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慢”对“快”,拿来调侃某短视频平台,内涵上面的内容节奏慢、土气。
最近在网上,我频繁看到一个词:慢脚文化。
一开始我还纳闷,这名字挺奇怪的。
后来深入搜索了才知道,它原本是个谐音梗,
用“慢”对“快”,拿来调侃某短视频平台,内涵上面的内容节奏慢、土气。
但是慢慢的,这个词变味了。
现在的慢脚文化,已经不只是土味视频了,
而是指那些在短视频里疯狂传播的低俗内容:
比如中学生晒怀孕B超、拍带暗示意味的动作、模仿抽烟纹身、甚至搞自残。
更糟糕的是,它还鼓吹一些完全背离主流的价值观:
不学习、不上学、不工作,把自毁当个性,把早孕当荣誉。
表面上看,这些视频只是猎奇,
但实际上,它们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一大批中小学生,
毁掉学业,也让孩子的三观一点点跑偏。
换句话说,慢脚文化就是裹着娱乐外衣的数字毒瘤。
很多家长会说:我也刷短视频啊,从没见过这些东西。
问题出在算法推送。
家长看到的是新闻、旅游、美食,
而孩子们被精准推送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就算平台开了所谓的青少年模式,很多中小学生第一时间就会关掉。
甚至有调查发现,这些低俗内容在青少年模式下反而更容易被看到。
平台嘴上说保护未成年人,实际上却在默许。
因为这些视频的点击量、评论量往往是正常内容的好几倍,
背后是一门实打实的流量生意。
02 | 慢脚文化到底可怕在哪?
可怕的不是猎奇,而是它在改写孩子们的价值观。
在这些视频里,辍学、早孕、自毁被包装成自由和酷。
学习被嘲笑成没用,努力被贬低成装。
不少心理老师发现,有的女生甚至把买验孕棒当成年礼,组团尝试。
也有孩子学着在公共场所摆拍,把这种丢脸当作个性。
长时间接触这类内容,他们的延迟满足能力下降,更容易放弃学习和努力。
换句话说,慢脚文化在用娱乐的外衣,偷走中小学生的未来。
03 | 谁在推波助澜?
幕后推手其实大家都心里有数:
平台:
AI审核抓不到谐音梗,人工审核比例又低,举报系统要几十次投诉才会理会。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MCN机构:
一些所谓的未成年宝妈账号,其实就是成年人操盘的流量机器。
孩子们看到的是同龄人的真实生活,实际上全是剧本。
在资本的算计里,最没有抵抗力的,永远是中小学生。
这不是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是一场和家庭、学校都息息相关的认知保卫战。
第一,法律要更硬。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经明确了平台责任,有些地方也开始开出天价罚单。
但显然,还不够。
第二,技术要跟上。
一些团队正在研发认知防火墙,能提前识别和屏蔽低俗内容。
如果推广到学校和家庭,孩子们至少能少受一些侵害。
第三,家庭教育要补位。
家长别只是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
而是要真正走进孩子的数字世界,和他们一起拆解视频里的套路。
深圳有学校尝试过数字断食,让学生一段时间不用手机,结果专注力明显提升。
第四,学校教育要引导。
媒介素养课其实很重要,让孩子学会看穿视频背后的摆拍与编造。
当孩子能识破套路,就不会再盲目模仿。
有人说,慢脚文化只是中小学生的猎奇游戏,长大了自然就会好。
但事实是,他们正在用最稚嫩的头脑,接触最极端的内容,
把自毁当个性,把早孕当荣誉。
当一个个中小学生的手机屏幕在深夜闪着幽蓝的光,
当这些畸形视频成了他们之间的社交货币,我们就不能再当旁观者。
教育,不只是课堂上的公式和定律,更是要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
慢脚文化不是小事,它正在悄悄吞噬孩子们的今天,也威胁着整个社会的明天。
如果你也同意,欢迎转发给身边的人警惕这种现象!
来源:初中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