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季万物复苏,但随风飘散的花粉却成为花粉症儿童的“隐形刺客”。花粉过敏(又称花粉症)在儿童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甚至哮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春季万物复苏,但随风飘散的花粉却成为花粉症儿童的“隐形刺客”。花粉过敏(又称花粉症)在儿童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主要表现为过敏性鼻炎、结膜炎甚至哮喘,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防护与应对方案,帮助孩子轻松度过“敏感季”
识别“花粉刺客”
儿童花粉症的典型症状
花粉过敏是免疫系统对风媒花粉的过度反应,常见于3-10岁儿童,且低龄化趋势明显(部分患儿仅3岁起病)。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但具有季节性、反复性、突发性特点,家长需警惕以下信号:
1. 鼻部症状:连续打喷嚏(一天超5次)、流清水样鼻涕、鼻塞或鼻痒,严重时伴随嗅觉减退。
2. 眼部症状:双眼红肿、瘙痒流泪,甚至结膜充血,与感冒的“鼻咽症状为主”有明显区别。
3. 皮肤与呼吸道症状:面部或颈部突发荨麻疹、湿疹;咳嗽、喘息(尤其夜间加重),需警惕哮喘发作。
4. 全身性反应:少数患儿可能出现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
注意:若症状每年固定季节发作,且脱离过敏原后缓解,应高度怀疑花粉过敏。
追根溯源
儿童为何更易“中招”
1. 遗传因素: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史,孩子患病风险增加2-4倍。
2. 环境暴露:城市化进程中绿化面积扩大,儿童接触花粉机会增多;过度清洁的“无菌环境”可能削弱免疫耐受性。
过敏科医生的“防敏秘籍”
1. 未雨绸缪:花粉季前的黄金准备期
提前用药:花粉季前2周开始使用鼻喷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糠酸莫米松)或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可显著减轻症状。
2.环境防控:
减少花粉接触,关注当地或就近城市的花粉浓度预报,避开高浓度时段与区域,每日10:00-17:00及大风天花粉浓度最高,建议减少外出。
避免前往公园、草地等花粉密集区,可选择雨后或海边等低花粉环境活动。
外出时佩戴贴合面部的N95口罩、护目镜(推荐硅胶密封款),应用花粉阻隔剂,穿长袖衣物以减少皮肤暴露。车内可安装花粉过滤器,关闭车窗。
阻断花粉入室,白天关闭门窗,使用新风系统或空气净化器(选择HEPA滤网)。
避免在室外晾晒衣物,防止花粉附着。
回家后立即更换外衣并清洗。
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儿童需使用专用洗鼻器)。
定期用湿布擦拭家具表面,减少花粉沉积。
春季花粉的防护可从3月中旬开始至5月份。期间若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较明显,需联合药物治疗(每日抗过敏药物口服+鼻喷用药)。
专家提醒
走出常见认知误区
过敏=免疫力低下
错!
过敏是免疫系统过度反应,盲目进补可能加重症状
症状轻不用管
危险!
过敏性鼻炎未及时干预,会引起腺样体肥大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及张口呼吸,从而影响患儿生活学习、智力及面容发育,甚至逐渐发展为过敏性哮喘。
只有开花植物才致敏,家里不养花就安全
不对!
真相:风媒花粉(如杨树、柏树)颗粒小、易扩散,是主要过敏原;虫媒花粉(如桃花、樱花)因粘性大,不易引发过敏。
花粉过敏并非“不治之症”,通过科学防护、规范用药和定期随访,患儿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尽早就诊医院过敏门诊,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液IgE检测,明确过敏原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愿每个孩子都能与花粉刺客和谐相处,在春日自由呼吸,拥抱自然之美!
滨州市人民医院设有儿科哮喘过敏门诊。
诊疗范围:
儿童过敏性哮喘、儿童过敏性鼻炎、儿童过敏性结膜炎、儿童特应性皮炎、儿童食物过敏、儿童严重过敏反应。
诊疗项目:
1.肺功能:(常规通气肺功能+脉冲振荡肺功能+潮气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5~18岁儿童及青少年)及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查
2.过敏原检测:体外过敏原检测(血液化验,吸入组+食物组)、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吸入组)
3.特异性免疫治疗:粉尘螨、屋尘螨脱敏治疗,包括口服免疫治疗及皮下免疫治疗、黄花蒿花粉舌下脱敏
4.生物免疫靶向治疗:如奥马珠单抗治疗过敏性哮喘、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特应性皮炎。
学习儿童过敏疾防控知识↓↓
来源:每日滨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