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位更新”到“全域激活”:整村运营如何重构乡村发展逻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4 19:42 1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往往局限于“点位更新”,即对村庄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或特定区域进行更新改造,如对某个古建筑进行修缮、对某个小广场进行美化等。这种局部的更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庄的局部形象和功能,但由于缺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乡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乡村发展模式往往局限于“点位更新”,即对村庄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或特定区域进行更新改造,如对某个古建筑进行修缮、对某个小广场进行美化等。这种局部的更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庄的局部形象和功能,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效应,难以形成对整个村庄发展的全面带动。近年来,随着整村运营理念的兴起,乡村发展逐渐从“点位更新”走向“全域激活”,重构了乡村发展的逻辑。

一、整村运营的内涵

整村运营是一种全新的乡村发展模式,它以村庄为基本单元,通过整合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各类要素,进行系统规划、统筹布局、整体开发和运营管理,实现村庄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与传统的“点位更新”不同,整村运营强调的是对村庄的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运营,而不仅仅是对某一局部或某一产业的开发。这种模式注重整体规划和协同效应,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创新模式,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和提升。

整村运营的核心在于将村庄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孤立的点或局部。这意味着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村庄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人文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产业发展的多元化与协同性、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社会服务的均等化与优质化等。通过这种全面的运营模式,村庄可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协调发展,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点位更新”与“全域激活”的区别

(一)“点位更新”的局限性

“点位更新”主要是对村庄中的某些关键节点或特定区域进行更新改造,这种更新方式相对较为局部和碎片化,往往侧重于解决村庄中的某一具体问题或突出某个特色亮点。例如,只对村口的一片区域进行美化,可能会使该区域看起来很漂亮,但如果村庄内部的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没有相应改善,游客可能只是在村口停留片刻,无法深入村庄内部,也就无法真正带动村庄的经济发展。这种局部的更新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庄的局部形象和功能,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协同效应,难以形成对整个村庄发展的全面带动。

以浙江某村庄为例,该村庄曾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口的古建筑进行修缮,打造了一个小型的旅游景点。虽然这个景点在短期内吸引了部分游客,但由于村庄内部的其他区域没有相应的配套开发,游客的停留时间很短,消费也相对有限。这种“点位更新”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村庄的知名度,但未能带来持续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二)“全域激活”的优势

“全域激活”是对整个村庄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激活,包括村庄的产业、生态、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它注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配合,通过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创新模式,实现村庄的整体发展和提升。例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将村庄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等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吸引游客深入村庄,体验各种特色项目,从而带动村庄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生态改善。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村庄的综合优势,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通过全域激活,村庄的各个部分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实现1+1>2的效果。比如,村庄的生态环境改善后,可以吸引更多游客,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可以增加村民收入,用于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进一步改善村庄的生态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以浙江安吉的鲁家村为例,鲁家村通过整村运营,将村庄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村里不仅发展了乡村旅游,还引入了现代农业技术,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鲁家村还注重生态保护,通过建设生态步道、湿地公园等设施,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这种“全域激活”模式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乡村发展的典范。

三、整村运营重构乡村发展逻辑的方式

(一)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整村运营打破了传统乡村发展中的资源分散和孤立状态,将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进行全面整合。例如,将村庄的闲置农房、土地进行流转,集中用于发展民宿、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将村庄的历史文化遗迹、民俗文化等进行挖掘和整理,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村庄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以福建厦门的军营村为例,军营村通过土地流转,将闲置的农房改造成民宿,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旅游接待能力,还为村民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同时,军营村还挖掘和整理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开发了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这种资源整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整村运营还注重引入外部资源,如社会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与村庄内部资源相结合,进一步提升村庄的发展能力。例如,引入专业的旅游开发公司,对村庄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和开发,提升旅游项目的品质和竞争力。以浙江安吉的鲁家村为例,鲁家村通过引入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将村庄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进行整合,打造了“公司 + 村庄 + 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了村庄的快速发展。

(二)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整村运营推动了乡村产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了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界限。以乡村旅游为例,它不仅带动了餐饮、住宿、购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将农业与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例如,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不仅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农产品,还可以购买一些农产品加工品作为纪念品,从而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以四川成都的明月村为例,明月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茶叶种植、陶艺制作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村里开发了“明月国际陶艺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体验陶艺制作、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同时,村里还发展了茶叶种植、陶艺制作等特色农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在产业融合的基础上,整村运营还注重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打造乡村旅游、特色农业、文化创意等多元化的产业体系,使各产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带动。例如,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而特色农产品的优质品质和丰富种类又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内容,吸引了更多游客前来,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实现了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以浙江德清的五四村为例,五四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村里开发了“五四青年农场”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同时,村里还发展了有机蔬菜种植、水果采摘等特色农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产业协同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三)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整村运营对村庄的空间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和优化调整,根据村庄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特色和发展需求,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例如,将村庄划分为旅游服务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居民生活区等,使各区域的功能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合理。在旅游服务区,集中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农业生产区,发展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以浙江宁波的滕头村为例,滕头村对村庄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分为旅游服务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域。在旅游服务区,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农业生产区,发展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保护区,加强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种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还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同时,整村运营还注重空间的多功能性和弹性设计,使村庄的空间能够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需求的变化。例如,在一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村庄,部分民居在旅游旺季可以作为民宿出租,旅游淡季则可以恢复为居民的自住房,实现了空间的多功能利用。以福建厦门的军营村为例,军营村通过将部分民居改造成民宿,在旅游旺季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旅游淡季则恢复为村民的自住房,实现了空间的灵活利用。

(四)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整村运营强调社区居民

的参与和共建共享,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村民成为村庄发展的主体。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村庄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让村民了解村庄的发展目标和规划思路,增强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村庄的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组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培训,提高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使村民能够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同时也为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收入。

以浙江德清的五四村为例,五四村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村里开发了“五四青年农场”旅游项目,村民可以通过参与旅游服务获得收入。同时,村里还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项目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进一步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热情。

整村运营还注重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让村民能够分享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例如,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项目入股分红、农产品销售增收等方式,使村民在村庄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发展的热情,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以浙江宁波的滕头村为例,滕头村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和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五)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整村运营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乡村文化作为村庄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通过挖掘和整理村庄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将其融入到村庄的景观设计、旅游项目开发、农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打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乡村品牌。例如,一些村庄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开发出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感受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安徽黄山的西溪南村为例,西溪南村通过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开发了文化旅游项目。村里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开发了古建筑参观、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同时,村里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文化。

同时,整村运营还鼓励乡村文化的创新融合,将现代文化元素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例如,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文化;将乡村文化与现代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具有文化创意的乡村产品,提升乡村文化的附加值和影响力。以江苏苏州的树山村为例,树山村通过将传统的乡村文化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开发出了“树山守”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提升了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和经济价值。

四、整村运营重构乡村发展逻辑的意义

(一)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整村运营通过资源整合、产业融合、空间优化等方式,提高了乡村的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和稳定的经济增长点。例如,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增加了村民收入和集体经济收入,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提供了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浙江安吉的余村为例,余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实现了从“靠山吃山”到“养山富山”的转变,成为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二)推动乡村社会全面进步

整村运营注重社区参与和共建共享,增强了村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村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了村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整村运营还推动了乡村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优质化,改善了乡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条件,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浙江宁波的滕头村为例,滕头村通过整村运营,实现了村民的全面参与和共建共享,村庄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三)实现乡村生态良性循环

整村运营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减少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例如,一些村庄通过发展有机农业,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了土壤和水资源;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加强了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生态保障。以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村为例,勐腊村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保护了当地的热带雨林生态,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四)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

整村运营将乡村文化作为村庄发展的灵魂,通过文化传承和创新融合,保护了乡村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弘扬了乡村文化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和精神动力,增强了乡村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使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气息。以安徽黄山的西溪南村为例,西溪南村通过保护和传承古村落文化,开发文化旅游项目,使古老的村落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典范。

五、整村运营的实践案例

(一)浙江安吉鲁家村

鲁家村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庄。过去,鲁家村以传统的农业种植为主,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近年来,鲁家村通过整村运营,实现了从“点位更新”到“全域激活”的转变,成为乡村发展的典范。

1.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鲁家村通过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将村庄的闲置土地和农房集中起来,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村里引进了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打造了“公司 + 村庄 + 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鲁家村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鲁家村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推动了农业、文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村里开发了“田园鲁家”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体验农事活动、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同时,村里还发展了茶叶种植、花卉培育等特色农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3. 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鲁家村对村庄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分为旅游服务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域。在旅游服务区,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农业生产区,发展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保护区,加强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种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还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 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鲁家村注重村民的参与和共建共享,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村里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项目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还可以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这种社区参与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鲁家村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开发了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同时,村里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四川成都明月村

明月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传统村落。近年来,明月村通过整村运营,实现了从“点位更新”到“全域激活”的转变,成为乡村发展的新亮点。

1. 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明月村通过土地流转和资源整合,将村庄的闲置土地和农房集中起来,用于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业。村里引进了专业的旅游运营团队,打造了“公司 + 村庄 + 农户”的运营模式,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明月村不仅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为村庄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 产业融合与协同发展

明月村以乡村旅游为核心,推动了农业、文化、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村里开发了“明月国际陶艺村”旅游项目,游客可以体验陶艺制作、品尝农家美食、购买特色农产品。同时,村里还发展了茶叶种植、陶艺制作等特色农业,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这种产业融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竞争力,还为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来源。

3. 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

明月村对村庄的空间布局进行了科学规划,划分为旅游服务区、农业生产区、生态保护区等功能区域。在旅游服务区,建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在农业生产区,发展了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生态保护区,加强了生态保护和修复,打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种空间布局的优化不仅提升了村庄的整体形象,还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4. 社区参与与共建共享

明月村注重村民的参与和共建共享,通过组织村民参与旅游服务培训,提高了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水平。村里建立了利益共享机制,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项目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还可以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这种社区参与的方式不仅提升了村民的综合素质,还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明月村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将传统的农耕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开发了农事体验、民俗表演等旅游项目。同时,村里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乡村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乡村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整村运营的挑战与对策

(一)挑战

1. 资金短缺

整村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文化保护等方面。然而,乡村的资金来源相对有限,往往难以满足整村运营的资金需求。例如,一些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时,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餐饮住宿设施等基础设施,但这些资金往往难以筹集。

2. 人才匮乏

整村运营需要专业的运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创意人才。然而,乡村的人才吸引力相对较弱,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村运营的发展。例如,一些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时,缺乏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导致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效果不佳。

3. 利益协调

整村运营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村民、村集体、企业等。在运营过程中,需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各方都能从中受益。然而,利益协调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例如,一些村庄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村民和企业之间可能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产生矛盾,影响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对策

1. 多渠道筹集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补贴、专项基金等方式,为整村运营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可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整村运营,通过PPP模式、产业基金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发展。例如,一些地方政府设立了乡村振兴专项基金,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些村庄通过与企业合作,采用PPP模式,共同投资建设乡村旅游项目。

2.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优惠、人才引进计划等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乡村创业和就业。同时,可以加强乡村人才的培养,通过培训、教育等方式,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批本土的运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人才引进政策,为到乡村创业的人才提供住房补贴、创业资金等支持;一些村庄通过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农业技术培训等,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

3.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整村运营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确保各方都能从中受益。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项目分红、农产品销售增收等方式,让村民分享村庄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股权分配等方式,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减少利益冲突。例如,一些村庄通过土地流转和集体资产入股的方式,村民每年可以获得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和分红收入,同时还可以在村集体企业中就业,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七、结论与期望

从“点位更新”到“全域激活”,整村运营重构了乡村发展逻辑,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整合资源、融合产业、优化空间、参与共建、传承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实现了乡村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整村运营需要克服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利益协调等挑战,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等方式,推动整村运营的顺利实施,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传媒集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