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成长过程中,认知错误其实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会把绿色说成蓝色,将数字 3 和 8 弄混,还有的分不清爷爷和外公。这些认知错误要是不及时引导,没准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发展。那面对这些问题,咱们该怎么办呢?别急,下面我就跟大家好好唠唠。
孩子成长过程中,认知错误其实挺常见的。我见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会把绿色说成蓝色,将数字 3 和 8 弄混,还有的分不清爷爷和外公。这些认知错误要是不及时引导,没准会影响孩子后续的发展。那面对这些问题,咱们该怎么办呢?别急,下面我就跟大家好好唠唠。
孩子在 0 - 6 岁时,思维发展有着不同特点。按照皮亚杰理论,2 - 4 岁的孩子主要靠感官体验来认识世界,他们喜欢用手摸、用嘴尝,通过这些方式去了解周围的东西。就拿积木来说,给他们不同形状的积木,他们会通过触摸感受形状。等孩子到了 4 - 6 岁,逻辑思维开始有了萌芽,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比如知道两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三个苹果。了解了孩子思维发展的这些规律,咱们就能更好地去引导他们纠正认知错误了。
面对孩子的认知错误,我们可以采用四步干预法。第一步就是观察记录法,要区分正常错误和异常信号。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犯一些探索性错误是正常的,比如把玩具拆开想看看里面是什么。但要是孩子总是反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对很简单的概念一直理解不了,那可能就是异常信号了,需要咱们多留意。为了能更清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我设计了一个认知错误观察日记模板,家长可以记录孩子犯错的时间、场景、错误类型等。有了这个模板,就能更有条理地掌握孩子的认知情况。
有了观察记录,接下来就可以用生活化纠偏技巧了。用生活场景替代说教,效果会更好。比如教孩子数学概念,让孩子分碗筷就是个好办法,数一数家里有几个人,需要几个碗、几双筷子。教孩子认识颜色,逛超市的时候,让他们找红色的苹果、绿色的青菜。在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教孩子,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自然又有效,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对话模板库也很有用。我从 200 条家园沟通记录中提取了一些高频有效对话模式。当孩子分不清左右时,你可以说:“宝宝,拿勺子的手是右手,那另一只就是左手啦。”孩子把小猫说成小狗时,你可以说:“宝贝,你看这个小动物,它的耳朵尖尖的,还会喵喵叫,这是小猫哦。”下面给大家列举一些高频场景应答话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就知道怎么跟孩子说了。
孩子把爸爸叫成爷爷:“乖宝,这个是爸爸,爸爸比较年轻,爷爷头发白白的哦。”孩子认为白天月亮也在天上:“宝宝,月亮晚上才会出来陪我们,白天它要休息啦。”孩子分不清正方形和长方形:“宝贝,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两条边长,两条边短哦。”孩子以为冬天和夏天一样热:“宝宝,冬天很冷,要穿厚厚的衣服,夏天才热呢。”孩子把汽车说成火车:“乖孩子,汽车在马路上跑,火车在铁轨上跑哦。”孩子认为所有的鸟都会飞:“宝宝,有些鸟像企鹅就不会飞呢。”孩子分不清前后:“宝贝,你眼睛看的方向是前面,背后就是后面啦。”孩子把橘子说成橙子:“乖宝,橘子皮好剥,橙子皮有点难剥哦。”孩子以为水不会干:“宝宝,把水放在太阳下,过一会儿水就会慢慢变少,最后干啦。”孩子把兔子说成老鼠:“宝贝,兔子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和老鼠不一样哦。”最后一步是心理保护机制。在纠正孩子认知错误的过程中,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可以用错误记录墙和进步树等可视化工具。在错误记录墙上记录孩子的错误,当孩子改正后,就在旁边画个小笑脸。进步树则是把孩子的进步写在树叶形状的纸上,贴在树上。这样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保护他们的自信心。我还设计了一个家庭游戏百宝箱,里面有很多适合和孩子玩的游戏,还有物品清单,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在游戏中纠正认知错误。
除了这些方法,家长也可以进行自查。有三个预警信号要注意,如果孩子语言发展明显落后、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动作协调性很差,最好带孩子去看看医生。平时可以用 5 分钟日常观察法,在这 5 分钟里观察孩子的行为、语言,看有没有异常。还有三种禁忌语言不能对孩子说,比如“你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永远都学不会”,这些话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的认知发展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来源:超人妈妈育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