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是迫不得已?它其实有另外打算,可惜出现了3个拦路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18:22 1

摘要:偌大的东北、整个朝鲜半岛,再加上日本本土,这足以让日本摆脱一名岛国命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陆国家,发展前景已经无限光明。

日本为什么要全面侵华?真相可能刷新国人三观!

当时的日本不仅侵占了朝鲜半岛,还扶持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

偌大的东北、整个朝鲜半岛,再加上日本本土,这足以让日本摆脱一名岛国命运,成为名副其实的大陆国家,发展前景已经无限光明。

保持低调,苟着发展,难道不香吗?

为什么还要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呢?

很多人认为是日本胃口大,不知足,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现象罢了。

全面侵华确实是日本的目标,准确的说,这只是日本的一个小目标,日本真正的目标是统治东亚,称霸世界,我们从它在中国到处粉刷的口号“东亚共荣”四个大字中就可以看出。

但是,日本并没有完全准备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然而,全面侵华的计划虽然已经制定,但事情有时候并不会按照计划行进。

3个小差错,让“全面侵华”这场战争不得不“提前”执行了。

在抗日战争中,关东军可谓是臭名昭著,但鲜有人知道的是,这支军队常常不听从东京方面的号令,擅自采取军事行动。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这些军事行动都不在东京方面的计划之内。

如果真的按照田中奏折的规划,在侵华战争中步步为营,稳抓稳打,可以说,中华危矣。

日本在全面侵华时,喊的震天响的口号是哪一句呢?

并不是“东亚共荣”,也不是“日中亲善”,而是那句“三个月灭亡全中国”。

先说下日本为什么如此的自信,一个弹丸小国,竟然相信自己可以在100天内灭亡一个国土面积是自己25倍的国家。

况且,从历史上来看,日本一直都是向中国学习,是中国的学生,到底是谁给了它勇气?

日本的膨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理性的来讲,面对一个强盛的中国,日本长期都生活在一种“自卑”的氛围中。

日本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邻居中国是一个强盛大国的呢?是汉朝。

我们必须承认一点的是,日本是一个“慕强”的国家,谁比它强大,它就崇拜谁,然后向谁学习,从最初的向中国学习,再到明治维新后的全面西化,向西方列强学习。

日本在我国汉朝时期就派遣使者出使中国,汉朝皇帝还给日本使者颁发了一枚印章。

但这个时候日本和中国的交往并不多,日本也并不觉得中国有什么值得它学习的。

那日本的“自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从隋朝。

隋文帝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王朝,这让日本第一次开始将仰慕的目光投向中国。

从隋朝到唐朝,日本先后派遣了11次向中国派遣使者,学习中国的律法、城建、佛法等先进知识。

整个日本都效仿中国制定了官僚制度、法律文书,乃至于城市建设都直接“抄袭”了中国。

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这个概念已经在日本人心中根深蒂固了。

但突然有一天,它发现这个外表强壮高大的邻居竟然是个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国家时,它会有什么反应?

当然是自信心爆棚:原来自己比中国强大多了。

造成日本自信心膨胀,开始看不起中国的事情发生在清朝,清王朝不仅在和日本对战时惨败,还赔钱、赔地、赔了脸面。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三个月灭亡全中国”这句口号,就会感到非常合情合理,不会吃惊了。

然而,膨胀的日本还是真的只是膨胀了,当时的中国虽然军事方面打不过日本,但日本想要吃掉中国也是不可能的,就像一只蚂蚁,无论多自信和膨胀,都不可能咬死一头大象。

然而,这个时候,战争已经开始,和中国的“梁子”结下了,停下脚步,撤回东北?

且不说面子上挂不住,军部的脸面全丢了,以后在日本政府内部说话还好不好使都要另说了。

而且,如果中国发现日军退缩,会不会趁机收复东北,甚至把日本赶回到海岛上去呢?

更令日本气愤的是,打下了对方的首都,对方竟然还不投降,继续躲在深山老林中抗日。

日军进入南京城

而竭力扶持的汪精卫却像个蜀汉的阿斗一样,怎样都成不了气候,更不用说在敌后还总有人放暗枪。

汪精卫(右)

所以,这场战争只能持续下去了。

按照原计划,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还需要很长一段时期进行准备,但发动全面战争的机会窗口却偏偏提前出现了。

第一个机会:中国内部,国共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共产主义运动牵制了国民政府的精力,正所谓“趁人之危”,全面侵华的机会窗口出现了。

第二个机会:德国在西方发动了战争,整个西方国家都被卷入战争泥潭,无暇东顾,就连横跨两大洲的苏联也不能幸免。

这个时候如果发起对中国的全面战争,占领中国,会少了很多阻力,没有外部干预了,中国这块肥肉可以吃的更肆无忌惮。

第三个机会:全球爆发经济危机

这给了日本军部发动全面战争,将经济危机转移到外部的充分理由。

来源:秀才聊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