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才发现:人长期不换地方,真的会废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21:32 1

摘要:刚毕业那会儿,我在老家县城的广电单位上班。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铁饭碗、日子稳。可没过半年,我就彻底没劲儿了,每天推开同一扇门,见到同一批人,做差不多的事。今天复制昨天,明天粘贴今天。你说这叫稳定?我说这叫“活着的标本”。

人要是总窝在同一个地方,真的会废掉!这话不是我瞎说,是我用几年青春换来的教训。

刚毕业那会儿,我在老家县城的广电单位上班。一开始还觉得挺新鲜,铁饭碗、日子稳。可没过半年,我就彻底没劲儿了,每天推开同一扇门,见到同一批人,做差不多的事。今天复制昨天,明天粘贴今天。你说这叫稳定?我说这叫“活着的标本”。

那时候我一个大学导师看不下去了,直接跟我说:“你还这么年轻,别把自己焊死在小地方。去北上广看看吧!”我那时候还犹犹豫豫,他又补了一句:“人最怕的,不是忙不是累,是停在一个地方再也不想动。”

现在回头想想,我真感谢他当年推我那一下。后来我换过几份工,也跑过不少城市,才真正明白:环境,真的是能“养人”也能“废人”的。

你长期窝在一个熟悉到闭眼都能走完的小圈子,日子看似舒服,实则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地,你的感知会变钝,你的热情会消退,甚至连烦恼都变得重复——这不是生活,这是循环播放。

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明明一年有365天,但回忆起来好像只过了一天,其他的都是复制?

心理学上把这叫做“土拨鼠之日效应”。就像那部电影《土拨鼠之日》里的男主,一觉醒来永远都是2月2日,遇到同样的人、同样的事。一开始他觉得爽,后来崩溃,再后来麻木。

你是不是也正在经历这种“循环模式”?

别说你没有。我们很多人都是:上班走同一条路,吃饭去同一家店,周末躺同一个沙发。像一盆长期不见阳光的绿植,不枯不死,但也不旺不活。

我以前读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作家黑塞。他年轻时一边在旧书店打工,一边疯狂写诗,结果越写越没灵气,整个人都快抑郁了。后来他带着积蓄出去旅行,边走边写,居然就在路上完成了成名作《彼得·卡门青》。

他说过一句话我记到现在:“人不能总低头挖坑,也得抬头看路。走不远,坑只会越挖越深。”

还有咱们熟悉的郭德纲,早年在天津混得特别难,他自己形容是“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后来有位前辈坚决劝他:“你必须走,离开这儿才有活路。”他咬咬牙去了北京,从地下室开始熬,这才有了后来的德云社。

所以你看,有时候不是你能力不行,而是你待的环境已经给不了你养分了。就像一棵树栽在花盆里,再怎么长也就那么大。你得挪出去,栽进大地,才能慢慢‬往上冒。

我特别喜欢《我的阿勒泰》里朝戈奶奶说的一句话:“家里养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

年轻人就该多出去闯闯,多见人、多看事、多‬看看‬场面。你见得多了,心里才有底;碰撞多了,脑子才活络。

还记得“出走阿姨”苏敏吗?56岁之前,她是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主妇。可她一脚油门踏出自驾旅途之后,人生彻底翻篇,不仅成了百万粉丝博主,还出书、接代言、走上戛纳红毯。

你说这是运气?我觉得这是“换环境”带来的连锁反应。

人一旦动起来,世界就动起来了。你不再是等着机会敲门,而是走出去主动敲机会的门。

最后分享一段我最近特别有感的话:

“走运走运,不走没运;

困难困难,困住就难;

出路出路,出去有路。”

如果你也觉得现在的生活像单曲循环,每天醒来都没有新鲜感,别犹豫,换个环境吧。

不是非要你辞职搬家,哪怕只是周末换个公园走走、参加一场线下活动、学个新技能认识点新人都可以。

关键是你得动起来。

别让三十岁的活法,卡在二十岁的选择里。

不肯动的日子,是牢笼;

愿意走的心态,才叫自由。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