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立煌避居香港时说了句气话,传进北京后,周恩来决定接他回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7:53 2

摘要:1955年初春,香港九龙的雾气还未散去,63岁的卫立煌缩在一间毫不起眼的小楼里,听完收音机里关于《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新闻,忍不住拍案:“岂有此理!”这一声闷响,让门口的警卫也吓得回头。就在这片刻怒意里,他脱口而出的几句怨愤,几经辗转,被送到了北京西长安街的总

1955年初春,香港九龙的雾气还未散去,63岁的卫立煌缩在一间毫不起眼的小楼里,听完收音机里关于《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新闻,忍不住拍案:“岂有此理!”这一声闷响,让门口的警卫也吓得回头。就在这片刻怒意里,他脱口而出的几句怨愤,几经辗转,被送到了北京西长安街的总理办公室,成了他人生的转折点。

卫立煌并非普通的流亡者。1920年代就身披戎装的他,凭山西阎锡山旧部一路冲杀,却一直与黄埔嫡系格格不入。北伐时被蒋介石降级,台儿庄又因功劳被人摘桃,他曾自嘲:“我只是临时工,想起来就用,用完就扔。”话虽带刺,却也道尽他与蒋系的隔阂。更关键的是,他对共产党抱有不同于多数国民党将领的复杂情感。1938年延安一行,他带回了两样“纪念品”:朱德赠送的马灯和《论持久战》。前者挂在指挥部,后者被他批注得密密麻麻。有人提醒他小心被蒋介石怀疑,他却回道:“只要能打鬼子,学谁的法子都行。”

这种态度很快引火上身。中条山失利后,蒋介石将怒气倾泻到卫立煌身上:革军衔,撤职务,换软禁。1945年抗战胜利,他应命远赴美欧“考察”,实则被流放;1947年东北情势吃紧,蒋又把他调回当救火队。他到沈阳才看明白,三座大山已摇摇欲坠,硬撑反而掉进深渊,于是故意拖延增援,让廖耀湘孤军陷落。辽沈战役终局已定,他再度被蒋介石“请”进南京寓所,实际上寸步难行。

1949年初,李宗仁接任代总统,放走卫立煌。昔日战将脱下元帅服,剃掉胡须,在上海码头换了条灰呢大衣,假名“卫叔湖”带家眷登船赴港。一到香港,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换住所——大门终年紧锁,只走后巷,连取信也让佣人绕远路。顾虑并非多余,杨杰在大街被捅的血迹仍未干,一张报纸就能要命。

时间来到1955年1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的条约一出,香港各大报系被特务操弄,开始抹黑已在北京就任要职的傅作义、张治中。卫立煌翻着报纸,越看越火大,终于对副官柴生春吼道:“他们说傅师是被逼的?那我也来一封,看谁能逼得了我!”短短一句,讥讽味十足,也暴露他的真实立场。

“我要发表声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天经地义。”卫立煌口气坚决。柴生春愣了几秒,小声提醒:“将军,这话一登报,香港那边怕要动手。”卫立煌冷笑:“真动手,正好省得我买车票。”对话很短,却被暗中盯梢的特务记录下来。两天后,与柴生春握过手的一个旧识把这份记录交给了新加坡情报贩子;再过一周,北京方面也拿到了复印件。

周恩来收到材料已是2月上旬。翻到那句“我也要发表声明”,他放下纸,抿茶沉吟片刻,对秘书只说了五个字:“把人接回来。”决定来得干脆,却并非临时起意。新中国百废待兴,既要稳定香港同胞情绪,又要瓦解蒋介石残部的军心,卫立煌这种有威望、有能力、又心怀祖国的将领,自然是重要砝码。

行动随即展开。负责外事的乔冠华以“受邀访京”名义,通过第三国渠道送去安全保证;香港地下党安排接应路线,从九龙油麻地先上小艇,再到澳门氹仔转机抵达广州。卫立煌此前因担心家小,一度犹豫。乔冠华拍着桌子说:“人回来,家就安全。”一句话击中他心里最后的顾虑。

1955年4月6日凌晨零点十分,南下列车缓缓驶入北京前门站。站台上灯火通明,迎接人群中没有鲜花,也没有鼓号,只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卫立煌一脚踏在站台,抖落风尘。周恩来步近前,握手后轻声说道:“欢迎回家,为国家出力吧。”十个字,不疾不徐,却胜过千言。

七天后,《人民画报》刊出简短消息:卫立煌将军归国,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报纸同日转载,特务组织连夜开会,却发现风声已变。更有意思的是,傅作义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俊如兄终来,彼此眉心皱纹似少了半分。”字迹遒劲,难掩欣慰。

卫立煌回京后鲜少谈过去。他只反复强调一条:台湾终究是中国的。几年后,他在政协一次闭门讨论会上沉声说:“等那一天到了,若还需要老兵站哨,我第一个报名。”房间很静,连翻纸声都停了。有人低声答:“当真?”他笑笑,只回:“当真。”

此后十余年,他主持编写远征军回忆录,整理法土尔战役资料,也为西南边防提供过咨询。外人以为他淡出视线,实际上,他的名字常出现在机密电报上,只是打成了代号。1965年,他因病住进北京医院。临终前向子女提了唯一要求:“我在缅北折过一枝矮松,想放在灵前。”那枝松最终没找到,但他留下的另一句话被部下记录:“民族之争,终究要靠自己解决。”

卫立煌的一生,几度沉浮,始终绕不开“选择”二字。站队、暂避、回归,看似被时代推着走,其实每一步都隐含着个人信念——国家统一与民族尊严大于一切。正因如此,他在香港说出的那句“我也要发表声明”,才足以让北京拍板将他接回。周恩来的决断不仅是一次护送,更是一种立场的宣示:抛开旧袍,凡志在民族复兴者,皆可共赴新程。

来源:人文历史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