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H&M、Zara们黯然离场,取而代之的是Shake Shack和密密麻麻的奶茶店、小火锅。这不仅是商场的更迭,更是无数创业者梦想与现实的交锋。今天,我们用冰冷的数据,戳破热辣的泡沫,算清这门“贴身肉搏”的生意经。
当H&M、Zara们黯然离场,取而代之的是Shake Shack和密密麻麻的奶茶店、小火锅。这不仅是商场的更迭,更是无数创业者梦想与现实的交锋。今天,我们用冰冷的数据,戳破热辣的泡沫,算清这门“贴身肉搏”的生意经。
走进任何一座稍具规模的商场,你都很难忽视这样的景象:曾经属于国际大牌的黄金铺位,如今被霸王茶姬、阿嬷手茶占据;空气中交织着咖啡香、黄油味和火锅的蒸汽;茶咖、烘焙、小火锅、面馆——“餐饮四大金刚”几乎接管了半个商场。
这场轰轰烈烈的“店位革命”,让无数怀揣创业梦的人心潮澎湃。加盟一家品牌奶茶店或小火锅,看似是通往财富自由的捷径:品牌有影响力,商场带流量,操作标准化。但这究竟是时代赐予的良机,还是商场与品牌方联手编织的“韭菜局”? 作为一名冰冷的数字观察者,我们必须拨开迷雾,算清这笔明白账。
一、 繁荣背后的冰冷现实:30%换手率下的“尸横遍野”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一个被繁华景象所掩盖的关键数据:商场餐饮业态年换手率已超过30%。
这意味着,10家店一年后就要换掉3家以上。这不是开店,这是“击鼓传花”式的淘汰游戏。高换手率的背后,是极致的“内卷”。以上海美罗城为例,超过20家茶咖品牌挤在同一屋檐下“贴脸厮杀”,消费者从选择困难到味觉疲劳,最终只会用脚投票,奔向最有品牌力、最有价格优势、最新鲜的那一家。
这种环境下,你面对的竞争对手不仅是隔壁的奶茶店,还有可能是一个月后在你隔壁新开的、带着更诱人开业活动的另一个品牌。商场需要不断引入新品牌来保持新鲜感,而你可能就是那个“旧”的牺牲品。
二、 硬核算账:想“躺赚”?先看看每月要扛住多少成本!
让我们抛开幻想,以一个二三线城市商场50平米的标准奶茶店/小火锅店为例,算一算这笔前期投入和每月固定支出。
1. 前期投入(一次性支出):
2. 每月固定支出(运营成本):
三、 生存线挑战:每天要卖多少杯才能活下来?
假设你的奶茶平均客单价20元,毛利率60%(这已是理想状态),每月固定成本为8万元。
每月毛利额需求 = 固定成本 = 8万元
每月营业额需求 = 8万 / 60% ≈ 13.33万元
每日营业额需求 = 13.33万 / 30天 ≈ 4443元
每日所需杯数 = 4443元 / 20元 ≈ 222杯
结论:这意味着你的小店每天必须稳定卖出222杯,才能刚刚达到盈亏平衡点! 这还没有计算前期投入的折旧和你的个人回报。周末或许能冲量,但工作日呢?雨天呢?
再看看头部玩家的数据:瑞幸门店总数已达2.6万家,其恐怖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优势,可以将成本压到极致,还能通过疯狂补贴打价格战。你如何与这样的巨兽争夺那222杯的日常销量?
四、 给潜在入局者的忠告:如何避免成为“炮灰”?
虽然现实残酷,但并非绝路。如果你依然想入场搏一把,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
选品牌不如选模式: 不要只看品牌名气,要深度考察其供应链实力、数字化运营能力和持续产品创新能力。一个能为你持续降本增效的品牌,远比一个只会收加盟费的品牌有价值。
选点位不如选商圈: 不要迷信商场画出的“人流饼”。自己去做尽职调查:在工作日、周末、午市、晚市等多个时段蹲点,真实计数目标点位门前的人流和提袋率。 计算隔壁竞品店的出杯数/翻台率。
算好账再交钱: 用我们上面的模型,根据品牌方提供的成本和营收预估,代入本地商场的真实租金数据进行测算。如果算下来回本周期超过18个月,风险系数将急剧升高。
想清楚退出机制: 问自己最坏的结果:如果做不下去,装修能拆吗?设备能转卖吗?保证金能拿回吗? 提前想好退路,才能避免最惨烈的“血亏”。
结语:商场的餐饮盛世,是建立在高淘汰率的白骨之上。 它绝非一场可以“躺赚”的美梦,而是一场对创业者资金实力、运营能力、心理抗压能力的极限压力测试。在掏出数十万积蓄之前,请先用数据武装自己,算清每一分钱的来龙去脉。
因为这届商场,需要的不是梦想家,而是精于算账的“生存家”。
投票: 你觉得在商场开奶茶/小火锅店还能赚钱吗?
A. 能,选对品牌和点位就行
B. 不能,已经是红海中的红海
C. 我是过来人,说多了都是泪
提问: 你是更看好茶咖还是小火锅的商场模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
互动: 关注我,下期带你拆解“王繁星面馆”等新派面馆是如何靠商场模式崛起的!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