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及其现任校领导基(本情况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4 07:38 1

摘要:“西政”俩字在重庆打车,司机第一反应不是“哪个校区”,而是“哦,那个打官司很厉害的大学”。

“西政”俩字在重庆打车,司机第一反应不是“哪个校区”,而是“哦,那个打官司很厉害的大学”。

一句话,把75年的江湖地位说透了。

1950年,刘伯承在炮火刚歇的山城挂起“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牌子,第一课就是怎么给新中国立规矩。

三年后改叫西南政法学院,郭沫若提笔写校名,墨迹里带着“法”字的分量。1978年国务院一纸批文,西政成了全国首批重点大学,那年头没985、211,能进重点名单就是金字招牌。

现在的西政像开了三把刀:渝北校区是本科和研究生大本营,早上七点半图书馆门口排队能拐两个弯;沙坪坝校区专收“回头客”,法官、检察官、律师回炉再造,课间抽烟区聊的都是刚判完的案子;宝圣湖校区最安静,法律科技实验室里敲代码的声音和键盘声混一起,隔壁工位可能坐着研究区块链取证的博士生。

领导班子清一色法学出身。

书记樊伟南充人,说话带川味,开大会爱用“要把法治当火锅底料,越煮越出味”打比方;校长林维北大博士,中国法学会副会长,西装口袋里常揣着英文判决书,留学生见了都喊“Professor Lin”。

副校长里有几位留过洋,回来第一件事是把模拟法庭升级成“国际仲裁庭”,全英文开庭,学生边翻法条边记口音。

学科设置像法律界的“满汉全席”:33个本科专业,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国际法是招牌菜。

学生私下流传“民商法卷,刑法难,国际法背到哭”,但每年考研季,这三个专业还是挤破头。2024年拿下“全国法学教育改革示范单位”,教育部专家组给的评语是“把纸面法条教成了活法”。

涉外法治是西政的新赛道。

和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的法学院搞“3+1+1”项目,前三年在重庆啃《民法典》,后两年飞国外打官司。

去年模拟WTO争端解决,中国学生用中文辩论,外国学生用英文抗辩,最后评委是WTO退休大法官,边听边点头:“重庆崽儿可以哦。

宝圣湖校区的法律科技创新实验室更野。

学生组队做“AI法官助理”,输入案情能自动生成判决书初稿,准确率85%,被重庆高院借去试用。

隔壁实验室在研究“无人机送传票”,解决山区送达难,试飞那天围观群众比看航展还多。

法律援助中心是西政的“地下组织”。

学生轮流值班,免费帮农民工讨薪、帮老太太写遗嘱。

去年接了1200个案子,胜诉率78%,墙上锦旗挂不下,干脆搞了电子屏轮播。

有学生毕业前偷偷把工牌留作纪念,“第一次开庭的紧张全在这张小牌牌里”。

实习基地铺得比重庆轻轨还密。

市高院、市检察院、中豪律所、坤源衡泰律所……大四学生简历上没写“西政”俩字,HR直接问:“怎么没去学校推荐的实习?

”有位师姐在律所实习三个月,独立跟完一个千万标的的并购案,转正那天发朋友圈:“西政教的不仅是法条,是怎么让当事人信你。

2025年新生报到,渝北校区门口拉了新横幅:“75年,我们还在教怎么给世界立规矩。

”老生路过笑:“横幅可以换,但这句话能再用75年。

来源:博学海风0c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