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罗永浩63字的 “预制炮”,轰开的不是西贝一家后厨的卷帘门,而是整个中式连锁餐饮藏在“烟火气”背后的效率暗门。这场看似个人恩怨的嘴仗,其实把行业多年来讳莫如深的“潜规则”——预制菜——一把拽到了聚光灯下。为什么偏偏是西贝?答案并不复杂:“现炒信仰”的最后牌坊,
罗永浩63字的 “预制炮”,轰开的不是西贝一家后厨的卷帘门,而是整个中式连锁餐饮藏在“烟火气”背后的效率暗门。这场看似个人恩怨的嘴仗,其实把行业多年来讳莫如深的“潜规则”——预制菜——一把拽到了聚光灯下。为什么偏偏是西贝?答案并不复杂:“现炒信仰”的最后牌坊,也是溢价最高的那一家。撕下它,就等于撕下整个行业的遮羞布。老罗为什么要做“皇帝新装”里的小孩,说穿了也是为了流量,为了给自己直播间的预制菜铺路——“既然你们都在吃,干嘛不从我这里买更便宜的?”
但贾国龙的激烈反弹,恰恰说明“预制”二字在中餐语境里仍是放不上台面的。西贝卖的不只是莜面,更是“手工搓”的情感溢价;一旦消费者发现那碗48元的羊杂汤可能三个月前就熬好、在零下18℃的冷链里周游列国,甚至连菜场卖的日日鲜西兰花都能冷冻个一年半载,那溢价的地基瞬间就垮塌了。国家《预制菜范围(试行)》把“中央厨房直配门店”划出预制菜范畴,看似给了西贝护身符,却挡不住消费者心里的膈应:在规定面前你可以不算“预制”,但是在用脚投票的消费者心里你已经在挂羊头卖狗肉。
公众真正厌恶的并不是预制本身。快餐店的汉堡肉排、便利超市的便当、西饼屋的冷冻蛋糕,从未隐瞒自己的工业身份,却并不妨碍人们买单。中餐连锁却一边把“现炒”写进品牌故事,一边把料理塞进后厨微波炉,用“烟火气”的叙事赚取超额利润,这才是舆论爆点的燃料。老罗是点燃火柴的人,他深知在“性价比”成为大众消费主旋律的当下,谁跳出来拆穿“伪现炒”,谁就能占领“诚实商人”的道德高地,顺带让直播间里19块9的酸菜鱼显得格外眉清目秀。
贾国龙曾直言:“未来餐饮企业就是高效率打败低效率。”在连锁餐饮行业,要确保食品安全、要规模化标准化供应、要实现高效率、追求高出餐效率上菜快,中央厨房+预制菜几乎是唯一解——菜品损耗降8%,出餐时间缩一半,坪效翻一番。资本要增速、品牌要规模,于是行业陷入集体精神分裂:前台用“现炒”讲故事,后台用“预制”降成本,前台越浪漫,后台越冷酷。那么这样的戏码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
近年来中式餐饮连锁的市场规模正以年均10%的速度提升,在解决了效率问题后,下一个十年竞争的关键在哪里,是这场争论引申出的新课题。预制不是原罪,坦诚和信任才是关键。只有餐饮企业敢于公开加工等级、还原方式、营养数据,消费者才会愿意为品牌和品质买单,“预制”也才能从道德泥潭里挣脱,回归实现效率的中性工具。
谁能把中央厨房从“黑箱”变成“玻璃房”,谁就能把效率优势转化为品牌资产;谁要继续怀着侥幸心理,把料理包藏进“妈妈味道”的叙事,谁就将被下一杆“预制炮”轰成流量废墟。好了,接下来要看的是,有谁敢公开承认穿着“预制”的新衣,堂堂正正走进阳光里了。
来源:看看新闻K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