡着了的母亲。

许多时光之后,平静了;他也想睡去。忽然,扑通一声,惊得他又睁开眼。同时听到沙沙地响,是爪子抓着瓦器的声音。

“好!该死!”他想着,心里非常高兴,一面就轻轻地坐起来。

他跨下床,借着月光走向门背后,摸到钻火家伙,点上松明,向水瓮一照。果然,一只很大的老鼠落在那里面了;但是,存水已经不多,爬不出来,只沿着水瓮内壁,抓着,团团地转圈子。

“活该!”他一想到夜夜咬家具,闹得他不能安稳睡觉的便是它们,很觉得畅快。他将松明插在土墙的小孔里,赏玩着;然而那圆睁的小眼睛,又使他发生了憎恨,伸手抽出一根芦柴,将它直按到水底去。过了一会,才放手,那老鼠也随着浮了上来,还是抓着瓮壁圈子。只是抓劲已经没有先前似的有力,眼睛也淹在水里面,单露出一点尖尖的通红的小鼻子,咻咻地急促地喘气。

他又觉得很可怜,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来。

“尺儿,你在做什么?”他的母亲已经醒来了,在床上问。

“老鼠……”他慌忙站起,回转身去,却只答了两个字。

“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

他没有回答。松明烧尽了;他默默地立在暗中,渐看见月光的皎洁。

“唉!”他的母亲叹息说,“一交子时,你就是十六岁了,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看来,你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仿佛身体都在颤动;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

“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他前进几步,惊急地问。

“有的。还要你去报。我早想告诉你的了;只因为你太小,没有说。现在你已经成人了,却还是那样的性情。这教我怎么办呢?你的性情,能行大事的么?”

“能。说罢,母亲。我要改过。”

“自然。我也只得说。你必须改过……那么,走过来罢。”他走过去;他的母亲端坐在床上,在暗白的月影里,两眼发出闪闪的光芒。

“听哪!”她严肃地说,“你的父亲原是一个铸剑的名工,天下第一。二十年前,王妃生下了一块铁,听说是抱了一回铁柱之后受孕的,是一块纯青透明的铁。大王知道是异宝,便决计用来铸一把剑。不幸你的父亲那时偏偏入了选,便将铁捧回家里来,日日夜夜地锻炼,费了整三年的精神,炼成两把剑。

“当最末次开炉的那一日,是怎样地骇人的景象呵!哗拉拉地腾上一道白气的时候,地面也觉得动摇。那白气到天半便变成白云,罩住了这处所,渐渐现出绯红颜色,映得一切都如桃花。我家的漆黑的炉子里,是躺着通红的两把剑。你父亲用井华水慢慢地滴下去,那剑嘶嘶地吼着,慢慢转成青色了。这样地七日七夜,就看不见了剑,仔细看时,却还在炉底里,纯青的,透明的,正像两条冰。

“大欢喜的光采,便从你父亲的眼睛里四射出来;他取起剑,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惨的皱纹,却也从他的眉头和嘴角出现了。他将那两把剑分装在两个匣子里。

“‘你只要看这几天的景象,就明白无论是谁,都知道剑已炼就的了。’他悄悄地对我说。‘一到明天,我必须去献给大王。但献剑的一天,也就是我命尽的日子。怕我们从此要长别了。’

“他的眼里忽然发出电火似的光芒,将一个剑匣放在我膝上。‘这是雄剑。’他说,‘你收着。明天,我只将这雌剑献给大王去。倘若我一去竟不回来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再在人间了。你不是怀孕已经五六个月了么?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地抚养。一到成人之后,你便交给他这雄剑,教他砍在大王的颈子上,给我报仇!’”

“那天父亲回来了没有呢?”眉间尺赶紧问。

“没有回来!”她冷静地说,“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后来听得人说,第一个用血来饲你父亲自己炼成的剑的人,就是他自己——你的父亲。还怕他鬼魂作怪,将他的身首分埋在前门和后苑了!”

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根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他的母亲站起了,揭去床头的木板,下床点了松明,到门背后取过一把锄,交给眉间尺道:“掘下去!”

眉间尺心跳着,但很沉静的一锄一锄轻轻地掘下去。掘出来的都是黄土,约到五尺多深,土色有些不同了,似乎是烂掉的材木。

“看罢!要小心!”他的母亲说。

眉间尺伏在掘开的洞穴旁边,伸手下去,谨慎小心地撮开烂树,待到指尖一冷,有如触着冰雪的时候,那纯青透明的剑也出现了。他看清了剑靶,捏着,提了出来。

窗外的星月和屋里的松明似乎都骤然失了光辉,惟有青光充塞宇内。那剑便溶在这青光中,看去好像一无所有。眉间尺凝神细视,这才仿佛看见长五尺余,却并不见得怎样锋利,剑口反而有些浑圆,正如一片韭叶。

“你从此要改变你优柔的性情,用这剑报仇去!”他的母亲说。

“我已经改变了我优柔的性情,要用这剑报仇去!”

“但愿如此,你穿了青衣,背上这剑,衣剑一色,谁也看不分明的。衣服我已经做在这里,明天就上你的路去罢。不要记念我!”她向床后的破衣箱一指,说。

眉间尺取出新衣,试去一穿,长短正很合适。他便重新叠好,裹了剑,放在枕边,沉静地躺下。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人。

但他醒着。他翻来覆去,总想坐起来。他听到他母亲失望的轻轻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有删改)

【注释】《铸剑》创作之时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先是辛亥革命果实被篡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而后是五卅惨案,女师大事件,直到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血泊中。在这些“血的游戏”的窒闷中,鲁迅构思了《铸剑》。其后,在作者为了“击退心中的鬼气”而由厦门向广州步步退守之时,终于将这篇优秀的历史小说写就。《铸剑》现存手稿文末注1926年10月,可能是初稿完成的日子。据《鲁迅日记》记载,它的创作完成于1927年4月3日。

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铸剑》的第一节,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眉间尺”成长为复仇者之前的情况。

B.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也是《铸剑》的主题,作者表达了有仇必报的观点。

C.文中的“剑”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鲁迅将手中的“笔”看作无形的“剑”,以表示用无形之力来斩妖除魔、报仇雪恨的决心。

D.本文从社会批判与思想启蒙的意义上说,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文化力量的战斗檄文和不妥协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铸剑》从创作方法上看,主要是现实主义,以浓郁的激情,描绘出想象中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

B.小说的场景描写颇具特色。如母子夜话一场,以严肃而又凄怨的情调渲染了悲壮的氛围。

C.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眉间尺”的复杂心态,既有对母亲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D.小说的语言细致平实、严肃庄重,又时或诙谐幽默,绚丽奇诡,充满激情,给予读者复杂的审美感受。

7.文本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妙处。

8.英国作家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大卫·科波菲尔》中的“米考伯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扁平人物”。你认为文中的“眉间尺”属于哪一种人物?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5.B 6.A 7.①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眉间尺”与母亲的对话,交代了仇恨的缘由,为“眉间尺”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复仇者的情节做了铺垫。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突出了“眉间尺”形象的复杂性。③凸显主题。一问一答间使“眉间尺”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揭示了小说战斗复仇的主题。 8.①“眉间尺”是“圆形人物”。②“眉间尺”起初是优柔寡断、善良软弱的。“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③但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坚定果敢。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以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作者表达了有仇必报的观点”错误。复仇是中国古代、现代武侠小说的重要主题,也是《铸剑》的主题,但是鲁迅在小说中已经将这一主题进行了现代性的转换,一般来说,鲁迅是不赞成有怨必报或是为了报仇就滥杀无辜这样一种复仇行为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主要是现实主义”错误。《铸剑》从创作方法上看,主要是发挥了浪漫主义的优点,以浓郁的激情,描绘出想象中的令人惊心动魄的情景,在“伟丽雄壮”的画幅中,深化了主题。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事技巧的能力。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母亲说“看来,你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眉间尺”惊急地问母亲“父亲的仇?父亲有什么仇呢?”母亲诉说了父亲的仇,他了解到自己丧亲的血海深仇,通过“眉间尺”与母亲的对话,交代了仇恨的缘由,为“眉间尺”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复仇者的情节做了铺垫。

塑造人物形象。“低微的声音里,含着无限的悲哀,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而一转眼间,又觉得热血在全身中忽然腾沸”,既有对母亲的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通过对话突出了“眉间尺”形象的复杂性。

凸显主题。“眉间尺”起初是优柔寡断、善良软弱的,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以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一问一答间使“眉间尺”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揭示了小说战斗复仇的主题。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表明观点,“眉间尺”是“圆形人物”。

“眉间尺”起初是优柔寡断、善良软弱的。一只大老鼠掉在水缸里,因为每当夜间老鼠都来噬啮家具,搅得人们无法安睡,所以眉间尺对它的落水觉得畅快,在赏玩中带着憎恶,用芦柴将它浸入水中,等老鼠吸足了水,沉浮不定时,又觉得可怜起来。这里不仅写出了眉间尺的优柔性格,而且表现了他的复杂感情,纯真、敏锐和细腻。“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的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

但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逐渐变得坚定果敢。在听了母亲的倾诉之后,他了解到自己丧亲的血海深仇,没有恐惧,没有彷徨,毅然接受了父亲临终的遗言,发誓要改变优柔的性情,在当夜的失眠中沉思着复仇的大业。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以及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促使他坚强起来决定为父报仇。

三、(23-24高二上·四川南充·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②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

③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大家都准备去吃饭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

④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⑤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

⑥遇到债主堵在门口讨债的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

……

⑦我就在这座房子里,跟这家人一起,度过我的空闲时间。

(节选自《大卫·科波菲尔》,有删改)

材料二:

①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里,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伟大文学的根本使命就在于展开生命个体的灵魂冲突。在那些深刻的文学作品里,更能打动我们的往往是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人物。

②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又同情。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鲜明的厌恶感,并在喜剧效果中获得讽刺的快意。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出入其间。”

9.对两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反复强调“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突出了“我”的孤苦无依。

B.材料一第二段中“倒霉”“颤抖”等词语真实地揭示了“我”当时紧张、近乎绝望的心境。

C.材料二引用狄德罗的话,其目的在于揭示“圆形人物”更能打动读者的原因。

D.福斯特认为一本复杂的小说常常需要“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圆形人物”的价值高于“扁平人物”。

10.下列对材料一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作品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传记体小说,既有真实的一面,又有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B.文章运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货行外部环境的偏僻、泥泞和内部环境的污浊、腐臭,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

C.从文中对米考伯夫妇近乎滑稽的描写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在对他们寄予了深深同情的同时,又表现出了批判与讽刺。

D.第五段通过外貌、细节、环境描写,表现了米考伯一家生活的不如意,同时也巧妙地暗示出米考伯夫妇二人都爱慕虚荣。

11.材料一运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故事,第一段中的成人视角的我和儿童视角的我交替出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请根据材料二对“扁平人物”的论述,以材料一中米考伯先生为例,谈谈他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小说中的价值。

【答案】9.D 10.C 11.①儿童视角让成人的世界更真实,使作品增添童真童趣和诗意美,丰富了小说情节,交代出必要的内容。

②成人的眼光来补充说明,同时加入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社会现状的客观描述,让读者在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同时,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使整个故事更加客观真实。 12.①揭示生活中一类人的共性,体现对生活的高度概括;米考伯先生爱慕虚荣、喜欢享受,目光短浅、盲目乐观,关爱孤儿、同情弱者,是当时英国众多下层民众的代表。

②与“圆形人物”大卫配合,共同阐释作品主题。“米考伯先生”与“大卫”的交往中,展现了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再现了19世纪欧洲社会的现实生活,既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冷酷社会的批判。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圆形人物”的价值高于“扁平人物”错误,原文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艺术性”与“价值”两概念意义不同。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出了批判与讽刺”错,表现的是对他们的同情。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对叙述视角作用的分析能力。

儿童视角的作用是真切地表现儿童的生活,深刻地表现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从最佳的角度在最大的容量中表现社会生活。

本文从成人视角叙述的是对童年的“我”的经历的分析补充说明当时的生存环境。

以儿童视角讲述大卫的成长经历,又以成人视角去审视和评价这段经历,孩子的眼光折射出成人世界的真实面貌,但孩子的单纯天真又让他暂时无法参透这个世界的真相,于是让成年后的自己来做解答和判断,这样不但拓展了叙述的空间,而且充实了人物形象,使小说主题更加鲜明。

两种叙述视角的综合运用,有利于读者在感受成熟与幼稚,理性与感性的对比中深入走进文本,解读小说形象、理解主题意义。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材料二提炼出扁平人物的价值:第一段的“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被创造出来”和第二段的“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

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米考伯先生的形象。从第三段的外面描写不难看出米考伯先生讲究排场,爱慕虚荣,故作文雅。他“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从第四段可以看出米考伯先生热心善良。他对人彬彬有礼,对“我”充满友爱。第一次见面时,他详细地向“我”介绍他家的地址。从第六段可以看出米考伯先生喜欢享受,缺乏责任心,但面对困难时乐观积极。当债主上门追债时,他“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一悲一乐的迅速转换,极具夸张的前后对比,写出了米考伯先生窘迫尴尬的生活处境,既表现了他爱享受、不切实际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

结合《大卫·科波菲尔》主题,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童年大卫与米考伯一家人的交往,表现了大卫成长过程中的性格养成和人格塑造,再现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现实社会的揭露中对底层人物温暖的关照和诙谐的批评。

来源:老谢语文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