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
寂静如斯:我的阅读推广之路
美琪学校 季祥珍
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主题,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星辰升至人生的苍穹,阅读是明亮的认知之光。一切时代、一切民族的地平线都展开于阅读的天穹之上。无边无涯的空间里,边读边走,是我选择的生活背景。
关键词一:数字
我喜欢和孩子们同在一条漫长的时间轴上,守着一间小小的教室,过有阅读的教育生活。不觉已在教室深耕21年。一日读一日的质地,读童谣、读诗歌、读绘本、读名著,读一个又一个儿童。
我从不追求任何结果,不太在意外在评价。2004年以来,每学年都坚持在班级共建“小王子图书馆”,做班主任时每学期都会增添3000多元的书。同时,共建班级QQ群或微信群,每日荐读一片段,每周荐读一好文。这些时光很宁静,参与其中,逐渐平和。
我乐于做一个阅读推广人,曾赴河南、湖南、福建、甘肃等地开设阅读公开课与讲座,区县级以上45次。数字与我建立巧妙的联系,每一次更新都会散发出阅读的磁力。
关键词二:人物
试问我的阅读之路,归于何处?
或许源于我的祖父,他是一个私塾先生,自幼耳濡目染。
或许源于扬州师范学校的徐冬梅老师,她组织当年文学社的孩子参加了高邮湖之旅,第一次打开了我的视野。泛舟高邮湖上,我开始领会什么叫“辽阔”。
或许源于亲近母语。2007年起,多年担任亲近母语的论坛版主,幸与众多爱母语的朋友相遇:周其星老师和他打造的彩色阅读教室;吉忠兰老师的《从整本书精读到群文阅读》;丁云老师的童诗课堂;邵龙霞老师的散文写作……他们都将炽热的内核展示在我面前,让我继续返照自身,从而坚定而行。
或许源于教育在线。在线论坛,我常常阅读朱永新老师的随笔;在那里,无数人用文字重塑生活,比如朱雪晴老师、王开东老师、大潮河老师、看云老师……他们就像一道道精美的光线,响彻更远的空间,同时召唤我前行。
关键词三:行走
生活就像一只漏水的桶,需要不断用阅读装满它。每一次事关阅读的行走,都笼罩着自己的精神外衣,宛如炼钢。
推广段落一:甘肃静宁——辽阔纯净的高地甘肃,静宁。
一路上,“平凉”“泾川”“西固”“天水”这些陌生的地名令我感慨。以前在地图上见过它们,如今擦身而过,体会“辽阔中的孤独”。穿越一个又一个隧道,经过一座又一座不知名的山。在那里,山是寂寞的土黄,绿色稀疏。山上偶见树,树也瘦得可怜、小得可怜。阅读如每一片小小的绿色,要存活下来不易,但仍挣扎着生根。
我忘不了孩子们在绘本面前,那安安静静的、让我感动极了的专注。我忘不了,他们也为世界而存在。所以,和他们一起聆听,一起分享,一起聊聊自己“记忆的瓶子”,于我自身也是一种填补。
我忘不了有个老师说,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听课,第一次这么认真地把一次讲座从头听到尾。
我忘不了老师们第一次尝试《小黑鱼》的勇气,当我们将故事带进教室,行动已然开始。我们都是自己的“小黑鱼”,都是孩子们的“小黑鱼”,因为我们都有一双“内在的眼睛”。
所谓推广,无不是借由一本本好书进入具体的生活。哪怕前方是一个堡垒,我们仍将尽力将精神的呼吸转向这一片纯净的高地。
推广段落二:湖南醴陵——冰冷沸腾的担当
这里是中国有名的瓷都。那天我执教《团圆》。
借由中国绘本,复活古老传统。在聆听中呼唤内心的安静,我和孩子一起被故事淘洗。虽然执教前已将故事读过很多遍。但每一次在体验联结的时刻,仍会感动得想流泪。
朱成梁先生说,“团聚,分别;再团聚,再分别……大大小小的团聚和分别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离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
下课时,我对孩子们说,当你爱上书,爱上优秀的书籍,并捧起它们静读的时候,那是我们永远在团聚。书,不是一翻而过。经由孩子的一次次引领,我越来越接近自己最初的样子。
只有在中国古老的传统里,泥土会飞溅、旋转、流荡、迂回,然后围绕着蒸腾郁热的火焰燃烧……最后定型。瓷在高热中完成,杯是它的子嗣。当高热退去,散发着生命之光的“阅读推广”,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镌刻在灵魂的杯身上。
推广段落三:江苏扬州——寂静如斯的坚守
那天,我去方巷小学送教,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绘本。于我,已记不清读《卢利尤伯伯》多少次了。从最初的一见钟情,到捧着它走到讲台上,是我对书籍本身的敬畏。
淡蓝的色调,从封面开始就散发着寂静。寂静的楼梯,寂静的街角,寂静的阳台,寂静的咖啡店,寂静的工作室,寂静的老人,寂静的小孩,寂静的金合欢,寂静的成长。
卢利尤伯伯,寂静如斯。是他,是他们,修复书本、让书本复活。用刮刀削皮革的里子,把整块皮革磨薄,要像纸那么薄……线的松紧、皮革的软硬、线的干湿、材料的优劣,全都靠这双手来把握。
我们不就是“卢利尤伯伯”吗?借由书本,传承别人的知识、故事、人生和历史。无数个好的故事,需要我们讲给孩子们听。故事给予的安慰、满足、成全,会长久地留在孩子们的心底。这童年的滋养,何其重要。
我想,推广不仅是走出去,也是留下来,如卢利尤伯伯般寂静的厮守。回到简单,回到原初,回到教室,和孩子们一起日不间断地阅读。愿我们皆为“卢利尤”,构建基础,共同一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同一件事——复活书本。
关键词四:影响
多年来,我紧贴孩子,深耕阅读,有60多篇文章获奖或发表。区县级以上的阅读公开课或专题讲座达40多次,曾是《语文世界》杂志的封面人物。2019年获省“蓝天杯”教学竞赛一等奖。2020年9月在邗江区“我喜爱的一本书”幸福阅读分享活动中获一等奖;10月在河北任丘国培计划小学语文集中研修活动中,做讲座《人间诗词,美的亲证》;11月在江苏省“优课送培”活动中,开设阅读公开课《最想做的事》,在邗江区名师讲学录播系列展评活动中主讲《愿读伏书:统编教材之审美探寻》荣获一等奖。近两年在市电教馆执教10多节阅读公开课。2020年被评为邗江区十大“阅读之星”之一,同年入围“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提名。
自2016年9月起,我负责主抓学校语文学科兼书香校园建设工作。期间,着力和同事们做两件事:一是每学年的“最美图书角”评比;二是组织每学年的“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
目前,学校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书香课程”体系与活动模式。“经典晨诵”,每日之始,开启美好;“午间雅读”,开拓视野,与名著对话;“师生共读”,教学相长,其乐融融;“亲子共读” 增进情感,培养习惯;“读写链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阅读沙龙”,沐浴墨香,分享心得……
漫步校园,美琪客厅展迎客之美,教师工作坊显阅读之美,完美教室溢童趣之美,文雅四横纵文化之美。期间,学校被评为“江苏省书香校园建设示范点”,多次获“扬州市经典诵读示范学校”……
我想,阅读推广是喷涌而出的世界,更是需要静静领悟的世界。还记得蕾切尔.卡森在《寂静的春天》里说,如果把孩子们经历的一件件事情比喻成最终会孕育出知识和智慧的种子,那么各种情绪和丰富的感知力则是让这些种子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
感谢亲爱的书本,赐予我眼睛。阅读是“清明的空旷”,其空间是敞开、澄明、自由。惟有明朗者,才能适得其所。它永远都是一道宁静的光,在静静的翻页中停留。
让我们把童年这本书一针一针地细心缝好,一切喧嚣、一切浮躁,我们都不卖,也不买。
供稿:季祥珍
审核:刘志东 王久平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