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暑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民当家作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艾都”湖北蕲春,开展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中医药产业振兴”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在为期7天的调研中,实践团队先后走访富沟村村委会、兴农中药材合作社、蕲艾种植基地和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地,通过深度
2025年暑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民当家作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中国艾都”湖北蕲春,开展以“数智技术赋能乡村中医药产业振兴”为主题的实地调研。在为期7天的调研中,实践团队先后走访富沟村村委会、兴农中药材合作社、蕲艾种植基地和李时珍国际医药港等地,通过深度访谈、实地观察和体验式学习,全面把脉艾草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进程,探寻数字化转型如何为传统中医药产业注入新活力。
筹备启航:方向与方案并重,调研与准备同步
8月3日,实践团队抵达蕲春县后,迅速与当地相关部门对接,制定了包含富沟村村委会访谈、兴农中药材合作社考察、种植基地与工厂参观、线下实体店走访在内的系统化调研方案。在当晚举行的团队会议上,成员们围绕“数字化转型助力艾草产业升级”核心,结合前期产业概况,细化各环节调研重点:关注种植端人口结构与机械化现状、加工环节数字化应用瓶颈、销售端市场需求等。通过科学分工和周密准备,为后续深入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话田间:银发种植与地形限制双重制约,人才技术需双管齐下
8月4日,实践团队走进蕲春县狮子镇富沟村村委会。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内,村委会成员热情地介绍了当地艾草产业的布局与政策支持蓝图,言语间充满了对蕲艾品质的信心与对未来发展的期盼。据村委会刘主任介绍,该村艾草种植面积超500亩,长期从业人员约100人,但2700余常住人口中,50-65岁留守老人为作业主力,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人力断层,机械化与数字化推广受阻,种植、除草、收割仍以人工为主。“收购价波动影响农户积极性,数字化转型缺资金、缺人才,陈草除治全靠人工,效率太低了。”村委的坦言道出了种植端的现实困境,这也让成员们深感数字化推广的不易。
8月5日,成员们深入蕲艾种植地。层叠的梯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意,但走近看,弯腰劳作的几乎都是年过半百的老人。田间农户多采用传统方式作业,机械化、数字化程度极低。艾草生长受人工操作影响大,长势难精准把控,且梯田复杂地形导致现有农业机械与数字化设备难以适配,进一步阻碍技术落地。农户普遍缺乏数字化种植知识,对智能监测设备、精准灌溉系统了解甚少,更担心技术复杂、成本过高。
针对种植环节的困境,实践团队提出多项切实可行的建议:政府推广“人才返乡”计划,定向培养农学、管理学、自动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提升当地教育质量的同时提供对口就业岗位;依托“乡村振兴”“科教兴国”等政策,政府加大科研投入、鼓励龙头企业带动技术创新,重点开发适用于丘陵地形的小型智能农机设备,解决地形制约难题;搭建数字化转化平台,让农民远程学习最新农业技术,促进科研理论成果与农业生产实际的深度融合。
走进车间:资金人才双瓶颈制约升级,智能改造需多方发力
8月6-7日,团队先后走访兴农中药材合作社及其工厂。成员们来到合作社的加工车间,浓郁的艾草气息扑面而来,眼前是繁忙的景象:工人们正熟练地将收割来的艾叶铺开、分拣。合作社25名常年从业人员管理着750余亩种植地(含150余亩蕲艾),虽尝试通过记录种植施肥影像生成二维码实现生产溯源,但面临管理人才匮乏、融资困难等问题,出入库、财务报销等环节数字化程度低。工厂内初加工设备虽有序运转,却鲜见数字化监测系统,分拣、烘干等环节依赖人工判断,导致效率低、标准不统一。“我们急需病虫害检测、自动化生产等数字化应用,但资金和技术人才跟不上。”合作社负责人的无奈,反映了加工环节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对此,团队提出创新性的金融支持方案:坚持政府主导融资、银行发放专项信贷产品的模式,同时借助互联网拓展融资渠道。在产业整合方面,建议引导龙头企业收购整合种植基地,利用自身资金优势引入数字化设备,数字化监测蕲艾生长全过程,着重把握水分、纤维含量、杂质等数据;此外,还将推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引进高校科研力量解决病虫害智能识别等技术难题。
探访终端:品牌市场双薄弱待突破,线上线下融合需深化
8月8日,团队走访蕲春县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及周边线下艾草实体店,发现多数店铺虽产品丰富,但销售模式传统,依赖线下客流与老客回购。部分店主尝试线上推广,却受限于运营能力、流量获取难度,数字化营销手段单一,自主电商布局缺失。“蕲艾质量好,但市场竞争激烈,假冒现象猖獗,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知名度不高。"产业链协同度低,没有形成"蕲春艾草+"的产业格局,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
实践团队提出品牌建设与产业融合的创新路径:建议成立艾草市场研究专业机构,纳入事业单位编制吸引专业人才。同时,依托国家示范合作社的品牌”品牌优势,建设线下药用体验中心,并构建并构建全域新媒体传播矩阵。
在产业协同方面,团队建议深化“互联网+药旅结合+蕲艾产业”模式,与“长江投”等企业搭建供应链平台;在蕲春当地建立产业园,发挥“集聚效应”;政府积极深挖文化旅游资源,加强与鄂旅投等旅游投资公司合作,建立“药旅一体”的旅游路线。
青年献策:聚焦痛点建言献策,数智赋能产业振兴
8月9日,实践团队召开总结小会,大家认识到蕲春艾草产业拥有深厚的品牌基础、较高的产品质量和政府重视等优势,但其数字化转型面临人才与资金匮乏、不同群体间数字化认知存在断层、关键技术应用不足、地形制约以及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不畅等核心挑战。基于立项书的研究框架和在狮子镇的实地洞察,团队初步形成了涵盖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精准化政策扶持、全产业链数字化协同平台构建、适用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建议思路,搭建起实践报告的详细框架。
团队负责人唐裕凯表示,此次调研成果凝聚着田野调查与学术思考,能切实助力构建“数字技术+传统医药+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模式,为蕲春艾草从“地理标志”升级为“百亿产业链”注入新动能。更重要的是,通过深入剖析“小艾草”链上的大课题,我们希望为丰富传统中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库贡献一个鲜活的蕲春样本,提炼可推广的实践范式,以财经学子的专业视角和务实行动,践行“寻脉国策,经世济民”的责任担当,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大局。(通讯员:唐裕凯 王飞;编辑:孙涛)
来源:食安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