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呼和浩特市以“六大维度+N项实践” 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答卷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4 18:40 1

摘要: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

按:内蒙古各地区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连日来,自治区民委会同有关地区总结梳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供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呼和浩特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系统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强化政治引领,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市委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2023年出台《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贡献首府力量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2024年出台《关于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为抓手 推动各项工作向主线聚焦的工作方案》及85项责任清单,明确任务分工。市委书记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市委常委会定期研究部署,推动各级贯彻主线工作。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多部门协调联动及“一条线”整改机制,将主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权重达12%。加强教育培训,各级党校相关课程占比达20%以上,与中央民族干部学院合作打造“院地合作”模式。全面推进“六个写入”和“十个纳入”,实现全市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313家国有企业及其子公司、419个社区、726个村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公司章程或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并纳入“两代表一委员”履职内容,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为首府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呼和浩特市草原丝绸之路文化公园(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市民委)

二、深化宣传教育,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构建宣传宣讲体系,组建“青城融讲”团队和基层行宣讲团,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打造“两月一周”宣传品牌。完善民委系统宣传联动机制,加大“道中华”平台推广,协助开展“石榴籽e起来——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等活动。开设专题专栏10余个,发稿8400余篇,总传播量超1.25亿次。推出《这就是我生活的呼和浩特》等17部微视频,点击播放量达1.14亿次。唱响北疆文化,成立北疆文化研究中心和创作基地,推出《昭君》、《如见》等巡演剧目,舞蹈诗剧《敕勒川》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举办“青城有爱”、“青城有礼”活动6000余场,构建“一廊两轴五带”文旅布局,打响“青城十六景”品牌,成功创建老牛湾黄河大峡谷5A级景区。成立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创建多家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基地、博物馆,举办第十届“博博会”,宣传教育深入人心,文化认同持续增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昭君博物院(图片来源:玉泉区融媒中心)

三、强化研究实践,拓展教育载体功能。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构建“1+7+1”研究框架,统筹整合多部门资源力量,提出课题方向,引导研究基地开展实践研究。制定研究项目管理和专家库管理办法,在课题立项、结项、成果转化和专家待遇等方面给予保障。建设28家市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按六大类型规划“6+N”教育实践线路,制定基地管理办法和提质增效举措,建立“基地联盟”模式,开展“行走的博物馆”等活动,促进馆馆、馆地、馆校联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深度融合,教育实践载体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支撑更加有力。

2025年5月18日至8月28日 呼和浩特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联合举办“钟鸣盛世——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市民委)

四、促进交融互嵌,巩固民族团结大局。印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出10项举措,打造“青城石榴红”等品牌,培育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观摩点50个。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9个,16家单位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实施“三项计划”,与22个地区开展跨区域交流,打造459家“红石榴驿站”,莫尼山非遗小镇入选国家“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试点项目,赛罕区入选国家共同现代化试点,30家单位入选自治区互嵌式发展试点项目。推动8个项目入选自治区2025年“三项计划”典型示范培育项目,数量位列全区首位。积极推进“融在北疆”品牌建设,遴选典型案例14个,各民族交往更加广泛、交流更加全面、交融更加深入。

分享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市民委,丁根厚 摄)

五、推动共同现代化,夯实共同体物质基础。地区生产总值从2022年的332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107亿元,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从98位提升至82位,获评2024年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和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最佳城市。加快产业升级,优化“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超90%,算力规模和绿色算力指数全国第1位,获批全国首批北斗规模应用试点城市。推进科技创新,“一区七中心”建设加速,国家乳创中心取得10项国际领先成果并产业化,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52家、科技领军企业12家,均居全区首位,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大黑河生态廊道:千岛湖光(图片来源:玉泉区融媒体中心)

六、提升治理效能,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对15份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前置审核,将主线贯穿备案审查全过程。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企业开办全流程网办。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大幅精简近70%,跻身全国行政审批最少城市行列。加强普法宣传,将民族领域法律法规纳入年度普法要点。举办专题培训班、分众化宣讲团报告会,推出红石榴主题影院观影精品课,开展网络竞答和线上普法宣传活动。2025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期间,全市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1759场,受众超18万人次,推送图文、视频2114条,传播量超20万次。将民族事务融入“平安首府”、“法治首府”建设,坚持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加快矛盾纠纷化解中心建设,完善多元调解机制。社区优化调整为450个,将民族事务纳入网格化管理,延伸服务至基层末梢,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和谐稳定基础更加牢固。

童心颂祖国 欢歌迎国庆(图片来源:呼和浩特市民委,丁根厚 摄)

呼和浩特市将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全面建设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扎实推进“六个工程”,在“七个作模范”上彰显担当,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入人心,推动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为自治区办好两件大事贡献首府力量。

来源:云中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