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英国工业革命,中国读者都不陌生。我们非常了解这场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当机器动力代替人力与畜力后,人类才从古代走进近现代。我们今天的生活样貌大多由这场革命所形塑。
提起英国工业革命,中国读者都不陌生。我们非常了解这场革命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当机器动力代替人力与畜力后,人类才从古代走进近现代。我们今天的生活样貌大多由这场革命所形塑。
但对于这场革命发生的原因,大多数人知道的只是教科书上的答案:君主立宪制奠定了政治基础,殖民扩张积累了资本,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这些似乎只揭示了历史的一角,更多的内容,还可细究。比如,荷兰早在16世纪后期就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又一度独占海外贸易这块“肥肉”,为何没有成为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如何深刻理解人类历史上的这一产业巨变,我真诚地向读者推荐本书。作为英国经济史学科奠基人威廉·坎宁安的弟子,莉莲·诺尔斯在英国赫赫有名,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用她的名字命名过一所教学楼。
诺尔斯的这本书堪称探讨相关话题的经典,其最大的特点在于视野宏阔。
第一,从历史而非单一的产业和技术的角度讲变革。作者诺尔斯关注变革背后的人文思潮,以超越旁人的高度,断言19世纪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法国个人自由思想的传播。她对比英法两国商人的投资信心,揭示政治环境稳定与经济发展的正相关关系。在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她详细叙述了城镇卫生、妇女地位、儿童教育等社会变革。将工业化、技术变革与思想繁荣、商业革命、劳工运动、全球移民放在一起考察,这种非凡的写作方式被后来者所借鉴,但始终未被超越。
第二,从全球而非仅从英国的角度考察变革的过程和英国经济的起落。欧洲大陆的购买力影响英国工业变革的速度,美国内战影响英国兰开夏郡的棉花供应,美国中西部的开发影响英国小农场主的生存,欧洲铁路的发展导致英国转口贸易的衰落,而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则使伦敦和利物浦失去航运垄断地位,等等。唯有放眼全球,才能找到经济起落的根源。
思考深入,是这部经典的另一个特点。以劳动力因素对变革发生以及变革过程的影响为例。诺尔斯认为,人手短缺是雇主采用机器生产的动力之一。当时法国人口2600万,英国才900万。这也是很多人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工业革命不是首先发生在英国的传统优势产业毛纺业(当时英国人以养羊闻名,以穿羊毛衣服为荣,不屑于穿东方的棉布),而发生在新兴行业棉纺织业(因为刚进步,愿意进入该行业的人较少,人手短缺问题更为严重)。而劳动力问题一旦解决,雇主出于成本考虑,使用机器的积极性就不足。比如,当二三十万英国人从法国战争中归来,雇主就认为没有必要投入机器,因为劳动力太充足、太廉价。这种分析比想当然地认为雇主在机器与手工之间一定会选择更高效的机器更符合历史逻辑。
诺尔斯还深入探讨了工厂制对提高工人政治素养的影响。当大量的工人聚集在一起,不断的交流使他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和平与战争,政府的性质和组成政府的人,都会影响工资的上涨或下跌,工人们开始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由此进入了广阔的政治领域。诺尔斯还富有前瞻性地指出工厂制的弊端:工作的单调性增加,且由于工人只擅长单一的工作,前途也变得暗淡。
阅读诺尔斯的《英国工业革命》,不仅能刷新我们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认知,还能获得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社会与国家如何承接一场巨大的变革。工业革命之初的英国是混乱的。大量的人口在短时间内聚集在一个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健康状况堪忧。工人们不习惯强制性的工作节奏,反抗不断。旧生产体系下的劳动者受到冲击,日渐困窘。英国是变革的先行者,并无先例可循,只能不断地摸索。书中多处提到的工厂督察员、种类繁多的各种调查委员会和调查报告,都让我们看到英国解决新问题的思路与决心。这种修正、改进的务实态度,最终让整个社会从混乱走向部分有序,也是英国面对变动不居的国际局势,长期保持世界工厂和海洋霸主地位的原因。
第二,仅有技术的变革不足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还要有配套的制度建设与改革。按照诺尔斯的观点,英国经济直到1830年还处于萧条期,虽然此时很多技术变革都已经完成(1776年,瓦特就改造了蒸汽机,使蒸汽成为一种廉价的动力)。英国能在1850年进入繁荣的“黄金时代”,得益于1830年至1850年这二十年的各种制度建设和改革,包括加强市政建设、废除妨碍经济发展的各种法案、出台劳工法等新法案、推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
第三,如何处理自由贸易与国家管控之间的关系。自由贸易助推了工业变革,带来了英国经济的繁荣,但也造成了一些问题。是选择毫无限制地进口谷物,让城镇居民享受低价的食物,但让小农场主陷入破产,还是选择限制谷物进口,保护小农场主的利益,但以提高城镇居民的生活成本为代价?这不仅是19世纪英国面临的难题,也是当今全球化体系中各国持续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如何解决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英国农业的影响之一是大农场主渐渐占主导地位,小农场主经营效率低,逐渐破产。但有意思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开始重建小农阶层,因为小农阶层事关社会的稳定。除了追求效率,国家还要兼顾其他的目标,这一点引人深思。
来源:近现代史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