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司郎国内爆火,联名频出,同行加速内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6:15 2

摘要:最近寿司郎在国内是真的火爆,随便打开小红书,光是跟寿司郎有关的话题浏览量都已经突破2.3亿次。说实话,这要放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一个从日本过来的回转寿司品牌能在中国混得这么风生水起?现在不管是北上广,还是珠海、苏州、杭州这些新一线城市,寿司郎的新店开一家就暴热,

最近寿司郎在国内是真的火爆,随便打开小红书,光是跟寿司郎有关的话题浏览量都已经突破2.3亿次。说实话,这要放在几年前,谁能想到一个从日本过来的回转寿司品牌能在中国混得这么风生水起?现在不管是北上广,还是珠海、苏州、杭州这些新一线城市,寿司郎的新店开一家就暴热,动不动就得排上几百桌,排队时间两三个小时都是家常便饭。很多年轻人甚至把寿司郎当成了“社交货币”,谁不去打个卡都感觉跟不上潮流。

寿司郎为什么能火?我觉得这事咱得聊透了看。其实回转寿司这个形式在中国并不算什么新鲜玩意,十多年前国内已经有不少做回转寿司的,比如禾绿这种本土的寿司品牌,巅峰时期也开了上百家店。但为什么现在大家反而都去寿司郎?那还是因为寿司郎确实在好几个关键地方做到了极致。

首先,寿司郎真会“制造新鲜感”。你去寿司郎吃饭,没几次菜单就会发现,这里经常有新品、限定、联名,每个月都有新鲜花样。这种不断的推新品、小批量的限时供应,直接把消费者的“猎奇心”拿捏得死死的。尤其是跟一些动漫IP、二次元游戏的合作,高频率推出周边和主题套餐,让不少年轻人为了抢个联名手办或限量海报宁愿再多排几小时队。这套玩法已经不是单纯的吃,而是一种社交、身份象征了。

其次,寿司郎在价格和品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有人说一句话特别对——“中国的消费者不是美食家,但他很懂得挑性价比。”寿司郎的定价策略看着不高不低,10元、15元、20元,再往上最高就28元一盘,偶尔还会搞个限定8块的白碟。对比一下市面上其他日料品牌,动不动五六十块一盘寿司的,中低端定位的寿司郎其实很能打。而且更神奇的是,它的原材料成本比例一直压得很低,但原材料新鲜程度又很有保障。寿司郎甚至规定“一盘寿司,食材要占售价的一半”,这是相当有良心了。你在店里吃到的基本都是现场现做,中央厨房半成品少得可怜,这就和很多中餐品牌“工厂式”出品区别开来。

再往深里看,寿司郎背后的自动化和智慧系统也是真厉害。在日本开店几十年,寿司郎一直玩的是极致效率。像回转带智能回收、自动点餐、厨房联动,尽量减少人工。人家店里基本六七个人能搞定一个上百平的门店,换做其他品牌至少得十二三个人以上。你说人力成本能不低吗?光省下来的这一块,每年利润就是一大笔。

而且,寿司郎非常看重用户体验。比如,吃饭限时一小时,如果你到点但外面排队太长,点餐系统会直接提示你“该离场了”。不是赶客这种冷冰冰的态度,整个用餐流程你感觉很有秩序,翻台率就上来了。前面排队等着的人(心里也松一口气),后面老板也高兴,一桌一天能多转几轮,这薄利多销的生意模式就能建立起壁垒来了。

咱们再说说市场扩张。寿司郎其实一直挺保守,三年才开了六十多家店,也就是集中在广东和北京、杭州、苏州等地。为啥不急着大面积铺开?其实是“物以稀为贵”的心理,造稀缺性,导致每家都成爆款。排队火爆就成常态,顾客会更觉得能吃上一顿寿司郎很有面子。这是日本品牌典型的求稳策略。

不过寿司郎开店现在已经开始提速,比如北京连续几个月每月一家、广州也在连开新门店。这是热度起来了,资本也愿意投了。甚至寿司郎母公司Food & Life Companies的市值也因为中国市场的爆发涨破了万亿日元,成为第二家进入这个区间的日本餐饮公司。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国消费者对日料的接纳程度越来越高,哪怕某些日本敏感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家基本都没太在意。

说到这,也得摆明一点——寿司郎并不是“无敌的网红”。这个赛道的竞争压力正肉眼可见地变大。像泉膳控股旗下的滨寿司,2014年就进中国了,现在家数已经是寿司郎的两倍,客单价比寿司郎更低,60-70元就能吃一顿。还有更老资格的争鲜寿司,今年也弄了个“超级店型”,不搞回转带,全部大屏点单、现点现做,看起来更潮流,更符合现在年轻人追求互动的消费体验。

更别提海底捞都下场了。人家新开的“如鮨”寿司店,明显是照着寿司郎模式改良来的。小红书上一堆网友排队打卡,说是一出新面孔进攻寿司的蓝海市场,其实说白了还是在和寿司郎抢生意。行业里抄作业之快、模仿之狠,比起日本本土市场那种慢热,中国本土品牌间内卷只会更猛。

归根结底,这两年中国经济环境变化挺大,大家对外食的预算紧了,市场从“吃得好”转到了“吃得值”。高端日料消费大降级,两三百一顿的寿司,现在砍到一百左右才有人买账。寿司郎这种“高质价比”的路线刚好契合了这种环境。加上门店小、有氛围、服务流程自助又高效,年轻人吃个饭不用看服务员脸色,体验下来舒心,做二次元联名又能刷存在感,正好切了社交媒体的风口。

当然,火爆不代表永远能火。生意场上,选址、人流量,这些永远是变量。你现在开的店火,后面换一座城市,商场位置选不好,立马就凉。比如寿司郎上半年在成都、东莞、广州等地才开不到两年就有门店关了。不是品牌不行,是人流不达、商圈冷清,饭店就是这样起落无常。此外,寿司郎模式门槛其实不算太高,该抄的都能抄。就像上海那些“山寨寿司郎”,连店名、价位、流程都差不多,消费者不是傻子,早晚会有真正会做的中国本土品牌把它从“网红”搞成常规品牌,那时候客流很快就流失了。

所以,寿司郎到底还能火多久?我觉得,短时间内没问题,凭现在的品牌影响力、社交带动和产品更新,它还能火几年,至少在一些大城市排队是家常便饭。但说要成为中国市场的“寿司霸主”,这个难度不小。国内同类品牌越来越多,供应链、本土化、服务、选址,哪一块跟不上都可能掉队。寿司郎的优势在于起步早、机制成熟、效率高,但只要中国同行学会了这些“绝招”,寿司郎到最后可能就是很多寿司品牌中的一个。

要想基业长青,寿司郎势必要再加码本地化,既抓住年轻人文化消费需求,也得接受中国本土对供应链和成本管控的极致挑战。未来的一两年还是它的“黄金窗期”,但等回转寿司变成“常规操作”,拼的就不再仅仅是排队和热度了。

最后,我想说一句,餐饮的玩法千变万化,趋势从不会一成不变。寿司郎能火是时代给的机遇,也是努力经营的结果。但谁都不能保证,网红的光环能撑多久。品牌只有不断创新,适应变化,才有可能一直走在行业前面。否则,排队火爆,也只是昙花一现,最后还是得靠产品和服务说话。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来源:萌宠狂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