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2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李叔是一位62岁的冠心病患者,三年前因突发心梗住院接受了支架植入术。出院时医生给他开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叮嘱他要坚持服药防止血栓复发。
起初一切顺利,可几个月前,他突然发现刷牙时牙龈出血增多,甚至有几次大便发黑。他吓得立刻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他,这是典型的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必须引起重视。
“医生,我就想知道,这些抗栓药,哪个更容易出血?我还能不能吃了?”李叔问。
这个问题,其实困扰着很多像李叔一样长期服用抗栓药的心脑血管病患者。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三剑客”: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到底谁的出血风险更高?又该如何平衡“防血栓”与“防出血”的双重挑战?
血管就像城市里的高速公路,血液是来往奔跑的车辆。如果血管内壁受损,血小板会迅速聚集成团,形成“堵车”——血栓,可能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等严重后果。
为了防止这种“交通事故”,医生会开具抗血小板药物,让血小板“不那么黏”,降低再次堵塞的风险。这就是抗栓治疗的核心。
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三类:
· 阿司匹林:最早、最经典,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活性;
·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ADP受体,阻断血小板聚集信号;
· 替格瑞洛:作用机制与氯吡格雷类似,但起效更快、效果更强。
它们就像三把“剑”,各有锋利之处,也各有“伤人”的副作用——出血。
先说结论:替格瑞洛的出血风险最高,其次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相对较低。
这个判断并不是主观臆测,而是有实打实的数据支持。
一项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大型临床研究PLATO试验显示,在接受支架手术的心梗患者中,使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发生大出血的比例为11.6%,而氯吡格雷组的发生率为11.2%,虽然差异不大,但替格瑞洛的轻中度出血明显更多。
至于阿司匹林,虽然也有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比较常见,但它的整体风险相对可控,尤其是在低剂量(如每天75~100mg)长期服用时。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联合用药才是出血的“火上浇油者”。
如果患者同时服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出血风险会大幅上升,但这是权衡利弊之后的选择,尤其在支架术后一段时间内,防血栓的收益远大于出血风险。
· 有胃溃疡或消化道出血史的人;
· 年龄超过75岁的老年人;
· 合并肝肾功能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的人;
· 同时服用抗凝药、激素或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的人;
· 体重过轻或营养不良者。
对这类人群,医生在开药时会更加谨慎,必要时会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来降低胃出血风险。
这是最棘手的问题。
一旦出现出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立刻停药。但这种做法极其危险,特别是对支架术后或曾有脑梗、心梗病史的患者来说。
贸然停药,血小板活性迅速恢复,可能引发致命性血栓事件,反而适得其反。
正确做法是:立即就医评估,确认出血位置与严重程度。轻微的牙龈出血、皮肤淤青可以观察;但如果出现呕血、黑便、血尿等表现,必须紧急处理。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比如:
· 暂停一药保留一药;
· 更换成出血风险更低的药物;
· 增加胃黏膜保护剂;
· 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间。
总之,别擅自停药,更不能“按感觉”加减剂量。
抗栓治疗是一把“双刃剑”,要想握得稳,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按医嘱服药,不漏服、不加量、不停药;
2. 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时发现异常;
3. 避免同时服用其他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华法林等;
4. 保护胃肠道,特别是曾有消化道病史的人;
5. 饮食清淡、避免酒精刺激,多摄入富含维生素K和铁的食物,帮助维持血管健康;
6. 出现出血症状及时就医,不要自己停药或乱换药。
抗栓治疗像走钢丝,左边是血栓,右边是出血。我们不能因为怕摔倒,就不走钢丝;也不能因为走得熟了,就不拉安全绳。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这三把“利剑”,在医生手中是救人的工具,在患者手中若使用不当,也可能伤己。
关键在于科学认知、规范用药、定期复查,才能把这把“双刃剑”用得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1)》
[2] PLATO试验结果,《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09年
[3]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年版
[4] 北京协和医院. 《抗血小板治疗的常见问题与对策》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知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