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问其缘由是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也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拥有很多,并非之前所怨恨的那般不足。
一个小伙伴半夜跟我说要重拾感恩日记,在病了一场之后。
曾经我要求其每天写小确幸,但没几天就变成了为了应付而写,最终停罢。
问其缘由是病了才知道健康的重要,也才意识到自己其实也拥有很多,并非之前所怨恨的那般不足。
人总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而在此之前,人总是不知足,觉得上天和他人都是欠自己的。
余华笔下的福贵,作为富家公子时,也是如此。他总觉得家产是败不完的,家人也不会离开自己。
直到自己在赌场将全部家产都输给对方,才幡然醒悟,重新做人。
这其实应证了一句话:
“人生最忌讳的就是圆满,有的人婚姻不好,但子女很好,有的人婚姻很好,但他的身体可能不太好,因为天道盈满则必衰。”
《活着》整本书都围绕着福贵的缺憾人生展开,印证着“盈满则衰”的天道规律。
福贵婚姻的缺憾,是作为富家公子的他,不懂得家人与家庭的意义,他的眼里没有妻子与家人,只有自己的肆意玩乐;
后来输光家产,成为穷人的他,懂得对家人好,自力更生时,妻子的身体却亏空的厉害,病痛缠身。
其女儿乖巧听话,干活利索,却是个哑巴,儿子身体健康,有运动天赋,但却早早夭折。
而其家族,则从地主变成了贫农,财富一去不复返。后来富贵努力干活,从早到晚,却也仅仅是为了活着而已。
福贵与书中的龙二形成对比。
龙二从福贵手中赢了其家产,成了地主老爷,好不神气。
只是,好景不长,后来在土改时,他被定性为地主,其田地被瓜分给农民,而他被枪毙。
曾国藩说:“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地阙东南。不求周全,方是周全。”
意思是太阳到了正午就会偏西,月亮圆了就会亏缺,天有孤虚之地,地有东南之缺。因此,不追求周全,才是真正的周全。
在快节奏的社会,人们多有“圆满焦虑”,担心害怕失去。
《中国心理健康报告》显示,76%的人因“害怕失去”而焦虑。
曾认识个小伙伴,他说自己要赚到千万身家才觉得有所成就,才有安全感。
而身边的一个朋友,明明处于当地的中层,却常常害怕失去工作,没有社保医保看不起病,没有稳定收入,房贷断供……似乎可怕的日子即将来临。
而消费主义则鼓吹“完美人生”,致使不少人陷入“精致穷”、“容貌焦虑”等现象中。
刷到个新闻,一女子整容失败,脸部变丑,而此前她的容貌就可以算是上乘美人。
曾听身边人说自己的一个朋友本有极具辨识度的容貌,但却因为容貌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看去割了一个双眼皮而失去了自己的辨识度。
身边人都觉得其不如过去好看。
这是现代人的困境,过度追求完美,导致自己陷入内耗中,循环往复。
而福贵的人生缺憾,令其接受了不完美,反而活出了生命的韧性。
心理学上有个自我损耗理论,它说的是一个人在长时间进行自我控制或决策后,其心理资源被耗尽,从而导致后续的自我控制能力下降。
这就像中午不知道吃什么,在外卖平台挑了半小时还未决定,最后失去耐心随便选了一个。
而后下午工作,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只好随便应付,浑浑噩噩熬到晚上回家。
原本是想进行自我控制,结果控制得越多,反而失控越严重。
另外,缺憾却又可以促使个体重构意义,就像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亲眼目睹和经历了许多非人的折磨,他从这些痛苦的经历中意识到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的,即使身在牢笼中,但你的心也是自由的。
由此可见,不圆满是常态,同时也是另一种圆满。
“痛苦是成长的催化剂,没有痛苦就没有进步。”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如何与“不圆满”和解?
1、接纳现实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接纳。就像福贵,他败光了家产,沦为贫农,他接受了,并放下少爷的身段,开始自力更生。
后来,其家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也接受了,最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如果不能接受现实,就像书中间接害死福贵儿子的县长,他是自我了结了
人生所遇到的事,分为两种,一种可控,那便是自己能做的努力,另一种是不可控的,这只能接受。
和解的第一步,便是接纳现实,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如此,人生才会烨烨生辉。
2、重构认知
俗话说,危机即转机。
人生的缺憾,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契机。
网上有个博主,夫妻两人双双被裁,回到农村老家生活。其日常便是出门去捡菜,路边生长的野菜或是他人菜地不要的边角料。
日子平淡而清贫,但双方的精神状态反而好了,且身体也变得更健康了。
就像福贵,虽然变穷了,但他人变好了,懂得承担责任,也懂得爱人,相对而言,这样的他才是家人所期待的样子。
和解的第二步,重构认知,将缺憾转为成长契机。
3、行动锚点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我们却可以尽力所能去做一些改变。
设置一些行动锚点,每天做一件超越舒适区的小事,比如每天帮助一个人。
如果你不善社交,可以试着每天主动社交,去找个人聊天,拉近两人的关系。
就像福贵,不会种地的他也跟着其他佃户一样,来到自己租的田地里干活,慢慢地也就什么都会了。
最后一步,是设置行动锚点,走出舒适圈。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缺憾也不是诅咒,而是生命馈赠的平衡术。
他通过《活着》揭示:“圆满”是虚妄的幻象,“不圆满”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
接受缺憾并非妥协,而是以更谦卑的姿态与世界和解。正如福贵在坟前唱起旧时小调,缺憾本身构成了生命的完整诗篇。
如果你也曾在“圆满”中迷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来源:酷兔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