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 AI/AR 眼镜市场销量大 26.2 万台,同比激增 73%,创历史新高。其中无屏 AI 眼镜增速更是高达 463%,展现出消费市场对轻量化智能穿戴设备的旺盛需求。CINNO Research 预测,2025 年中国 AI/AR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消费级 AI/AR 眼镜市场销量大 26.2 万台,同比激增 73%,创历史新高。其中无屏 AI 眼镜增速更是高达 463%,展现出消费市场对轻量化智能穿戴设备的旺盛需求。CINNO Research 预测,2025 年中国 AI/AR 眼镜出货量将达 90 万台,同比大涨 133%,行业三年内有望突破千亿规模。这场爆发的核心驱动力,源于一项改写行业规则的关键技术 —— 光波导技术,它将镜片厚度控制在 3mm 以内,使设备重量降至 40 克以下,彻底解决了制约 AI 眼镜普及的佩戴痛点。
全球科技巨头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Meta 公司因 AI 眼镜销量超预期,8 月已向高通等核心供应商加单 20%,预计全年高通 AR1 芯片总提货量将增加至 1200 万 +。依视路财报显示,Ray-Ban Meta 智能眼镜销售额同比增长逾两倍,按此趋势 2025 年全年出货量或可达 400-500 万副。当华为、小米、字节等中国科技企业纷纷入局,这场 "光学战争" 已成为消费电子领域最值得关注的技术主线。
光波导技术并非全新发明,其原理类似于光通信系统中的光纤传输,通过全反射原理在透明介质中传导光信号。实现全反射需要满足两个关键条件:一是传输介质需具备比周围介质更高的折射率(n1>n2);二是光进入波导的入射角需要大于临界角 θc。光机完成成像后,波导将光耦合进玻璃基底中,通过 "全反射" 原理传输到眼睛前方再释放出来,整个过程可理解为 "平行光进,平行光出"。
光波导技术占 AI 眼镜整机成本的 40% 以上,其性能直接决定用户体验。目前存在两大主流技术路线:
• 几何光波导(反射式):通过阵列反射镜堆叠实现图像输出和动眼框扩大,代表企业为以色列 Lumus。该技术主打量产性价比,采用 "半透半反" 镜面阵列作为光组合器,光在波导中经过多轮反射后,遇到镜面阵列时会重复 "反射 - 透射" 过程,直至最后一个镜面将全部光反射出波导进入人眼。
• 衍射光波导:利用表面浮雕光栅或全息体光栅实现光传导,对制造工艺要求更高。其核心挑战在于衍射元件对角度和颜色的高度选择性,容易产生 "彩虹效应"—— 不同波长的光衍射角度不同,导致动眼框不同位置看到的 RGB 色彩比例不均匀。
为解决色散问题,行业采用多层波导设计,将红绿蓝三色分别耦合到三层波导中,每层光栅针对特定颜色优化,显著改善了出瞳位置的颜色均匀性。这种技术差异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壁垒,头部企业已通过专利布局构建护城河,如微软 Hololens 的多层衍射波导专利组合。
2025 年技术竞争已从单一参数比拼升级为 "轻量化 + 多模态交互 + AI 融合" 的综合较量。在 6 月举办的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上,多款突破性产品集中亮相:雷鸟创新 RayNeo 的 X3 Pro 实现 39 克超轻设计,亿境虚拟 SW3035 AI 眼镜以 39 克机身(不含镜片)与 6.9 毫米镜腿厚度颠覆传统认知,XREAL One 则通过自研芯片将延迟降至 3 毫秒,标志着技术进入实用化阶段。
技术迭代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材料革新,从传统玻璃基底向高折射率聚合物演进,在保证光学性能的同时降低重量;二是工艺升级,纳米压印技术使衍射光栅量产成本降低 60% 以上;三是 AI 融合,通过端侧芯片实现实时环境感知与交互优化,恒玄科技 2700 系列芯片正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
水晶光电将光波导技术列为公司 "一号工程",目前已突破反射光波导量产瓶颈,通用工艺全线打通。在衍射光波导领域,公司通过与美国 Digilens 合作实现小批量出货,形成双技术路线并行布局。2024 年公司斥资 3.24 亿收购广东埃科思,补齐 3D 视觉传感器短板,完善 "光学部件 + 传感器" 的交互生态体系。
财务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公司光学部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 60%,主要受益于 AI 眼镜上游供应链的快速放量。公司在反射光波导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达 47 项,覆盖材料配方、制造工艺和光学设计等关键环节,形成坚实的技术壁垒。
与国内外同行相比,水晶光电在 AI 眼镜光学部件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指标水晶光电舜宇光学Lumus(以色列)光波导专利数量47 项(反射式为主)衍射光波导专利2025 年新增多项专利量产良率82%未披露(以衍射为主)约 75%AI 眼镜业务营收占比约 25%不足 7%未披露核心技术路线反射 + 衍射双路线衍射光波导反射光波导舜宇光学作为全球光学巨头,虽在衍射光波导领域拥有专利,但 XR 业务占比不足 7%,主要精力仍集中在手机和车载镜头领域。而以色列 Lumus 作为反射光波导的先驱企业,2025 年虽新增多项专利,但量产良率略低于水晶光电,且在消费级市场的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公司有望受益于消费级与工业级 AI 眼镜的双重放量,预计光波导产品市占率将超 30%。在垂直领域,水晶光电正积极拓展医疗手术导航、教育实训等专业场景,这些领域对光学精度要求更高,毛利率较消费级产品高出 15-20 个百分点。
与传统消费电子不同,AI 眼镜的光学部件具有定制化特点,公司已建立柔性生产线,可根据客户需求在 45 天内完成从设计到量产的全流程,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成为争取头部品牌订单的关键优势。相比之下,舜宇光学受限于多业务线布局,在 AI 眼镜领域的定制化响应速度相对较慢。
基于全球 AI 眼镜出货量 1451 万台测算,水晶光电的光学部件业务有望贡献营收 25-30 亿元。机构预测 2025 年公司净利润增速将达 50%-60%,当前 PE 估值低于行业均值 15%,存在估值修复空间。随着良率提升(目前已稳定在 82%),光波导业务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 35% 提升至 40% 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歌尔股份作为全球代工龙头,占据全球中高端 VR 头显 80% 的市场份额,与 Meta、索尼、PICO 等头部客户深度绑定。2025 年中报显示,公司净利润同比显著修复,AI 眼镜业务已成为核心增长点。公司推出的 Mulan 2 和 Wood 2 两款参考设计,采用全息波导与 Micro LED 技术组合,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在代工领域,歌尔为小米、华为等头部品牌提供整机代工服务,市占率超 40%。其中与小米合作的新一代 AI 眼镜预计将带来超 30 万台订单,该产品采用开放式声学设计与轻量化波导方案,成为 618 大促期间的爆款产品。公司 "零件 + 整机" 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其在成本控制与技术响应上具备独特优势。
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歌尔在 AI/VR 代工领域的地位显著:
指标歌尔股份立讯精密Pegatron(台湾)VR 头显代工份额80%(中高端)约 15%约 20%AI 眼镜代工客户Meta、小米、华为苹果(Vision Pro)Meta 次级供应商2025 年总市值1091 亿元3460 亿元未上市智能硬件营收占比约 65%78.55%未披露毛利率水平12%约 10%约 8%立讯精密虽总市值远超歌尔股份,但其消费电子业务中 AI/VR 占比相对较低,主要精力集中在苹果 Vision Pro 的代工组装。而歌尔股份凭借在中高端 VR 头显领域 80% 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更强的技术积累和客户粘性,这使其在 AI 眼镜代工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下半年歌尔将迎来多款新品量产,包括为 Meta 代工的 Hypernova AI 眼镜,该产品预计第三季度开始量产,生命周期为两年,未来两年出货量约 15-20 万部。受益于消费电子传统旺季,公司智能硬件业务有望实现加速增长。
在技术布局上,歌尔正深化 "声学 + 光学 + 传感器" 的零组件业务协同,其自研的 Micro LED 微显示屏已通过客户验证,将显著提升产品附加值。公司计划在越南工厂新增两条 AI 眼镜产线,预计 2026 年产能将提升至每年 200 万台,这一产能规模远超国内竞争对手。
相较于立讯精密专注于苹果单一客户的策略,歌尔股份的多客户布局更具抗风险能力。随着 Meta、小米等客户的 AI 眼镜产品持续放量,歌尔有望在保持现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代工溢价能力。
东吴证券预计歌尔股份智能硬件业务营收将增长 80%-100%,在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增长带动下,2025 年净利润有望突破 35 亿元。随着代工份额提升与自有技术产品占比增加,公司整体毛利率有望从当前的 12% 提升至 15% 左右,高于立讯精密等竞争对手的水平。
Meta 等核心客户的加单潮将成为业绩超预期的关键催化剂。与立讯精密相比,歌尔股份在 AI/VR 领域的专业化布局使其更能受益于行业增长红利,预计未来三年智能硬件业务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 60% 以上,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恒玄科技的 2700 系列芯片已成功搭载于小米 AI 眼镜,支持语音、手势等多模态交互功能。公司目前在售芯片包括 BES2700 系列、2600 系列、2500 系列以及 2300 系列等,形成完整产品线矩阵。2024 年公司扣非净利润达 3.95 亿元,同比大幅反弹,主要受益于 AI 眼镜芯片出货量的快速增长。
市场拓展方面,恒玄科技新增多家品牌客户进入审厂阶段,包括国内某头部智能手机厂商和专业音频品牌,出货量正持续爬坡。公司芯片方案的优势在于集成度高,将 CPU、NPU、射频前端等模块一体化设计,较离散方案降低功耗 30% 以上。
与国内外芯片厂商相比,恒玄科技的产品定位和性能特点鲜明:
指标恒玄科技 2700 系列高通 AR1 Gen1瑞芯微 RK3688(规划中)制程工艺12nm6nm14nmAI 算力2TOPS3TOPS6TOPS功耗水平~200mW未披露芯片单价80-100 元约 350 元(55 美元)未披露主要客户小米、华为Meta、雷鸟创新未披露集成度CPU+NPU + 射频全功能 SoC多芯片级联设计高通 AR1 Gen1 芯片虽在算力和制程上领先,但 55 美元的单价使其主要应用于高端产品,占整机硬件成本的 31.6%。恒玄科技通过优化功能集成,在保证核心性能的同时将成本控制在高端芯片的 1/3 左右,更适合消费级 AI 眼镜的规模化推广。瑞芯微虽计划推出更高算力的 RK3688 芯片,但采用多芯片级联设计可能导致功耗控制难度增加。
随着端侧 AI 芯片需求爆发,恒玄科技的定制化方案占比将持续提升。公司正拓展健康监测等新功能场景,新一代芯片将支持心率、血氧等生理参数监测,进一步丰富 AI 眼镜的应用场景。与高校合作研发的神经交互技术,未来有望实现脑机接口的初步应用。
在技术路线上,公司采用 RISC-V 架构替代传统 ARM 架构,在降低授权费用的同时提升定制灵活性。预计 2026 年推出的 3000 系列芯片将采用 4nm 工艺,AI 算力将达到当前产品的 3 倍以上,有望缩小与高通高端芯片的性能差距。相比之下,瑞芯微仍以 ARM 架构为主,在定制化和成本控制方面可能逐渐落后。
受益于功能升级,恒玄科技芯片单价已从早期的 50-60 元提升至 80-100 元,毛利率维持在 50% 以上的高水平,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机构预测 2025 年公司营收将增长 60%-70%,净利润增速超 50%,增速水平有望超过瑞芯微等竞争对手。
随着市场份额扩大与规模效应显现,公司研发费用率有望从当前的 25% 逐步下降,进一步增厚利润空间。相较于高通芯片 55 美元的高成本,恒玄科技的性价比优势将使其在中高端 AI 眼镜市场获得更大份额,预计 2025 年芯片出货量将突破 500 万颗,成为国内 AI 眼镜芯片的主导供应商。
1. 短期(9 月):CINNO Research 已发布 8 月销量数据,行业同比增速维持 70% 以上,继续验证高景气度。Meta 等头部品牌的加单信息进一步确认行业需求旺盛,供应链公司将直接受益于订单放量。
2. 中期(10 月):2025 深圳国际 AR/VR 展将如期召开,参照 6 月深圳国际眼镜业博览会的盛况,本次展会预计将吸引全球 20 余国超 200 家展商参与。头部品牌有望发布光波导新品,技术参数升级将成为焦点,尤其是在视场角(FOV)、重量控制和交互体验等关键指标上可能出现突破性进展。
在 6 月的展会上,AI 智能眼镜已成为全场焦点,乐活集团展示的 "拍拍镜 A1"、雷鸟创新的 AR 眼镜新品、蜂巢科技的 "界环 AI 音频眼镜" 等产品,集中呈现了 AI、AR/VR 等尖端技术与眼镜产业的深度融合成果。这些产品在京东 + 天猫 XR 行业双平台斩获销量冠军,市场占有率高达 52%,显示技术成熟度已获得消费市场认可。
从产业生命周期看,AI 眼镜正从 "极客玩具" 向大众消费品跨越。关键转折点在于光波导技术渗透率突破 15% 的临界点 —— 当这一指标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达到 17.3% 后,行业进入加速增长期。水晶光电、歌尔股份等头部企业的产能扩张计划,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
技术扩散呈现梯度特征:高端消费市场(3000 元以上)优先采用衍射光波导技术,中低端市场则以反射式方案为主。教育、医疗等行业应用则根据精度需求选择混合方案,这种差异化竞争格局为不同技术路线的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AI 眼镜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光学技术、AI 算法与消费需求共振的必然结果。光波导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其渗透率将成为衡量产业成熟度的关键指标。水晶光电在光学部件领域的深耕、歌尔股份在制造环节的垂直整合、恒玄科技在芯片层面的创新,分别代表了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价值创造逻辑。
随着技术持续迭代与成本下降,AI 眼镜有望在未来 3-5 年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代个人智能终端。在这场 "光学战争" 中,那些能够持续突破技术壁垒、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企业,将最终赢得产业主导权。对于行业观察者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技术参数优化、量产良率提升和应用场景拓展三大主线,它们共同构成了理解这个新兴产业的关键密码。
来源:山丘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