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标准,濒危物种被分为五个等级: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中,极危等级表示一种物种在野外的存活率极低,可能很快就会灭绝。如果不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这些物种就可能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标准,濒危物种被分为五个等级: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中,极危等级表示一种物种在野外的存活率极低,可能很快就会灭绝。如果不采取及时的保护措施,这些物种就可能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人类的活动是导致许多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森林砍伐、野生动物走私、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保护濒危物种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任务。中国1992年就加入世界《生物多样性公约》,更是COP15主席国,在2022年COP15二阶段会议上,达成了一系列的影响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文件。
保护生态环境,守护濒危物种。在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让我们走近中国濒临消失的“生命奇迹”。
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为中国特有的虎亚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仅分布于中国境内,生活在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中,也是红色物种名录中极度濒危的物种。上世纪末,野外华南虎已经难觅踪迹,2012年被宣告野外灭绝。
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为鸻形目燕鸥科凤头燕鸥属鸟类。由于太过稀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极度濒危。上世纪四十年代后,中华凤头燕鸥普遍被认为已经灭绝。直到2000年才重新回到人类的视野。
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内,是世界上所有长臂猿物种中最濒危的一种。海南长臂猿种群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急剧下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也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体长可达4米,在全世界20多种鲟科鱼类分布中所处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它们的历史可追溯到白垩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
穿山甲是一种古老的哺乳动物,隶属于哺乳纲鳞甲目鲮鲤科,是世界上唯一全身覆盖鳞片的哺乳动物。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被誉为“铠甲勇士”。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极危物种。它们生殖能力很低,一般每年只能产1胎,每胎仅产1个幼崽。
绿孔雀(Pavo muticus)是雉科孔雀属动物,目前仅分布于中国、柬埔寨、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老挝7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绿孔雀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西部、中部和南部等地。
白头叶猴(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极危物种,因成体头部的毛发呈白色且上翘,主要采食植物叶片而得名。它们仅生活在广西西南部的喀斯特石山森林中,数量非常稀少。
豺(Cuon alpinus),又名豺狗、红狗、红狼,是犬科豺属,外形似狼但明显小于狼,因栖息地破坏、猎物减少、家犬传播的疾病及猎杀,豺的野生个体极少,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又叫中华鼍、中华鳄等,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体重只有35kg左右,属于短吻鳄科短吻鳄属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又被称为“活化石”。目前仅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少数地区,野外数量稀少。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是中国特有的小型淡水鲸豚,自成一科,被认为是古老的孑遗生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20世纪初长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白鱀豚在2007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它们是第一个因人类因素而濒临灭绝的鲸豚类动物。
本世纪以来,中国极大地关注对濒危、易危等珍稀物种的保护,建立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物种保护地、禁伐禁捕等措施,使得很多的物种得以慢慢恢复。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旋律,保护生物多样性逐步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热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在未来必将实现。
部分文字来源:样普
来源:江苏天宁生态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