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独眼龙李克用:帮唐朝平乱却成割据王临死留三支箭让儿子翻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11:25 1

摘要:提起唐末那几十年的乱局,估计不少人脑子第一反应是“黄巢起义”,或者是后来篡唐建梁的朱温——毕竟人家是“五代第一帝”嘛。但今天咱要说的这位,比朱温还能打,出身外族却成了唐朝的“救命恩人”,眼睛瞎了一只还能冲锋陷阵,最后明明离统一天下就差一步,却带着遗憾死了。他就

唐末“独眼龙”李克用:帮唐朝平乱却成割据王,临死留三支箭让儿子翻盘

提起唐末那几十年的乱局,估计不少人脑子第一反应是“黄巢起义”,或者是后来篡唐建梁的朱温——毕竟人家是“五代第一帝”嘛。但今天咱要说的这位,比朱温还能打,出身外族却成了唐朝的“救命恩人”,眼睛瞎了一只还能冲锋陷阵,最后明明离统一天下就差一步,却带着遗憾死了。他就是沙陀军阀,后来的晋王李克用。

咱先掰扯掰扯他的出身,李克用是沙陀人,这沙陀族说起来是西突厥的一个小分支,本来在西域那边混,后来因为各种战乱,慢慢迁到中原边境。所以李克用打小就不是在中原长大的,骑马射箭那是家传手艺,十几岁就能跟着老爹李国昌上阵打仗,当时人都叫他“李鸦儿”——不是说他像乌鸦,是说他冲锋的时候快得跟飞似的,那股猛劲没人能比。

至于他那只瞎眼,是后来跟叛军作战时伤的。有次跟庞勋起义军对打,被流箭正中眼睛,虽然保住了命,但那只眼彻底废了。换一般人,可能就退居二线当甩手掌柜了,可李克用不,照样带着兵冲在前头,所以后来又有个外号叫“独眼龙”。你想啊,一个独眼将领在战场上一站,本身就够有威慑力的,更别说他还真能打,敌军见了他都发怵。

真正让李克用“出圈”的,是平定黄巢起义。当时黄巢的起义军都打进长安了,唐僖宗吓得跑到四川躲着,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有人就给皇帝出主意:“沙陀兵能打,让李克用带着人来帮忙啊!”李克用还真来了,带着他的“鸦儿军”——也就是沙陀骑兵,跟黄巢军硬碰硬。咱别说虚的,沙陀骑兵当时确实是“天花板”级别的,马快刀狠,黄巢军虽然人多,但大多是农民出身,没受过正规训练,碰上李克用的骑兵,根本扛不住。后来在长安附近的梁田陂大战,李克用一战击溃黄巢主力,帮唐朝把长安夺了回来。

这一下,李克用立了大功,唐僖宗直接封他为河东节度使,还赐了“李”姓——要知道,“李”是唐朝国姓,这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相当于朝廷承认他是“自己人”了。这时候的李克用,算是走到人生第一个高峰:手握重兵,占据河东(大概就是现在的山西一带),成了唐末最有实力的藩镇之一,连皇帝都得让他三分。

但高峰之后,低谷来得比翻书还快,而且这坑还是他后来的死对头朱温挖的。当时黄巢刚被平定,各路将领在汴州(现在的开封)聚会,朱温作为东道主,请李克用吃饭。按理说,都是平叛功臣,就算有矛盾也该表面过得去,可朱温这人小心眼,看李克用年纪轻轻就这么厉害,还受皇帝器重,心里早就嫉妒得冒火,更怕他以后威胁自己,就想趁机把他除掉。

那天晚上,李克用喝多了,住在上源驿。半夜里,朱温突然派兵包围了驿馆,还放了火。当时火借着风势,烧得跟火海似的,李克用的手下要么被烧死,要么被砍死,他自己醉得迷迷糊糊,差点就成了烤猪。最后还是几个亲信,把他从城墙上用绳子吊下去,才捡了条命。换做是你,本来好心赴宴,结果被人下死手,这仇不得记一辈子?从那以后,李克用和朱温就成了死敌,一辈子都在互相打,谁也不服谁。

这次上源驿之变,对李克用打击不小:心腹死了一大半,实力大减;本来还想跟朱温合作,结果对方这么狠,让他对中原藩镇彻底没了信任;更寒心的是,唐朝皇帝知道这事儿,却因为没实力,只能和稀泥,这让李克用觉得“唐朝也靠不住”,慢慢就有了割据的心思。所以说,这次低谷不仅是他个人的危机,还改变了他对唐朝的态度,为后来的藩镇混战埋下了伏笔。

不过李克用也不是软柿子,逃回河东后,一边养伤一边整军备战,慢慢又把实力恢复了。河东这地方好啊,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还盛产战马,特别适合发展骑兵。李克用就利用这个优势,打造了一支更精锐的沙陀骑兵,战斗力比之前还强。

这时候朱温也没闲着,在中原疯狂扩张,吞并小藩镇,还把唐朝皇帝当成傀儡。李克用就打着“勤王”的旗号,跟朱温对着干:朱温想迁都洛阳,他就派人反对;朱温杀唐朝大臣,他就公开骂朱温“乱臣贼子”。虽然两人打了几十年,互有胜负,但李克用始终没让朱温拿下河东,成了朱温篡唐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这时候的李克用,又回到了人生另一个高峰——虽然没控制中央,但他是唯一能和朱温抗衡的势力,不少反对朱温的藩镇都跟他结盟,威望越来越高。

可惜啊,再猛的人也扛不住岁月和伤病。李克用常年打仗,身上旧伤一堆,到了晚年,身体越来越差,经常咳得喘不过气。而朱温那边,已经逼唐哀帝禅位,建立了后梁,自己当皇帝了。李克用看着朱温称帝,心里急啊,想亲自带兵去打,可刚站起来就头晕,只能又躺下。有时候他躺在病床上,听到外面士兵训练的声音,还会喊着要披甲上阵,结果刚一激动就咳血,手下只能赶紧劝他歇着。

公元908年,李克用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把儿子李存勖叫到床边,从枕头底下摸出三支箭,嘱咐他说:“第一支箭,要打垮朱温的后梁,报上源驿的仇;第二支箭,要灭了幽州的刘仁恭,他当年背叛过我;第三支箭,要打败契丹的耶律阿保机,他跟我结盟又反悔。我这辈子没完成这三件事,你一定要帮我做到。”说完没多久,李克用就死了,才52岁。你想啊,一个一辈子在战场上拼杀的人,最后没能亲手报仇,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这份遗憾,估计比身上的伤还疼。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李克用到底是忠臣还是军阀?你说他忠吧,他割据河东,不听朝廷调遣,还跟其他藩镇抢地盘;你说他不忠吧,他又一直打着“忠于唐朝”的旗号,反对朱温篡唐,到死都没称帝。其实这事儿不能简单用“忠”或“不忠”来评说。

首先,李克用是沙陀人,他能在中原立足,靠的就是唐朝的“正统”名号。如果他像朱温一样篡唐,其他藩镇就有理由联合打他,而且他的沙陀部众本来就少,没了唐朝的名号,根本没法凝聚人心。所以他的“忠义”,其实有一半是现实利益的考量。

其次,唐朝当时已经名存实亡了,唐僖宗、唐昭宗这些皇帝,要么懦弱要么被朱温控制,根本没法领导天下。李克用的“勤王”,更多是一种政治手段——用这个旗号拉拢反对朱温的势力,壮大自己。就像现在的企业打“情怀牌”,本质上还是为了自己的发展。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沙陀族在唐末的角色,其实是唐朝“自己选”的。唐朝后期,府兵制崩溃,中原士兵战斗力越来越差,不得不依赖外族将领和军队,比如沙陀、契丹。李克用就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他既是唐朝的“工具人”,用来镇压起义和其他藩镇;又是唐朝的“掘墓人”之一,因为藩镇割据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所以说,李克用的人生,其实是唐末民族融合、军事制度变革、政治混乱的一个缩影。

而且史书记载里的李克用,还有不少矛盾的地方。《旧唐书》说他“骁勇绝伦,常冲锋陷阵,出入万众之中,莫敢当其锋”,把他写得跟战神似的;但《新五代史》又说他“多勇少谋,用兵常败”,还说他脾气暴躁,杀了不少手下,导致人心离散。到底哪个是真的?其实都有道理。李克用个人武力值确实爆表,但战略上有短板——好几次有机会消灭朱温,却因为急于求成或者分兵作战,最后失败了。而且他脾气是真不好,有次儿子李存勖劝他别跟朱温硬拼,他差点杀了李存勖,后来冷静下来才后悔。这些矛盾的地方,反而让李克用更像个真实的人,不是那种完美的“英雄模板”。

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还真没让他失望。李存勖拿着那三支箭,先是灭了刘仁恭,又在柏乡之战中击溃后梁主力,后来还打败了契丹,最后建立了后唐,追尊李克用为太祖。虽然李克用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但他一辈子的努力,总算没白费。

回过头看李克用的一生,他从一个西域外族少年,到唐末名将,再到割据一方的晋王,起起落落,有辉煌也有遗憾。他不是完美的人,有缺点有矛盾,但在那个乱世里,他至少守住了一点底线——没像朱温那样篡唐称帝,也没像其他藩镇那样鱼肉百姓。或许,这就是他能被后人记住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多厉害,而是因为他在乱世中,活出了自己的样子。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