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把战壕挖到2米深,刘伯承怒斥他不懂战术,陈赓:这就是战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8 11:52 1

摘要:毛主席心思缜密,特别是在战事问题上更是研精极虑,极少有人能改变他定夺的事情,偏偏陈赓就敢跟伟人“叫板”。

毛主席心思缜密,特别是在战事问题上更是研精极虑,极少有人能改变他定夺的事情,偏偏陈赓就敢跟伟人“叫板”。

蒋介石派25万大军进犯陕甘宁时,毛主席将陈赓接到延安开会,准备让他的四纵队驻扎在黄河两岸,作为保卫陕北的机动部队使用。

但是陈赓对这个安排并不买账,直言自己是大材小用了,他完全可以南渡黄河,直插敌人心脏。

一番据理力争后,伟人居然同意了。

果然陈赓率部南渡黄河、剑指豫西后,所到之处是战无不胜,完全实现了当初的诺言。

其实陈赓将军戎马一生,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出奇制胜的战例,他从不打死仗,讲究的就是“兵无常势”。

能征善战

抗战时期 ,有一次陈赓带领战士们挖防御工事,眼见战壕已经挖了一米多深,完全可以达到战士们观察敌情和射击的高度时,陈赓却是一脸不满意,命令众人继续开挖。

大家都蒙了,再挖下去,人可就完全被战壕挡住视线了,根本无法作战。

此时一向和气的陈赓却丝毫不理会旁人的意见,直接让通讯员传令“把战壕挖到2米深。”

正当大家挖得热火朝天时,师部打来电话,陈赓拿起后,电话那头的刘伯承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

“你陈赓不懂战术,在瞎搞什么,战壕挖到2米,人都掉进去,还怎么打仗!”

原来有人见陈赓“一意孤行”,就偷偷把状告到了师长刘伯承那里,搞清楚缘由后,陈赓笑眯眯地应道:

“这就是我的战术。”

接着他耐心地解释一番,由于八路军与日寇武器装备悬殊,硬碰硬的胜算很小,但两军对垒,难免遭遇阵地战,如何在劣势的条件下,发挥最大优势就成了陈赓发愁的问题。

苦思冥想数天后终于他想到了“改造战壕”这个方法,把战壕挖到2米深时,我军战士再配备一个小板凳,打仗的时候每个人都站在板凳上,正好能露出眼睛,架起机枪,完全不耽误开火。

等敌人冲上来的时候,大家再带着板凳撤出战壕,日寇没有板凳,个头普遍又低,跌进战壕里,犹如掉进深井的老鳖横竖爬不出,届时我军再以猛火扫射,可尽数消灭。

刘伯承听完是哈哈大笑,直夸他点子多,果不其然那一战也真如陈赓所料。

其实这也不是陈赓在战场上第一次“出其不意”了,同样是对垒日寇,神头岭伏击战那次更是堪称神来之笔。

1938年初,日寇为加速侵略我国华北地区的步伐,从地方师部抽调3万人,沿着平汉、同蒲等铁路线,向晋南、晋西地方展开攻势。

为了给主战场分担压力,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决定在日寇必经之路上打伏击,而这个战役任务则下到了主力部队386旅处。

刘伯承

身为386旅旅长的陈赓接受任务后,马上召集人手开会研究方案。

大家初步决定在神头岭设伏,但是当众人来到神头岭实际察看却发现,现实里的地形跟地图上完全是两回事。

地图上显示可设伏在山沟里的路实际位于山岭处,居高临下看得叫一清二楚,根本就不适合设埋伏。

眼见情况如此,众人是垂头丧气,许多指导员纷纷提议要换个地方设埋伏。

面对众人七嘴八舌地议论,陈赓却默不作声地召来一个小战士,耳语几句后,小战士风一样地跑远了。

没多久他就自己沿着公路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走完后,陈赓直接拍板:就在神头岭设伏了。

指导员们都惊呆了,却又不好明说什么,只能寄希望于师部看到作战方案后,还能有挽回的余地。

果不其然,师长刘伯承接到方案后是立即打了回去,不仅如此他还生气地质问陈赓,为什么偏要在不适合设伏的地方打伏击。

陈赓挠挠头,笑眯眯地说道:

“师长,你别生气,在公路上有个国民党部队以前挖好的旧战壕,我特意让战士藏在里面,自己在公路上溜达好几回都没发现他的身影,这说明神头岭还是适合设埋伏的。”

接着他又信心满满,拍着胸脯保证:

“再说了咱们指导员那么多人都觉得神头岭不适宜设伏,敌人也觉得不会有埋伏,咱们打的就是一个出其不意,如此胜算才大。”

之后作战方案顺利通过,陈赓又来到神头岭,亲自指挥主力团队构造防御工事,战士们开挖前,他特意交代:

“不能动原有工事上的一草一木,要在新挖出来的土方上覆盖一层原有旧土,就是被士兵踩歪的长草也要扶正,务必做到毫无痕迹。”

如此是万事俱备,只待敌人入伏了。

3月16日凌晨时分,769团的1个营战士按照计划潜入黎城,与日寇展开激战,他们准备诱敌深入。

果不其然,黎城的日寇由于不知道我军实际人数,慌乱之际立即向周围县城的驻军报告求援,当天上午8点,一千六百多名日寇开着汽车,骑着骡马浩浩荡荡奔赴黎城救援。

1个小时后日寇主力进入神头岭我方的埋伏圈内,或许是着急赶路,敌人根本就没注意到距离自己只有十几米的伏军。

眼见距离越来越近,陈赓是一声令下,雨点般密集的手榴弹纷纷在敌人脚下炸开,霎那间狼烟四起,骡马乱作一团四散奔逃、日寇的汽车也燃起熊熊大火。

我军战士如猛虎扑食,与日寇展开肉搏战。日寇们被突如其来的袭击打蒙了,尽管他们奋起抵抗,也不过是困兽犹斗而已。

临近晌午时分,除了百余名日寇突围死里逃生外,其他人尽数被我方歼灭,神头岭的枪炮声持续到当天下午4点才结束。

这一战,386旅共歼灭日寇千余人,仅有少量散兵侥幸逃脱,清点物资收获数百匹骡马、几百挺机关枪及各类弹药。

陈赓在386旅当旅长时,总是冲在最前线指挥,即便躺在担架上也得让人抬着他看地形,多次负伤、多次中毒。

在1937年和1938年这段时间里,陈赓带领386旅与日寇对垒两百多次,那时几乎每一天都在打仗,但越打越斗志昂扬,越打士气越旺。

的确,陈赓好战善战更懂战,即便是解放战争时期,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部队,他也是时刻保持着清醒头脑,灵活机动、大胆果断。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老蒋调军前往徐州,黄维带着十二万人离开华中,奉命东援。

听说这个在黄埔军校里,僵硬死板,善于纸上谈兵狂妄自大的老同学来了,陈赓是主动请缨,准备将他按在地上摩擦。

面对老同学,陈赓背靠浍河南岸南坪集,摆出背水一战的姿态,然后引诱敌人趟过浍河后再进行伏击,将黄维的兵团困在双堆集中。

我军战士一边进攻一边挖战壕,纵然黄维集团火炮再猛烈,打在工事上也只是扬起尘土而已,擅长夜晚的他们到了晚上,更是如虎添翼,能推进几十米,到一个村庄就灭敌一个村的敌人。

不仅如此,战士们还集中了全纵队的火炮和炸药抛射器进行重点攻击,仅仅一个月就全歼黄维集团,我军大获全胜。

陈赓之所以能够有如此的突出能力,和他的家庭背景有着莫大的关系!

文韬武略

陈赓出身高贵,他的祖父是战功赫赫的清朝大将军,于湖南湘乡解甲归田。

陈家富甲一方,陈赓的父亲乐善好施,在当地口碑颇佳,陈赓自幼活泼好动、聪明伶俐,不但饱读诗书,更跟着祖父习得一身拳脚功夫,良好的家庭氛围也铸造了陈赓侠肝义胆,善良正直的品性。

他14岁就“离家出走”投奔湘军,但旧军阀的一切与他格格不入,于是18岁的陈赓愤然离队来到湖南长沙当了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员。

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甚是乏味,陈赓便进入一所自修大学学习,殊不知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起来。

他与大学创始人毛主席结识,陈赓在伟人的带领下,不但与先进人士有了密切接触,更找到了自己的理想所在,那就是成为共产党员,为革命奋斗一生。

自此之后,无论时局如何变幻,陈赓的共产主义信仰从未动摇半分。他在黄埔军校时期就备受蒋介石器重和赞赏。

但当蒋介石一手制造出“中山舰”事件,彻底暴露他“反革命”的真面目时,陈赓果断公开自己的共产党身份,坚决同国民党反动派划清界线。

陈赓不仅党性强,他还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常常能“摸透”敌人 的脾气。

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中与黄埔“旧校友”之间的角逐,陈赓打的仗越多,就越能炉火纯青运用各种战术,他不打没把握的仗,更不打死仗,解放后依旧大放光彩!

打满全场

随着解放战争局势明朗,陈赓也意犹未尽地说道,自此长江以北没仗能打了。

因为老蒋气数已尽,过了长江就是国民党在各个地区的残兵败将,这样的追击战对于陈赓来说,肯定是不过瘾的。正当陈赓将军自感手痒之时,机会很快又来了。

1950年7月,越共胡志明火急火燎地给毛主席发去电报,力邀他的老相识陈赓去越南“帮忙”。

陈赓到了那后,发现越南将领武元甲等人总想夺取大城市,占领更多的地盘,根本不赞同自己提出的“先有生力量,夺取战场主动权”的战略思想。

于是首战中越军刚刚进入市区,还没打到核心地段,法国飞机一扫射,他们是慌忙逃窜。

即便陈赓再三要求不能撤出部队,但越军还是逃了,中途又遇上敌机扫射,损失惨重。

会议上陈赓是压着怒火,一点点替越南将领分析优劣势,又讲到解放军的实战事例,这才将众人说得心服口服,于是他们按照陈赓的部署,果然在边界战役上歼敌8000余人,掌握了战场主动权。

4个月后顺利完成任务的陈赓从越南启程回国,即便在途中,他也是笔耕不辍,反复思考朝鲜战事。

在日记中,陈赓这么写道,工作是艰苦残酷的,我准备奉献我的一切。

回国后的陈赓,主动来到毛主席面前,要求赴朝参战,伟人深知他的脾性,也就应了下来。

虽然陈赓在朝鲜战场上时间不长,但是在上甘岭战役中,是他命令一线部队改造防御工事。

当时陈赓在战场指挥所、查看汇报材料时发现,某连队坑道作业班为了躲避敌人的重炮和飞机,挖起了“U型通道”,这种坑道可以大大减少战士的伤亡。

敏锐的陈赓,立即开始研究“U型通道”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为成型的战术,为实验效果,他先是让第三兵团的12军进行试用,结果证明的确能够有效减少伤亡。

接着陈赓便提出将坑道作业和传统防御工事相结合,这样就能很好地抵挡住美军的重火力。

不仅如此,他还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坑道挖掘作业标准,战士们只要按照这个标准,就能发挥最大的防御效果。

在陈赓的坑道战术中,坑道不仅能藏人,还能储存物资,还有厕所,特别是在上甘岭一战中,开战前的三个月,陈赓专门从第三兵团抽调了一批挖掘高手,进行隧道挖掘。

正是坑道与战壕的完美结合,再加上我志愿军战士的勇猛无敌,即便美国人打出了比二战覆盖力还强的炮火,也是束手无策。

战役结束后,美军只能懊丧道:

“陈赓不是来打仗的,是来修地下长城的。”

和平年代,陈赓曾想把自己一生积累总结下来的经验汇总成书,然而天不假年,陈赓将军刚刚写完序言部分,就因病与世长辞了。

最后

陈赓将军去世的消息公布后,毛主席和周总理悲痛不已。作为陈赓的老上级,刘伯承元帅更是站立在陈赓的遗体前,久久不肯离去……

来源:急速篮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