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天,急诊室里来了个让人心惊胆战的病例。46岁的方女士,平时身体还算硬朗,突然毫无征兆地吐起血来。一阵恶心涌上心头,紧接着嘴里一股咸味,鲜红的血就从喉咙里喷了出来。她吓得魂飞魄散,脑子里只闪过一个念头:电视剧里吐血的人,下一秒不都得倒地不起吗?可这回,吐血的主
这天,急诊室里来了个让人心惊胆战的病例。46岁的方女士,平时身体还算硬朗,突然毫无征兆地吐起血来。一阵恶心涌上心头,紧接着嘴里一股咸味,鲜红的血就从喉咙里喷了出来。她吓得魂飞魄散,脑子里只闪过一个念头:电视剧里吐血的人,下一秒不都得倒地不起吗?可这回,吐血的主角变成了她自己。
方女士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家住南方某小城,职业是银行柜员,每天朝九晚五,生活规律得像时钟。她身材微胖,面色红润,平时有点小毛病,比如偶尔胃痛,但从没当回事。她有个12岁的儿子,老公是中学老师,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可这一天,平静被打破了。她连吐了好几口血,量多到让她自己都怀疑是不是身体里藏了个“血库”。家属估摸着,前后吐了至少300毫升,相当于一小瓶矿泉水的量。这还了得?一家人慌慌张张把她送进了医院。
急诊科接诊的是个老医生,叫马建国,大家都喊他老马。五十多岁,头发花白,戴着副眼镜,看起来斯文又沉稳。老马干急诊二十多年,什么场面没见过?可方女士这情况,还是让他眉头一皱。吐血可不是小事,得赶紧搞清楚是呕血还是咯血。这两个词听起来差不多,但意思天差地别。呕血是消化道出血,比如食管、胃或者十二指肠出了问题;咯血则是呼吸道的问题,血从肺或气管咳出来。弄错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医生,快给我止血吧!我不管是呕血还是咯血,反正血止不住我可怎么办啊!”方女士急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她脸色苍白,手紧紧抓着床单,声音里满是恐惧。老马没急着回答,先示意护士给病人开通静脉通道,输上液体稳住血压,又安排抽血化验。时间紧迫,但诊断不能马虎。
老马一边观察,一边问:“以前有没有肚子痛、胀气这些症状?”方女士想了想,点点头:“偶尔会痛,但不厉害,几分钟就过去了,也没吃过药。”老马又问:“有没有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的病史?”方女士摇头:“没有,去年单位体检还拍了胸片,肺没事。”
从这些回答看,方女士不像咯血。她没咳嗽,却有恶心,血是吐出来的,不是咳出来的。八九不离十,是消化道出血。老马心里有了初步判断。可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千头万绪,最常见的无非两个:一是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破了血管,二是肝硬化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这两条路,得一条条排查。
方女士突然插话:“我有乙肝,但只是携带者,每年体检肝功能都正常,不可能是肝硬化吧?”老马一听,觉得有道理。如果她真有肝硬化,每年体检做肝胆彩超,不可能一点迹象都没发现。“那你做过胃镜吗?”老马问。方女士摇摇头:“没做过。听说胃镜特别难受,那么粗的管子塞进喉咙,想想都害怕。”
还没聊完,方女士捂着肚子说要去厕所。回来时,她拿手机给老马看了一张照片——她刚拉的大便,黑乎乎的,像柏油一样。老马瞥了一眼,心里咯噔一下。这叫黑便,是消化道出血的铁证。血在肠道里被胃酸和酶消化分解,颜色就从红变黑。教科书上写得清清楚楚,连化验都不用等了。后来粪便常规果然证实,大便里满是红细胞。
情况紧急,老马赶紧请消化内科医生会诊,同时给方女士用了止血药,输了两瓶液体。她脸色好转了些,血暂时止住了。可这只是权宜之计,不找到出血点,随时可能再吐。消化科的李医生下来了,四十出头,瘦高个,戴着口罩,一副专业派头。他看了病例,直截了当说:“必须做胃镜,查出血源才能根治。”
方女士一听胃镜,头摇得像拨浪鼓:“我不敢做,太吓人了!”李医生耐心解释:“可以做无痛胃镜,打麻醉睡一觉就行了。不过有风险,如果麻醉中再吐血,可能堵住气道,那就危险了。可不做更危险,下次出血量大了,直接休克都有可能。”方女士丈夫赶到医院,听了这话,夫妻俩咬咬牙,签了字,同意做无痛胃镜。
内镜室里,方女士被推进去。一针丙泊酚下去,她眼皮一沉,睡得像个孩子。胃镜从口腔进入,镜头顺着咽喉滑下去,先看食管。食管黏膜光滑干净,没有静脉曲张破裂的痕迹,不是食管的问题。再看胃,里面有些陈旧血迹,但冲洗后没找到明显出血点。不是胃溃疡。那会不会是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这名字听着怪,其实就是胃下面的一段肠子,大概12个指头并排那么长,所以叫这名。很多人胃没事,十二指肠却有溃疡。可李医生反复检查,十二指肠黏膜也正常,没有出血灶。这下麻烦了。食管、胃、十二指肠都没问题,难道血是从更下面的小肠流出来的?如果是小肠出血,胃镜够不着,得靠胶囊内镜或介入造影才能确诊。可那都是后话,当下这胃镜白做了。
李医生有点懊恼,低声骂了句:“判断失误。”他准备退出胃镜。镜头慢慢往回退,从十二指肠到胃,再到食管,最后到口腔……突然,一个护士喊:“等一下!看屏幕,口腔有血!”大家定睛一看,果然,镜头扫过牙齿时,左下角一颗大磨牙旁边渗出血来。刚进胃镜时还没这情况,现在血迹明显。
“该不会是牙龈出血吧?”李医生愣住了。赶紧叫牙科医生过来。牙科的王医生是个年轻女医生,戴着放大镜一看,点头:“没错,是这颗龋齿。牙龈红肿,牙有点松,血就是从这儿渗的。”
这下真相大白。方女士吐的血,根本不是消化道深处的问题,而是牙龈出血!大家面面相觑,既松了口气,又觉得有点丢脸。忙活半天,胃镜做了个寂寞,最后竟是个牙科问题。急诊科的止血药起了点作用,血没大流,但牙龈还在缓慢渗血。
方女士醒来后,得知真相,哭笑不得:“我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吓死我了!”牙科医生给她处理了牙龈,血彻底止住。抽血结果也出来了,血红蛋白略低,凝血功能正常,说明出血纯属牙龈局部问题,不是什么系统性疾病。
老马事后复盘,感慨道:“消化道出血的定义是从口腔到肛门,这次算长见识了。以后再遇到吐血的病人,第一步得先查口腔,别一股脑儿往胃里钻。”李医生也点头:“牙龈出血能出这么多,确实少见。但凡有凝血障碍的,都不奇怪,可她凝血正常,真是运气。”
方女士回家后,跟朋友聊起这事,还开了个玩笑:“我这辈子最贵的牙齿检查,做了个胃镜才发现。”她后来补了那颗龋齿,牙龈也不出血了,日子又恢复了平静。
这事儿听起来像个笑话,但背后藏着不少医学门道。吐血在医学上叫血证,分呕血和咯血,区别得看血怎么出来。呕血多半是消化道问题,咯血则是呼吸道的事儿。可这次,方女士的血既不是胃也不是肺,而是口腔——消化道的“起点”。
牙龈出血很常见,谁没刷牙时吐过血沫子?可像方女士这样吐300毫升的,确实罕见。牙龈血管丰富,尤其是龋齿或牙周炎时,局部发炎,血管脆弱,一碰就破。血流多了,咽下去一部分,拉出来变黑便;吐出来一部分,就成了“呕血”。美国牙医协会(ADA)数据显示,约15%的成年人存在中重度牙周病,出血风险不低。如果血流不止,量真可能吓人。
消化道出血是急诊常见病,发病率约每千人100-150次(《Lancet》数据)。最常见的病因有: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占50%以上,胃酸腐蚀黏膜,血管破裂就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见于肝硬化患者,静脉压力高,一破就大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药物(如阿司匹林)引起,常见于ICU病人。可这些,方女士一个都没中。她的“出血”是个意外,却提醒我们:别忘了口腔也是消化道的一部分。
胃镜是消化道出血的“金标准”,能直观看到食管、胃、十二指肠。可它有局限,到不了小肠深处。如果怀疑小肠出血,可以用胶囊内镜,吞个小摄像头,拍下全程;或者做介入造影,找血管异常。这些技术在国内三甲医院已很成熟。
这次误诊,说到底是思维定势。医生一听吐血,第一反应是胃肠道,没人想到牙齿。英国医学杂志《BMJ》曾发文提醒,临床诊断要“从头到尾”考虑,别漏掉显而易见的小问题。牙龈出血看似小事,可不处理,也能酿成大麻烦。
方女士的经历,像一场戏剧。先是吓得半死,以为自己命不久矣;最后发现不过是颗坏牙闹的乌龙。她后来逢人就说:“我这辈子最值钱的体检,胃镜做了才知道牙疼。”医生们也从中学到一课:下次再碰上吐血的,别光盯着胃,口腔也得瞧瞧。
生活就是这样,总有意外让人措手不及。可回头一看,那些惊心动魄,往往不过是场虚惊。只要及时查清真相,小病也能治,大病也能防。方女士如今牙好了,人也精神了。她说:“以后再也不敢拖着牙疼不治了,谁知道小牙能惹这么大祸?”
参考文献
《Lancet》:消化道出血的流行病学与诊治,2020年版。
美国牙医协会(ADA):牙周病与全身健康关系,2021年报告。
《BMJ》:临床误诊的常见陷阱,2019年文章。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2022年版。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