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不必答题”的第一份作业上大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4 07:04 1

摘要:这位入读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新生,从家乡浙江台州带来了一份题为《七月潮声里的垦荒密码:一位台州青年的红色寻根札记》的社会实践登记表。此前,她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快递里,夹着一张印有“大学的第一份作业”的精致小卡,点缀着学校特色的紫荆花图案。

杜菲用手帐记录下矢车菊种子萌发、幼芽生长的过程。受访者供图

上大学第一天,学校的路还没摸熟,王辛宁就上交了一份作业。

这位入读华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的新生,从家乡浙江台州带来了一份题为《七月潮声里的垦荒密码:一位台州青年的红色寻根札记》的社会实践登记表。此前,她收到的录取通知书快递里,夹着一张印有“大学的第一份作业”的精致小卡,点缀着学校特色的紫荆花图案。

“不必答题,却要用心。”华南农业大学在学校微信公众号里解读这份暑假作业:“邀你在乡野与书海中修德博学记于心,求实创新敏于行,做助力乡村振兴的华农人。”具体来看,新生需要开展一次社会实践、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对应“乡野”与“书海”。

“我校自2018年起,已连续8年开展‘新生暑期知行活动’。”华南农业大学党委学工部副部长陈翱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开学后,学校会组织开展成果检查、展示及交流、汇报。

记者发现,不少高校都在暑假向新生布置第一份作业:南京师范大学发出倡议,鼓励新生走访一名该校校友、阅读两本经典著作、撰写3封感恩家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面向本科和研究生分别布置不同内容的“思源引航”入学作业;湘潭大学艺术学院布置以抗战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绘画创作作业……无一例外,这些都是“不必答题”的实践作业。

近期,给准大学生们上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的“高大衔接班”引发网络讨论。但在这些布置“暑假作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眼中,从高中迈向大学校园,真正需要的“衔接”并不是知识。

做一份暑假作业,连接专业与历史

同时入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园艺学院,逯佳琪和杜菲交给辅导员的作业全然不同。

来自青海的杜菲承认自己有些内向,喜欢和动植物相处,录取的专业正合心意。暑假作业,她选择完成园艺学院制定的“一粒种子的力量”实践任务。“作为园艺学子的专业初体验,选择一种本地常见作物,从播种或移栽开始,记录其生长过程,含浇水、施肥、应对天气变化等管理细节。”她选择种植家乡生长的矢车菊,记录种子萌发、幼芽生长的过程。到9月3日这天,“根系在纸巾层中伸展,连生长都变得亮晶晶”。观察记录中,她突然意识到这份作业的特殊意义:自己遇到任何问题都能通过网络查到数据,比如植物的适宜温度、喜好,“但老一辈要解决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很多次实验,一直去探索合适的温度”。

西农园艺学院今年公布4项暑假作业内容,供新生选择,其他作业分别是“身边的园艺力量”寻访、给抗战时期的农科工作者或先烈写信,分享选择园艺专业的初心与憧憬、观看抗战时期粮食生产纪录片与查阅我国当代园艺科技成果。“我们设计这套假期作业,希望新生在入学前就能从历史、实践与责任三个维度,初步感受园艺学科的内涵与温度。”园艺学院新生辅导员张亚欣解释,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份作业希望兼顾专业启蒙与历史教育,“4项作业分别侧重走访调研、劳动实践、书信心语和文献研习,既尊重学生多元兴趣,也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来自河南洛阳的逯佳琪是被调剂到园艺专业的,暑假作业让她对专业的初印象有些特别。寻访“身边的园艺力量”时,几经周折,她找到了在洛阳市栾川县冷水镇东增河村从事果蔬大棚经营管理的王萌。

逯佳琪跟着王萌穿梭在草莓大棚,听他讲“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如何让村民从“不敢种”到“抢着种”,曾经只懂种玉米的村民,如今能靠草莓盆栽月入过万元,闲置的土地也变成了年产50万盆的“绿色工厂”。这让她看清了园艺专业的社会价值:“园艺是乡村振兴的支点——它以植物为媒介,串联起科技、经济与民生。”

“同学们的完成度和创意都令人惊喜。”张亚欣告诉记者,开学后的新生教育期间,会举办“我的假期作业故事”主题分享会,邀请优秀代表现场讲述实践经历与感悟。

在西农党委学工部部长赵静看来,布置暑假作业是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种“前置”。“紧抓新生从录取到报到这一‘衔接期’,把握思政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特点,联合各学院有针对性、有重点、有特色地开展前置教育。”

从2021年起,暑假作业成了每年该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一项特色工作,各学院涌现出“黄金麦穗、五谷画创作活动”“一粒种子的力量实践任务”“给辅导员的第一封‘碎碎念’信”等前置入学教育特色品牌活动。

从“空窗期”到入学教育“黄金期”

“如何做好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教育衔接,把新生暑期的‘空窗期’变为‘黄金期’,对‘准新生’开展入学前教育,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命题。”陈翱告诉记者。

当学生们收到录取通知书,就会得到一份“乡土感”十足的书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平凡的世界》《农民几何——凉水河畔谈中国“三农”》《乡土中国》……

带着书籍,王辛宁踏上了一次在家乡的红色寻根之旅。1956年,一群年轻人登上台州的大陈岛,他们是首批响应共青团中央号召的志愿垦荒队队员。王辛宁在大陈岛循着老人口中的“垦荒路”,走进了一片苍翠的柑橘园。一位守园的老人是垦荒队队员的后代,给她看了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我爹说,这锄头挖过的地,能长出比海雾还浓的希望。”在“老垦荒之家”民宿,垦荒队队员的女儿端来一碗黄鱼粥,粥香里混着海风的咸鲜:“以前岛上没淡水,喝的是接的雨水,现在我们的黄鱼能卖到全国各地。”

在大陈岛青少年宫的陈列室里,她甚至能看到一本《垦荒日记》上的汗渍,当年仅16岁的垦荒队队员写道:“今天种了30棵番薯,手上磨出了3个水泡,但想到以后岛上能有粮食,就不疼了。”王辛宁认为,等到自己在大学实验室里做科研、为乡村振兴挥洒汗水,其实是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垦荒故事”。

王辛宁告诉记者,再次走向家乡的这段历史,其实也是一个有“告别感”的过渡仪式。大学并不是一个代表轻松的“终点”,“更像是通过我们主动规划,然后来完成成长的一个赛场”。

华南农业大学新生的“第一份作业”。受访者供图

“高大衔接”的核心在于“是否准备好迎接成长”

华南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徐欣然完成的社会实践作业,是对“高中毕业生暑期计划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这个暑假的规划,对准大学生是一个考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毕业生的自我规划能力、时间管理意识和价值取向”。徐欣然说,“我们高中的很多时间其实是被老师和家长安排得很充足”,当她和朋友们计划着去旅行、学车、打工赚钱时,却发现计划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可能由于缺乏经验或自律方法,大多数人未能将想法转化为可落地执行的详细方案,这为后续计划的执行偏差埋下了伏笔”。

进入大学状态或许需要不短的适应时间。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学工部老师董雪傲意识到,“大学生进入新环境,将面临地理位置迁移、地域文化冲突、亲缘纽带断裂、学习方式转变等一系列变化”。她针对湖北省5所公立高校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将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前置,对提高新生适应能力和长远发展能力具有积极影响,“但存在教育内容系统性不足、教育主体全面性不够、教育载体有效性不强的现实困境”。

“其实对大学新生而言,我认为‘高大衔接’的核心从不是‘提前学多少知识’,而是‘是否准备好迎接成长’。”陈翱指出,通过暑假作业将入学教育前置到入学前,能够缩短学生的适应期,使新生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调控、行为能力等快速符合大学生特征,并且让“准大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耕读教育”理念,将读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克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知行分离、远离社会、实践缺失等问题。

赵静向记者透露,暑假作业只是入学教育的“前菜”。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将实施“青禾·引航”一年级学生成长计划,分为适应教育、融入教育、成长教育、系统总结4个阶段10项专题教育。该校还连续20年组织班主任、辅导员深入学生社区,和学生一对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对面谈话,帮助新生走好“大学生涯第一步”。

来源:中青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