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以来,美光科技(Micron)率先掀起存储芯片涨价潮,近期宣布对DRAM和NAND产品上调10%-30%售价,所有DDR4、DDR5、等存储产品暂停报价,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存储芯片是芯片行业的第二大产业,仅次于CPU、GPU等逻辑芯片。
2025年以来,美光科技(Micron)率先掀起存储芯片涨价潮,近期宣布对DRAM和NAND产品上调10%-30%售价,所有DDR4、DDR5、等存储产品暂停报价,引发行业连锁反应。
今年9月,美国的闪迪(SanDisk)率先宣布对所有渠道和消费者客户的产品价格上调10%以上。主要是因为看到AI应用、IDC等对闪存产品的强劲需求而进行价格调整。
长期以往,存储芯片一直被韩国的三星、海力士,还有美国的美光垄断,市场份额占据全球95%以上。
而存储芯片的行业周期性非常明显,受国际垄断大厂的政策和供需变化影响大。在AI驱动和涨价背景下,存储芯片的国产替代势在必行,是我们不能输掉的战争。
今天我们来梳理存储芯片,下文从:① 存储芯片基础知识扫盲;② 发展历史溯源;③ 市场份额与竞对;④ 产业链;⑤ 细分标的,等五大维度详细梳理。
一、存储芯片基础知识扫盲
1、什么是存储芯片
存储芯片,也叫半导体存储器,英文memory chip,是半导体的核心组件。是指利用磁性材料或半导体等材料作为介质进行信息存储的器件,其存储与读取过程体现为电荷的贮存或释放。
作为电子设备的“数据仓库”,主要实现数据的存储与读取。通过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将存储控制器、协议管理等功能集成于单一芯片。
当前,DRAM与NAND是存储芯片的两大核心主流,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云计算及智能终端等领域。
2、分类&各类简析
按照存储介质的不同,存储主要分为光学存储器、磁性存储器、半导体存储器三类。
(1)光学存储器:包括CD、DVD 等,利用激光在记录介质(如有机染料,相变材料)上写入和读出数据,通过改变介质物理或化学性质形成标记,读取时依据反射光强度变化识别信息。
(2)磁性存储器:包含磁带、软盘、HDD 硬盘等,靠磁性材料磁化方向存储数据,写入时磁头改变磁畴方向,读取时检测磁场变化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信息存储。
(3)半导体存储器,即存储芯片,是我们今天的主体。是基于半导体器件电学特性进行信息存储,如 DRAM 利用电容存储电荷,断电后信息将无法保存,用于信息高频访问的区域。闪存NAND通过浮栅晶体管改变阈值电压存储,断电后信息还可保存,为数据储存的主要介质。
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NAND的存储产品形式包括嵌入式存储、卡盘类及固态硬盘SSD。
下图:存储芯片分类-思维导图
按断电后数据是否能保持,存储芯片可分为易失性存储(RAM)和非易失性存储(ROM)。
RAM:Random-Access Memory,即易失性存储芯片。易失性存储器断电后数据丢失,适合临时存储,如运行中的程序。主要类型包括:
1) 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无需刷新,其原理是每个bit数据存储在一个由4-6个晶体管构成的触发器电路(锁存器)中。只要保持通电,电路状态就能一直保持,不需要刷新,这就是“静态”的含义。
优点是速度比DRAM快,功耗低、无需刷新,但结构复杂、成本高;常用于CPU内部的高速缓存(Cache)高速缓存,对速度要求极高,L1, L2, L3 Cache,弥补CPU和DRAM两者之间速度鸿沟。
2) 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其原理是一个存储单元利用1个晶体管和1个电容来存储芯片,需周期性刷新,所以它是“动态”的。其优点是容量大、价格低,是计算机主存、手机内存和服务器中RAM的绝对主力。目前约占市场的56%。
DRAM的读写速度比SRAM慢,数据寿命较短,但集成度高、成本低、功耗相对较低。DRAM根据应用设备的性质,可分为DDR、LPDDR、GDDR、HBM等。
① DDR与SDRAM:
DDR:全称Double Data Rate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即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
其中,Double Data Rate(双倍数据速率):这是DDR技术的核心。它表示DDR内存能够在系统时钟脉冲的上升沿(从低到高)和下降沿(从高到低)各传输一次数据。而它的前身SDRAM只能在时钟上升沿传输数据,因此在相同时钟频率下,DDR的数据传输能力是SDRAM的两倍。
目前DDR是计算机主内存的主流技术。是一种用于提高SDRAM数据传输速率的技术;是在SDRAM基础上发展而来,并且速度能效不断发展迭代,如DDR2、DDR3、DDR4、DDR5(最新主流)。
② LPDDR:低功耗存储
全称 Low Power Double Data Rate,低功耗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专为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现在的轻薄本)
和对功耗敏感的场景,LPDDR内存也已历经LPDDR2、LPDDR3、LPDDR4、LPDDR5、LPDDR5X,最新一代LPDDR5T等。
③ GDDR:图像存储
全称为Graphics Double Data Rate:专为图形处理单元(GPU)设计的DRAM类型,通过高频、高带宽特性满足实时渲染、AI计算等场景需求。与标准DDR和LPDDR形成差异化定位。主要用于显卡(如NVIDIA、AMD GPU)、游戏主机(如PlayStation/Xbox)及高性能计算领域。也是经历了GDDR1→GDDR6的迭代、目前已发至GDDR6X等。
④ HBM:高宽带内存
HBM全称为High Bandwidth Memory,高带宽内存,
一种基于3D堆叠技术,通过硅通孔 TSV 连接和 Wide I/O 接口(1024位或更宽)将多个(4-12层)的高性能DRAM垂直封装的内存芯片,专为满足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图实现数据高速、高宽带、低延迟传输。
与GDDR5相比:HBM显存位宽是GDDR5的四倍,达到了1024-bit;时钟频率为500MHz,远远小于GDDR5的1750MHz;显存带宽大于100GB/s,而GDDR5的一颗芯片为25GB/s;数据传输速率远高于GDDR5;芯片面积是GDDR5的1/13.
其核心优势:1)极致带宽: 远超 GDDR,得益于超宽总线。2)高能效比: 单位带宽功耗更低,传输距离短、电压低。3)小尺寸: 节省 PCB 空间。
核心劣势:1)极高成本: 复杂的制造和封装工艺;2)容量相对限制: 堆叠层数物理限制,目前主流 4-8层,12层在发展中。
演进与应用: HBM, HBM2/HBM2E, HBM3/HBM3E (主流/部署中)。高端GPU(如 NVIDIA H100, AMD MI300)、顶级 AI 训练/推理加速卡、高性能计算(HPC)系统、网络交换机 ASIC。
读写速度:SRAM> DDR > SDRAM > DRAM;NOR FLASH > NAND
集成度:DRAM、NAND FLASH较高,SRAM较低
3)ROM类(Mask ROM、PROM、EPROM、EEPROM)
ROM(Read-Only Memory)即只读存储器。ROM存储着系统最底层的、不可或缺的“基因”信息。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真只读”到“可多次擦写”的进化史。
① PROM:一次编辑
全称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即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允许用户通过特殊编程设备将数据写入存储单元,一旦编程完成,内容变为只读。只能编程一次;通常用于存储不经常修改的程序代码或数据。
② EPROM:多次编辑
全称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即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允许用户根据需要多次修改和更新存储在其中的数据。
EPROM可以分为紫外线擦除EPROM(UV-EPROM)和电擦除EPROM(EEPROM)等类型。另外,通常将EEPROM单独分类,因此这里的EPROM主要指UV-EPROM。
③ EEPROM:电擦除编辑
全称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即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是革命的进步!可电擦除并多次编程,EEPROM可以按字节进行修改,无需从主板上取下,使用方便灵活,擦写次数相对有限,常用于存储一些需要经常修改但又不频繁大量更新的配置信息,如电脑BIOS设置、家电的功能配置、AI硬件设备的密钥等
4)Flash类( NAND、NOR FLASH)
FLASH类(NAND FLASH、NOR FLASH)即闪存,之所以叫闪存,主要是其插入和写入速度非常快,类似于光闪速度,而且断电后数据不消失。
FLASH实现了更高的集成度和更低的成本,Flash(闪存)可看作是EEPROM的“近亲”,成为了当今非易失性存储的绝对主流。
① NOR Flash:
采用并行结构,支持“按位随机读取”,读取速度快,可以直接运行代码(XiP, eXecute in Place)。但容量小密度较低(通常1MB-1GB),写入和擦除速度慢、高可靠、低延时、但成本高。
适用于存储代码和小量数据(≤1GB),对实时性、可靠性要求高的小容量存储场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设备的重要存储选择,如嵌入式启动代码(BIOS/U-Boot、单片机快速期待、汽车启动、刹车等ECU系统、物联网设备存储的重要选择。
② NAND Flash:
采用串行结构,以“页”(通常4KB)为单位读写,“块”(128KB-4MB)为单位顺序访问擦除,读写速度和擦除速度都很快,尤其是写入速度远超NOR Flash,容量大密度极高((GB-TB级)),成本低廉。但是其不支持随机运行代码,需要先加载到RAM中。
适用于大容量存储(如SSD、U盘、手机、云存储),需高密度、低成本和高速写入场景。
维度NORNAND容量密度低,MB-GB高容量,GB-TB读写/写入/擦拭速度都很慢快可靠性/寿命高,稳定性强,数据保留达20年中等,单层存储单元(SLC)达10万次访问方式随机访问块访问XIP(就地执行)支持不支持成本成本高成本低场景汽车ECU、工业控制的程序启动、物联网设备的执行SD卡,固态硬盘、U盘、手机等大容量存储3、存储两大主流:DRAM与NAND
当前,存储芯片市场,DRAM与NAND是两大核心品类,两者份额合计超98%,其他类型存储芯片(如NOR Flash、SRAM)占比不足2%。
DRAM:短期存储,临时工作区--速度快&成本的最优解(谐音:“断乱”,断电数据就消失了,乱了,so 为短期存储)约占存储市场56%份额,是计算系统的核心组件,广泛应用于PC、服务器、移动端等,支撑高速读写需求。
NAND: 长期存储,永久仓库--容量&成本&体积的全场景覆盖(谐音:“嫩”,数据可长期保存,如冰箱一样长期保鲜、很嫩)
约占存储市场44%份额,主要用于固态硬盘、嵌入式存储及移动设备,凭借非易失性特性实现数据长期存储。维度DRAMNAND是否临时内存,临时操作间,断电数据就丢失,作为CPU的临时工作空间,存放正在运行的程序和数据闪存,永久仓库,断电数据也永久保存; 长期存储数据,如操作系统、软件、文档、照片速度速度快(比NAND快百倍)慢,尤其是写入速度容量较小,普通电脑8-32GB很大,普通电脑256GB-2TB成本较高,每GB成本比NAND高较低,每GB成本低寿命理论上无限,无需考虑写入次数有限(有擦写次数限制,但日常用足够工作原理靠“电容”存储电荷来记录数据,需要定期“刷新”电荷才能维持数据(否则会漏电丢失)靠“浮栅晶体管”存储电荷,无需刷新,结构更稳定常见硬件电脑内存条DDR5等、手机运行内存LPDDR等SSD固态硬盘、U盘、手机存储、SD卡
总结:DRAM,内存, 关心的是 “快” ,负责速度。它的角色是 “临时工”。DRAM 决定设备“运行速度”(多任务是否流畅);
NAND :闪存关心的是 “存” ,负责容量。它的角色是 “仓库管理员”。决定设备“能存多少东西”。
两者在存储层次结构中的互补,DRAM与CPU直接交互,提供高速访问,也暂存正在编辑临时数据,当你点击“保存”,数据才会从DRAM被写回到NAND 中进行永久存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现代电子设备的存储体系。
二、发展历史溯源
存储芯片从早期的磁芯存储器到如今的3D NAND闪存和高带宽内存(HBM),其演进始终围绕提升容量、速度、能效和降低成本展开。
1、磁芯存储器时代(1948-1970)
1948年,美籍华人科学家王安在哈佛大学发明磁芯存储器,利用磁性材料的磁化方向存储二进制数据。其核心由直径1.5毫米的磁环和手工编织的导线构成,每个磁芯代表1位数据,存储密度极低(早期仅几百字节),但凭借非易失性和稳定性成为计算机主存的首选。
磁芯存储器主导了20世纪50-70年代的计算机市场,甚至支撑了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导航计算机。到1970年,IBM首次在大型机中采用半导体存储芯片,标志着磁芯时代的终结。
2、半导体存储的诞生与DRAM崛起(1966-1990)
1966年,罗伯特·登纳德提出“单晶体管+电容”结构的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通过电容充电状态表示数据,显著提升存储密度。1970年,英特尔推出全球首款商用DRAM芯片C1103,容量1Kb,售价10美元,首次实现单位比特成本低于磁芯存储器。1980年代日本厂商通过“VLSI联合研发体”项目实现技术超越,东芝于1985年推出1M DRAM,成为全球最大供应商。
SRAM无需刷新,速度快但成本高,主要用于CPU缓存。1969年,英特尔推出首款SRAM芯片C3101(64位),随后在1970年发布256位的C1101,奠定了高速缓存的基础。
3、非易失性存储的革命:从ROM到闪存(1956-2000)
(1)ROM与EPROM的演进
1956年,周文俊发明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允许一次性写入数据,用于军事领域。1971年,英特尔推出可擦除PROM(EPROM),通过紫外线照射擦除数据,灵活性大幅提升。
EEPROM的诞生:1972年,日本电工实验室开发电可擦除PROM(EEPROM),实现电信号擦写,但擦除速度较慢。
(2)闪存的诞生与商业化
1980年,东芝工程师舛冈富士雄发明闪存技术,其团队根据快速擦除特性将其命名为“Flash”。1987年,舛冈团队进一步开发NAND Flash,通过串行架构大幅提升存储密度,东芝于1989年正式量产。1997年,英特尔开发出多层单元(MLC)闪存,单芯片容量突破1Gb。
4、DDR与HBM技术的突破&迭代(2000-至今)
(1)DDR技术迭代:
2000年,DDR SDRAM(双倍速率同步动态内存)通过在时钟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将带宽提升至SDRAM的2倍。随后DDR2(2003年)、DDR3(2007年)、DDR4(2014年)和DDR5(2020年)相继推出,预取位数从2bit提升至16bit,电压从2.5V降至1.1V,能效比显著优化。
(2)HBM的突破:
为应对AI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2013年AMD与SK海力士合作开发HBM,通过3D堆叠技术将多芯片垂直互联,带宽达3TB/s(HBM3),是DDR5的30倍。2023年,SK海力士量产HBM3e,单芯片容量达24GB,被英伟达H200 GPU采用。
5、未来技术发展方向
存储技术的演进目标是:更快的速度、更大的容量、更低的功耗、更低的成本。
(1)新型非易失内存(NVM):
这类技术旨在模糊RAM和ROM的界限,打造既能高速读写又能断电保存的“完美”存储器。PCRAM (相变内存)、RRAM (阻变内存)、MRAM (磁阻内存):它们具有接近DRAM的速度、SRAM的静态特性、以及Flash的非易失性,读写功耗极低。目前已在一些特定领域(如工业、航空航天)开始应用,未来有望成为颠覆性的通用存储技术。
(2)3D堆叠技术:
无论是DRAM还是NAND Flash,都在向3D方向发展。通过向上堆叠层数来提升容量,而不是继续缩小平面工艺,这有效解决了物理极限问题。HBM(高带宽内存)和3D NAND就是最成功的代表。
2013年,三星推出首款V-NAND闪存,通过垂直堆叠存储单元突破平面工艺限制。截至2025年,长江存储实现232层3D NAND量产,单颗芯片容量达1Tb;SK海力士推出321层2Tb QLC闪存,计划2026年应用于AI数据中心。
(3)存算一体:CIM
存算一体:CIM,Computing-in-Memory,传统“冯·诺依曼架构”中,数据需要在CPU和存储器之间来回搬运,产生巨大功耗和延迟(称为“内存墙”)。存算一体技术旨在将计算单元嵌入存储器内部,直接在那里进行运算,极大提升能效比,适用于边缘计算和AI推理,以后再单独出一期讲解。
三、市场份额与竞对
1、全球市场
据CFM闪存市场统计,2024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达167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25年预计突破18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3%(WSTS数据),在全球半导体市场占比超27%。
增长主要由AI服务器需求、数据中心扩容及消费电子回暖驱动,其中HBM(高带宽存储器)成为核心增长点,2025年HBM市场规模预计达214亿美元,占Dram市场28%。
2、中国市场
根据中研普华数据,2024年中国存储芯片市场规模4267亿元(约660亿美元),同比增长8%。
2025年预计突破4500亿元,增速约6%。国产替代加速,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等企业技术突破显著,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3、竞争格局
(1)全球
Dram领域: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巨头垄断超95%市场份额。2024年第四季度,三星营收占比37%,SK海力士35.8%,美光21.8%。
Nand Flash领域:三星、SK海力士、美光、铠侠、西部数据五家企业合计占据93%份额。2024年第四季度,三星营收占比32.5%,SK海力士19.5%,铠侠(前身是东芝存储器)17%,美光12.8%,西部数据10.8%。
在2025年一季度,SK海力士凭借在HBM领域的绝对优势,终结三星长达四十多年的市场统治地位,以36.7%的市场份额首度登顶全球DRAM市场第一。
(2)国内
在存储芯片领域,中国厂商近年来也迅速崛起,在全球竞争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长江存储(YMTC)、合肥长鑫(CXMT)等企业正奋起直追,通过巨额投资和技术创新,正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来觅研究院预计,2024 年长江存储全球市场占比约8%,合肥长鑫全球市场占比约 10%,与海外龙头仍然存在差距。国内企业正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特别是在高密度存储技术、低功耗技术以及存算一体融合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比如,国内长江存储232层3D Nand量产,良品率超95%;长鑫存储19nm DDR4良率超90%,LPDDR5产品通过验证。兆易创新Nor Flash全球市占率19.2%,排名第二;澜起科技DDR5内存接口芯片服务器领域市占率约38%。
高端市场依赖进口:HBM、企业级SSD等领域仍被国际巨头主导,2025年中国厂商HBM市占率仅9.2%。
四、产业链
存储芯片产业链上游:由设计工具、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构成 ; 中游:存储芯片的设计、晶圆制造、封测; 下游:为存储芯片的广泛应用,主要集中在3C电子、计算机、AI+、工控、物联网等领域。
1、上游:产业支撑
存储芯片的上游产业主要包括设计工具、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这些是存储芯片生产的基础。
(1)EDA设计工具
EDA,即电子设计自动化,被誉为“芯片之母”,工具是存储芯片设计的核心,市场高度集中,主要由国际巨头如Synopsys、Cadence和Siemens EDA主导,合集市场高达70%,国产软件仅占5%,国产替代迫在眉睫。
据头豹预测,2025年中国EDA市场预计约为129亿元,国产化率较低,目前国内三剑客为:华大九天(绝对的第一)、概论电子、广立微。
另外,之前梳理过EDA行业,具体请翻看:西门子或断供!芯片之母:EDA行业解析(附细分标的)
(2)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基础材料,涵盖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靶材等多个品类,是芯片制造的核心材料。包含以下:
① 硅片:国产化率 8英寸约55%,12英寸约10%。其中,国际玩家有日本信越化学、胜高(SUMCO)、德国世创(Siltronic)等;国内玩家有沪硅产业、中环股份、立昂微等。
②光刻胶:国产化率整体约10%,G/I线光刻胶约30%,KRF光刻胶约10%,ARF光刻胶约2%,EUV光刻胶仍处研发阶段。其中,国际玩家有日本JSR、东京应化、美国陶氏化学等;国内是彤程新材、南大光电、晶瑞电材等。
③ 电子特气:国产化率:约15%。其中,国际玩家: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日本大阳日酸等;国内玩家有华特气体、金宏气体、南大光电等。
④ 靶材:国产化率:约30%。其中,国内玩家:江丰电子、有研新材等。国际玩家有:日本日矿金属、美国霍尼韦尔等。
⑤ CMP抛光材料:国产化率:抛光液约30%,抛光垫约20%。其中,国际被美国陶氏化学、卡博特等垄断;国内玩家:安集科技、鼎龙股份等。
⑥ 湿电子化学品:国产化率:约30%。其中国内玩家有江化微、晶瑞电材、格林达等。国际头部是德国巴斯夫、美国霍尼韦尔等。
(3)半导体设备:
上游设备是存储芯片制造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我们卡脖最严重的环节。主要包括晶圆制造设备,如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CMP设备)和封测设备,如量测检测设备、划片机、分选机、探针台等。
比如,光刻机整体国产化率
由于之前梳理过半导体设备,这里只做简单介绍,具体请翻看:① 行业的基石!半导体8大设备:全解析(附全球Top10榜&细分标的);② 人类科技之巅!光刻机--产业全解析(附产业链图谱&国内外龙头)
2. 中游:存储芯片设计与制造
中游环节是存储芯片的核心生产环节,主要包括存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 和 封装测试。
(1)技术与市场:
NAND Flash和DRAM占据存储芯片市场的主导地位,合计市场份额超过95%。全球存储芯片市场高度集中,三星电子、SK海力士、美光等国际巨头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DDR是DRAM的主要细分品类,目前从DDR1到DDR5演变看,DDR的能耗越来越低,传输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容量也越来越大。2024年,JEDEC开始着手研究下一代内存标准DDR6。
另外,3D DRAM是DRAM制程发展方向。NAND Flash技术正向3D结构演进(如3D NAND),存储密度和性能不断提升。
HBM是高带宽内存,是AI存储的热门和核心技术方向。HBM通过3D TSV堆叠和2.5D/3D垂直封装,将多个DDR芯片与GPU集成在一起,实现超高带宽、低功耗和大容量,用于大规模AI模型训练和推理。
(2)中国厂商的进展:
① 长江存储:专注于3D NAND Flash,已量产232层堆叠技术,并启动300层以上技术研发,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② 长鑫存储:专注于DRAM,技术快速迭代,正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LPDDR5年内存芯片完成车规级认证。
③ 兆易创新:在NOR Flash领域表现突出,同时积极布局DRAM和NAND Flash。
3. 下游:应用领域
存储芯片的下游应用领域广泛,主要包括 消费电子、服务器、智能汽车、 工业控制 等。
(1)消费电子
智能手机、PC和平板电脑是存储芯片的主要应用领域,对存储容量和速度要求不断提升。随着5G技术的普及,消费电子设备对高速、低延迟存储芯片的需求增长。
(2)服务器与数据中心:
服务器存储芯片需求主要集中在高性能DRAM和大容量NAND Flash,用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数据中心IDC的快速扩张推动了企业级固态硬盘(eSSD)的市场需求。
(3)智能汽车:
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存储芯片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大容量、高稳定性和长寿命。存储芯片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导航系统和辅助驾驶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
(4)工业与物联网:
工业控制和物联网设备对存储芯片的可靠性要求高,主要采用NOR Flash和小容量NAND Flash。
五、细分标的
以下为不完全列举:
(1)芯片设计
① 澜起科技:国际领先的数据处理及互联芯片设计公司,DDR5内存接口芯片技术全球标杆;
② 东芯股份:公司聚焦中小容量存储芯片设计公司,涵盖NAND Flash、NOR Flash、DRAM及MCP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设备、安防监控、可穿戴设备等领域;
③ 恒烁股份:是国内领先的Nor Flash存储芯片设计公司,产品覆盖从1MB到256MB的已进入小米、联想等终端品牌供应链;
④ 联芸科技:是国内存储主控芯片领域的核心龙头,专注于数据存储主控芯片和AIoT信号处理及传输芯片的设计,全球独立SSD主控芯片出货量排名前列。
(2)内存、闪存产品(含存储颗粒)
① 兆易创新:19nm DDR4芯片量产,NOR Flash全球第三,国内第一,国内32位MCU市场领导者,车规级MCU国内第二;
② 北京君正:通过收购美国ISSI,聚焦车载DRAM,SRAM,市场份额位居前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特斯拉、理想等车企;
③ 东芯股份:国内SLC NAND Flash的龙头企业,聚焦中小容量存储芯片,DDR4产品应用于物联网及消费电子;
④ 紫光国微:在军工、航空航天等高端领域,紫光国微的特种集成电路产品覆盖微处理器、FPGA、存储器等700多个品种,技术门槛高且国产化率领先,设计SDR/DDR2/DDR3颗粒;
⑤ 朗科科技:国内移动存储设备龙头企业,也是全球闪存盘(U盘)的发明者,覆盖DDR4主流规格;
⑥ 普冉股份:中小容量NOR Flash存储器芯片龙头其核心产品NOR Flash基于SONOS工艺,以低功耗、高可靠性及高性价比著称,广泛应用于TWS耳机、物联网、汽车电子等领域;
⑦ 聚辰股份:全球第三大EEPROM芯片,公司EEPROM产品耐擦写次数达400万次,数据存储时间可达200年,同时,其与澜起科技合作开发的DDR5 SPD芯片;
⑧ 上海贝岭:在存储芯片领域是EEPROM细分领域的特色龙头,尤其在工业级、车规级EEPROM芯片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全。
(3)芯片封装
① 深科技:国内存储封测龙头企业,是国内最大的独立Dram封测企业,为SK海力士等国际大厂提供专业的封测服务;
② 长电科技:全球第三大封测厂,晶圆级封装技术领先,承接长江存储80%订单;
③ 通富微电:全球第四大、中国第二大集成电路封测龙头企业,在先进封装技术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在Chiplet、2.5D/3D封装等技术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独家量产FCBGA封装,支持16层NAND堆叠;
④ 太极实业:在半导体封装测试领域是国内龙头企业之一,尤其在DRAM芯片封装测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子公司海太半导体是国内唯一掌握17nm DRAM芯片凸块封装技术,与SK海力士深度合作;
⑤ 华海诚科:是半导体封装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收购衡所华威,华海诚科在半导体环氧塑封料领域的年产销量有望突破2.5万吨,稳居国内龙头地位,并跃居全球出货量第二位。
(4)存储模组
① 江波龙 :国内第一的存储模组厂商,Lexar存储卡全球市占率第二,产品覆盖SSD、U盘及嵌入式存储;
② 佰维存储:聚焦嵌入式存储、AI端侧存储与高端模组,专注于半导体存储器的研发、封测及销售,尤其在智能穿戴、AI手机、AI PC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为Meta、Google、小米等企业供应AI眼镜存储芯;
③ 德 明 利 :国内少数掌握“晶圆采购-主控设计-固件开发-模组制造”全链条能力的厂商,覆盖固态硬盘(SSD)、嵌入式存储(eMMC/ufs)、移动存储(U盘/SD卡)及内存条等产品线。
(5)其它:内存分销代理
① 香农芯创:国内存储芯片代理分销领域的龙头企业,SK海力士、联发科核心代理商,分销DDR4/LPDDR4X芯片;
② 好上好 :是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域的细分龙头,尤其在存储芯片分销及物联网、汽车电子等新兴领域具有较强竞争力,代理兆易创新、江波龙等DRAM产品,分销DDR4芯片;
③ 盈方微 :核心业务为电子元器件分销,产品涵盖存储芯片,代理分销SK海力士等品牌内存产品。
来源:全产业链研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