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刚满18岁的刘某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所谓“听话水”的内容,动起了歪心思。他拉上两名室友,在宿舍里开始了“造假生意”:将自来水灌进化妆品分装瓶,把维C片冒充成违禁药品,口香糖也能包装成“特效产品”。他们精准抓住购买者不敢声张的心理,在网络阴影处疯狂“收割
三名在校大学生,竟用自来水、维生素片和口香糖,精心编织了一场横跨多省的骗局,短短数月狂诈60余万元!
这一切,始于一条短视频评论区里的神秘留言。
2024年,刚满18岁的刘某在短视频平台刷到所谓“听话水”的内容,动起了歪心思。他拉上两名室友,在宿舍里开始了“造假生意”:将自来水灌进化妆品分装瓶,把维C片冒充成违禁药品,口香糖也能包装成“特效产品”。他们精准抓住购买者不敢声张的心理,在网络阴影处疯狂“收割”。
“我们认为买这种东西的人,自己也知道动机见不得光,不会报警的。”落网后,刘某这样交代。
他们的“生意”很快膨胀。一份精心伪造的“2024爆款产品介绍”PDF文件在网络上悄然传播,承诺“保密发货”“货到付款”,吸引了众多像蒋某一样的买家。蒋某付款后收到两瓶“无色无味”的液体,试用后发现毫无效果,才惊觉被骗,却因自知理亏而选择沉默。
正是这种沉默,让骗局如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直至2024年9月,长沙市公安局望城分局接到线索,一举捣毁这个藏在高校附近的“发货窝点”,三名在校大学生落网。
然而,案卷背后疑点浮现:如此庞大的犯罪网络,岂是三名学生能独立完成的?检察机关介入后发现,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专业的“引流”团伙——以胡某为首的7人上游团队,专门在短视频平台使用暗语招揽客户,然后“甩单”给刘某等人发货。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2025年6月,法院作出判决:
刘某获刑十年二个月,罚金20.3万元;
向某获刑三年六个月,罚金7万元;
伍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罚金5万元。
一场由“好奇”开始、用“自来水”诈骗的荒诞剧,最终以沉重的代价落幕。它再次敲响警钟:莫耍小聪明,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勿信偏门捷径,违法交易终是骗局。
来源:傲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