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雪峰是谁?一个靠教人“抢口粮”发家的网红。社会有100份饭,5个人吃了95份,剩下95人饿得抢锅底。他呢?开班授课,收费指导:“往左三步,蹲下抢,能多舀一勺。”不生产粮食,只教人抢食,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一年分红几千万,活得比谁都滋润。
他说:“枪一响,我捐5000万。”
语气慷慨,像在直播间秒杀一款9.9包邮的锅。
可这话一出,
网友炸了:
“你捐的不是钱,是普通人的命!”
张雪峰是谁?
一个靠教人“抢口粮”发家的网红。
社会有100份饭,5个人吃了95份,
剩下95人饿得抢锅底。
他呢?开班授课,收费指导:“往左三步,蹲下抢,能多舀一勺。”
不生产粮食,只教人抢食,
却因此赚得盆满钵满,
一年分红几千万,
活得比谁都滋润。
可就是这么个靠和平红利吃饭的人,
突然喊出“捐5000万打战”——
这不是爱国,
是用别人的血,洗自己的金身。
他真希望打仗吗?
不可能。
他房子不在边境,资产早已转移,
肥硕的身板一看就不准备上战场。
他比谁都清楚:
枪一响,他的钱就不再是他的。
战争面前,没有首富,只有难民。
他内心肯定怕得要死,
可嘴上还得喊“捐钱”,
为什么?
因为安全感没了,只能贴“红标签”保命。
这招不新鲜。
有些富豪,平时低调,一有风吹草动,
立刻高调捐款、站队、表忠心,
生怕别人忘了他是“自己人”。
张雪峰这一嗓子,
表面是豪情,
实则是恐惧的尖叫。
他不是鼓吹战争,
是在给自己的财富买“护身符”。
可问题是,
你一句轻飘飘的“捐钱”,
底下多少人当真?
看看俄乌战场——
那些被俘的俄军士兵,
来自西伯利亚的土坯房,
家里没冰箱、没马桶,
参军只为200万卢布的“卖命费”。
结果呢?
冲锋像送快递,
骑着电驴冲进炮火,
不是被打成筛子,
就是跪在泥地里举手投降。
阵亡抚恤?地方政府早没钱了。
他们不是战士,
是被金钱诱骗的炮灰。
再看加沙,
200万人挤在废墟里,
孩子没见过完整的学校,
老人记不清最后一次安睡是什么时候。
他们谁想打仗?
可有人坐在安全屋,
吃着牛排,喝着红酒,
对着地图说:“打,必须打!”
仿佛战争是场真人秀,
死了人还能重来。
而张雪峰们,
正是这场“战争真人秀”的解说员。
他们不用上战场,
不用逃难,
甚至不用心疼那5000万——
反正又不会真捐。
可他们的每一句话,
都在煽动无知者的热血,
点燃傻缺的仇恨。
“爱国”成了流量密码,
“主战”成了人设标签,
至于战争会死多少人?
他们不在乎。
死的不是他们的孩子,
流离失所的也不是他们的家。
更讽刺的是,
这些鼓吹战争的人,
恰恰是最怕战争的。
他们早把家人送到国外,
资产藏在全球,
一旦真打起来,
跑得比谁都快。
而他们留下的口号,
却让普通人信以为真,
热血沸腾地冲上前线,
最后变成数据里的一个“阵亡”。
所以,别被这种“捐钱论”忽悠了。
真正爱这个国家的人,
会拼命避免战争;
真正为百姓着想的人,
会呼吁和平、对话、克制。
而那些喊打喊杀的,
往往只是用民族情绪,裹住自己的私利。
战争从来不分胜负,
只分幸存者和死者。
而死者,永远是普通人。
张雪峰可以玩“捐钱游戏”,
但请记住:
你捐的不是钱,是无数家庭的生计、青春和未来。
终有一天,
当回旋镖飞回来,
希望他还能笑着说出那句:“枪响了,我捐!”
来源:特别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