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丨2025年9月上架新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4 19:38 1

摘要:本书从审美能力的培养出发,以教育实践为中心,围绕经典的公共艺术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学习的素材。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设立三章。上篇从公共艺术的媒介之美出发分别对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兴媒介予以介绍;中篇探讨了公共艺术的场域之美;下篇为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美育:媒介 场域 内涵》金江波,张秋实

2.《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英) 彼得·内斯特鲁克

3.《跨学科研究中的美学:从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艺术到当下》(美) 帕梅拉·M. 李

4.《探艺寻美:中国造物、造型美学十讲》姚丹, 魏毅东, 高波等

5.《像艺术家一样观看:美术馆里的视觉指南》(美) 林肯 · 佩里

6.《无名的艺术力:论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鲁明军

7.《视觉艺术中的意义》(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

8.《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表》曹烨君, 党茗阳, 李娜

9.《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孙琳琳

10.《真实空间:世界艺术史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美) 大卫·萨默斯

(排名不分先后)

01

《公共艺术美育:媒介 场域 内涵

金江波, 张秋实 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索书号:J/J770-1
本书从审美能力的培养出发,以教育实践为中心,围绕经典的公共艺术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学习的素材。本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设立三章。上篇从公共艺术的媒介之美出发分别对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兴媒介予以介绍;中篇探讨了公共艺术的场域之美;下篇为公共艺术的内涵之美,立足公共性、在地性与问题性,深入分析了公共艺术的内在属性与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美育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美育工作者和美育爱好者的参考用书。

02

《比较艺术:东方与西方

(英) 彼得·内斯特鲁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0-03/N406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艺术中时间和方向性奥秘的佳作。它跨越东西方艺术史,从西方古代到现代,从巴洛克到当下,剖析画作中时间的流动与“左右”方向性,揭示其背后的文化与审美逻辑。在东方部分,聚焦中国山水画,挖掘其独特的叙述模式,解读中国艺术中时间与空间的融合之道。全书试图阐发东西方艺术之精髓,为读者呈现一场艺术与思想的盛宴。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学术研究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与见解。

03

《跨学科研究中的美学:从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艺术到当下》

(美) 帕梅拉·M. 李 著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索书号:J01/L120本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几个历史片段:兰德公司的一名分析师与他之前的老师--著名艺术史学家迈耶·夏皮罗之间数十年的对话人类学家玛格丽特·莱德对创新性的视觉辅助材料的运用,以及这种运用与世纪中期抽象艺术的关联:七十年代短暂存在的智利阿连德政府将控制论与现代主义设计融合在一起的“控制室”。作者认为,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追求跨学科和以科学为模型来改造人文学科的浪潮中,当我们重新回溯智库美学时,作者试图回应艺术究竟为实验室方法让出了哪些领域。“边界计划”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在边界计划:2020年启动的研创计划,它深信艺术不仅能够,也必须在突破与划定边界之间不断追问和演绎。其研究出版的首个方向围绕雕塑与公共艺术,传递与艺术作为一个“形象”的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关联的普遍性问题:再由“数字奠基”接力,触发有关当下及未来的感受力与艺术力,并辅以“批判或规训”中的结构性反思。“边界计划”提倡一种“阅读”的过程,并与来者共筑一个无界却有形的生态。

04

《探艺寻美:中国造物、造型美学十讲

索书号:J01/Y353

本书主要从天人合一、礼乐相济、美善相乐、文质彬彬、中和之美、传神写意、气韵生动、尚象思维、境生象外、技进乎道十个方面来阐述中国造物、造型艺术体现的美学精神,本书通过大量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的实例分析,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艺术中蕴含的美学理念,并通过现代设计的实例揭示中国传统造物、造型美学精神在现代设计中的传承以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本书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造物、造型的美学思想,提升审美能力和素养,传承中华传统文脉,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本书既适合作为高等学校相关课程的教材。

05

《像艺术家一样观看:美术馆里的视觉指南

(美) 林肯·佩里 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05/P425

如何欣赏超现实主义作品?一件艺术品欣赏多久比较合适?遇到标题晦涩、内容直白的艺术品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判断艺术品的好坏?参观美术馆往往会让人筋疲力尽、似懂非懂。本书作者把自己当作导游,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看和欣赏艺术的新方式,与读者一起探索绘画的构图、内容以及雕塑的空间结构如何影响自己的视觉体验,包括关于艺术家如何阅读绘画,规模和形式如何影响观众,如何参与雕塑和壁画,以及对欧洲一些伟大的博物馆和教堂的新认知,让艺术变得平易近人、不再高冷,通过本书,读者可以重新思考对艺术的喜好并重建新的艺术喜好,引导艺术爱好者和博物馆爱好者可以像艺术家一样观看他人的艺术,看懂他人的艺术。

06

无名的艺术力:论形式意志与图像潜能》

鲁明军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索书号:J051/L816
本书是一部艺术批评和艺术史方面的研究专著。作者从图像和形式这两个基本的观看技艺出发,着力探讨图像学作为一种理论范式是如何被更灵活、更立体的视觉文化所取代的,形式和形式主义作为一种批评话语和意识形态是如何瓦解、又是如何复兴的。在此基础上,回到形式论和图像学理论的源头即李格尔和瓦尔堡这里,重探二者的内在运作机制以及它们所共享的意志情感与能动力。作者认为,这无论对于艺术史研究,还是对于当代艺术(包括策展)实践,都别具意义,其不仅打破了由沃尔夫林和潘诺夫斯基所缔造的形式分析和图像学这两个已然僵化的智性模式,同时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艺术力。

07

视觉艺术中的意义

(美) 欧文·潘诺夫斯基 著商务印书馆索书号:J06/P031
本书初版于1955年,收录了潘诺夫斯基三十多年来的若干名篇,堪称20世纪艺术史中的关键性著作,也一直作为欧美艺术史学生的标准读物。它不仅揭示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丰富的生活和工作细节,更主要的是,深刻讨论了视觉艺术中涉及作品内容的图像志与图像学问题。作者从“一个图像可以再现一物,象征另一物,而表达其他物”的视角出发,详尽考察了提香、普桑、丢勒的作品以及圣德尼修道院院长叙热的生平。作为欧洲语言、历史与文化的大师,潘诺夫斯基以出色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人体比例理论”和“瓦萨里编《素描集》的第一页”做出令人敬佩的阐述;还以敏锐的洞察力对英语与德语在艺术史研究与表达方面的异同做出了极具启发的比较。

08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表

曹烨君, 党茗阳, 李娜 著吉林人民出版社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中融合传统的文化元素,旨在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书中首先介绍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历程,并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随后,通过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了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中国水墨画、浮世绘等)是如何被创新地应用于动游戏、网页设计等领域之中的。此外,本书还鼓励读者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的同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

09

杰作何以诞生:影响艺术史的18位巨匠

孙琳琳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索书号:J110.9/S933

本书是一部艺术小史,从文艺复兴的黎明开始,书写13-17世纪欧洲18位艺术家的故事,对250余件艺术史经典作品进行细读。作者结合史料,将艺术家的人生际遇与作品分析融通,以新的方式重新审视既熟悉又陌生的杰作。

10

《真实空间:世界艺术史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兴起》

(美) 大卫·萨默斯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索书号:J110.9/S006

本书从的视角诠释了世界艺术史,颠覆了传统的艺术史表达模式。本书对艺术史的阐述建立在人类大脑结构和视知觉之上,通过躯体体验,让“触觉”回归到艺术创作和艺术评价中。在真实存在中,人是通过躯体去感知、体验周围空间。艺术家创作时,既是对这些有限条件的顺应,也是对它们的挑战。绘画、雕塑、建筑,甚至是一切人类创造物,不仅是“视觉艺术”,还是“空间艺术”,它们深受当时的环境所影响。本书从建筑、雕塑、绘画、摄影等领域遴选经典的作品,读者可以欣赏到不同时代、不同大师风格迥异的代表作。

来源: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