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5年前,那群身着朴素军装的年轻人,以血肉之躯在异国他乡筑起钢铁长城。今天,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踏上归途,30位英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霜,终于要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这不仅是30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最深情的告白。
75年前,那群身着朴素军装的年轻人,以血肉之躯在异国他乡筑起钢铁长城。今天,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踏上归途,30位英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风霜,终于要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这不仅是30个家庭的团圆,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最深情的告白。
当运-20运输机的轰鸣声再次划破长空,人们不会忘记,这架曾在2025年9月3日阅兵式上翱翔天际的"鲲鹏",如今承载着特殊使命。机身上"跨江50"的呼号格外醒目,那是对1950年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永恒铭记。驾驶舱内,飞行员崔飚紧握操纵杆:"前辈们用生命捍卫的尊严,今天我们要用最高礼遇接他们回家。"
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一场跨越时空的仪式正在酝酿。仪仗司礼大队的礼兵们正在进行厘米级精度的训练,23岁的平均年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汗水。"每个动作都要像刻在骨子里一样精准",钱宏运擦拭着礼宾枪上的水雾,"这些叔叔伯伯们可能没有留下后代,但今天,我们就是他们的孩子。"
训练场上,九三(https://baike.baidu.com/item/九三/4885668)阅兵的军旗手徐泽东格外引人注目。7年前,他高擎军旗走过天安门广场;今天,他将托起烈士遗骸棺椁上的五星红旗。"当年是胜利之旗,今天是归家之旗",这位经历过两次重大任务的军人声音哽咽,"旗杆重20斤,但今天它承载的是30条英雄的生命。"
当韩方将30位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移交时,现场空气仿佛凝固。遗物箱里,锈迹斑斑的怀表永远停在某个战斗时刻,泛黄的家书字迹已模糊不清,却仍能辨认出"等胜利了,我就回家"的承诺。这些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当年"冰天雪地吃雪团,枪林弹雨写家书"的壮烈。
运-20返程进入中国领空时,四架歼-20战机以"凯旋"呼号组成编队护航。银白色的机翼划破云层,宛如给英雄铺就的空中红毯。"去时少年身,归来英雄魂",歼-20飞行员王海透过舷窗凝望大地,"当年他们坐着闷罐火车出国,今天我们用最先进的战机护送,这就是最好的告慰。"
沈阳城的夜晚早已沸腾。30多块户外大屏同时点亮"英雄回家"字样,出租车后视屏闪烁着"致敬最可爱的人",临街商铺的电子门楣滚动播放烈士生平。中街步行街上,3000面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市民们自发组成人墙,手持小国旗等待黎明。78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国强拄着拐杖守候整夜:"我替牺牲的战友看看今天的盛世。"
这场跨越75年的归家路,凝结着无数人的心血。礼兵们为练习托棺动作,在烈日下保持三小时军姿;遗物整理专家用显微镜修复破碎的勋章;气象部门24小时监测航线天气;就连运-20的货舱温度都精确控制在20摄氏度——这是根据烈士遗骸保存需求特别设定的。
"他们离开时是青春少年,回来时是盖着国旗的英雄",军事博物馆讲解员张薇擦拭着展柜里的旧军装,"我们修复了127件烈士遗物,每件都有故事:这个搪瓷缸是连长留下的,那个铜哨子属于爆破班……"
当护送车队驶过沈阳青年大街,整座城市按下暂停键。交警脱帽敬礼,司机鸣笛致意,行人驻足凝望。外卖小哥王强把电动车停在路边,举起手机直播:"让更多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偶像。"直播间里,十万网友同时刷出"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的弹幕。
这场归家仪式背后,是持续十二年的国家行动。自2014年起,我国已连续迎回11批981位烈士遗骸。每一次交接,都是对历史的郑重回应;每一声"我们接你回家",都是对英雄的永恒承诺。正如退役军人事务部负责人所说:"只要我们还记得,他们就永远活着。"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30座新墓碑静静矗立。陵园管理处提前三个月开始准备:从韩国带回的泥土与本土红土混合,墓前松柏全部更换为常青树种,就连石材都选用与长津湖战役纪念碑同源的花岗岩。9月12日清晨,第一缕阳光将照亮这些崭新的名字,他们终于可以安息在祖国的怀抱。
这场盛大的归家仪式,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歼-20战机划破长空,当运-20运输机降落跑道,当礼兵托起棺椁的那一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30位烈士的归来,更是一个民族永不忘本的精神图腾。正如市民刘芳在朋友圈所写:"他们用生命换来今天的和平,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
今天上午,央视新闻全程直播这场跨越时空的团圆。当镜头扫过护送车队,当特写定格在礼兵湿润的眼眶,当全景展现满城"中国红"的壮丽,无数人在屏幕前热泪盈眶。这泪水里,有对英雄的敬仰,有对和平的珍视,更有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这八个字,是75年时光最动人的注脚,是一个民族对英雄最深情的告白。当30位烈士终于安眠在祖国大地,我们终于可以告慰那些长眠异国的英灵:这盛世,如您所愿;这山河,永远铭记!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