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吞灭鲁国 晚楚再现中兴宏图
——《春申君传奇》⑯
沈国冰
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
——《史记·春申君列传》
邯郸之战大捷,楚国民众自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楚国在列国的地位和形象得到极大提升。
在考烈王的全力支持下,楚相春申君黄歇在楚国国内施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楚国贵族权势受到打压、削弱,王权得到有效巩固和加强。
楚国民众得到休养生息,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得到有效发展。
楚国犹如经过冬天酣睡的毛竹,吸收了养分,养足了精神,重新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经过冬天的蛰伏和养精蓄锐,也该醒来了。
李嫣为考烈王相继生下两位王子,楚国储君已定,后继有人,国体安稳。
考烈王和春申君君相并肩联手,经过较长时间的励精图治,楚国的面貌和楚国的人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楚国似乎有些恢复了当初的自信和元气。
考烈王和春申君都认为,到了该有更大作为的时候了。
1.俯瞰淮泗
于是,楚国把眼睛看向了北方的鲁国。
战国后期,诸侯纷争不断,楚国在鄢郢之战惨败,都城郢被攻破,被迫迁都至陈城,国力衰微。
但楚国地域辽阔,底蕴深厚,仍有一定的实力和影响力。而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不断攻打韩、赵、魏等国,山东六国面临着秦国的巨大威胁。
楚国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空间,将目光投向了相对弱小且处于其势力范围边缘的鲁国。
鲁国虽为礼仪之邦,但长期以来内部政治混乱,三桓专政,国力逐渐衰弱,在战国纷争的大环境中已沦为小国,成为楚国晚期扩张的主要目标。
春申君黄歇凭栏远眺。
郢都宫阙的喧嚣渐远,眼前唯有泗水汤汤东流。
那浪涛拍岸之声,在他耳中仿佛战鼓擂动——鲁国,这曾执周礼牛耳的东方古国,如今却如风中残烛,摇曳在列强的夹缝之中。
楚国新都陈城,与鲁国都城曲阜相距不过二百余里。
“鲁之于楚,犹咽喉之于身躯也。”春申君轻抚舆图,指尖划过鲁国疆域,最终重重落在曲阜之上。
这绝非一时意气。
战国烽烟炽烈,西秦虎视眈眈,三晋反复无常。
楚国纵有千里疆土,却被扼制在淮汉之间,北上中原,处处掣肘。
那泗水流域,沃野千里,舟楫便利,恰是楚国突破困局、逐鹿中原的天赐之跳板!
鲁国衰微,却占据此等形胜之地,犹如稚子怀璧行于市。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春申君目光如炬,深知唯有将此“璧”收入囊中,方能打通楚国东进之路,使这头南方巨象真正迈开步伐。
更深一层忧虑,如阴云压在心头。
秦国张仪“连横”余威尚在,函谷关内锐气逼人。
若让强秦东出,先一步染指泗上,则楚之腹地将永无宁日。
时不我待!楚国要中兴,要重现庄王“问鼎中原”之雄风,必先破此困局。
吞鲁,非为贪图尺寸之地,实乃撬动天下棋局的胜负手!春申君收回远眺的目光,指尖在曲阜位置深深一按,决心已如金石。
2.灭鲁大计
灭鲁大计,在春申君心中早已盘算周详。
他深谙“欲速则不达”之理,更忌惮齐、魏诸国干预。
此非一战可竟全功的豪赌,而是一场精心布局、层层推进的棋局。
蚕食其土,断其羽翼。
公元前261年,楚国攻占鲁国的徐州。
随后,楚国剑指鲁国附庸,首战择定蕞尔小邦。
楚军精锐如虎狼出柙,战车隆隆,长戟如林。
小国城垣在楚军雷霆攻势下,如卵击石,顷刻瓦解。一役功成,泗水之畔的邹、费等要地尽入楚手。
楚国并不急于攻取曲阜,反在此广设烽燧,屯驻精兵,将曲阜如铁桶般围困。
鲁国粮道断绝,商旅裹足,昔日熙攘的城郭渐成孤岛。更有楚国细作如影随形,重金收买鲁廷显贵。金玉珠帛动人心,鲁公族内暗流涌动,主战之臣屡遭排挤,求和之声甚嚣尘上。
鲁顷公困守孤城,耳边是楚国战马的嘶鸣,眼前是权臣闪烁的眼神,焦灼如焚。
雷霆一击,曲阜倾覆。
公元前255年,时机已经成熟!
春申君亲率五万精锐之师,战旗蔽日,直扑曲阜。
鲁人困兽犹斗,依仗坚固城垣拼死抵抗。
楚军云梯如林,箭矢如雨,更有威力巨大的攻城槌撼动着古老的城门。
城头厮杀震天动地,血染雉堞。
激战正酣,春申君得密报:鲁人死士竟绕道奇袭后方重镇兰陵粮仓!他临危不乱,一面严令守军死战护粮,一面亲率三千精锐骑兵如旋风般驰援。
火光映照下,春申君身先士卒,将偷袭之敌尽数歼灭于兰陵城下。
消息传至曲阜,鲁军士气顿挫。
鏖战七日七夜,曲阜西门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崩塌!
楚军如潮水般涌入,鲁顷公见大势已去,只得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于宗庙前含泪奉上象征社稷的玄圭与舆图。
那一刻,孔圣故里的钟磬之音,淹没在楚人的金戈铁马声中。
犁庭扫穴,余烬尽灭。
曲阜虽克,鲁祀未绝。
鲁顷公之子及部分公族退据莒地,凭残山剩水,竟得齐国默许,妄图复国星火。
春申君岂容死灰复燃?楚军马不停蹄,横扫鲁境残余。
战车碾过龟裂的井田,铁蹄踏碎复国的残梦。
历经五载拉锯,楚国大军终将最后据点重重围困。
公元前249年,朔风凛冽,莒城粮尽援绝。
再无回天之力,黯然开城。
这一年,鲁顷公去世了。楚国不允许鲁国王室再继新君。
鲁国公室被全数迁离故土,安置于楚地腹心,置于严密监视之下。
至此,立国八百余载,曾为礼仪之邦的鲁国,终被彻底纳入楚国之版图。
鲁国彻底灭亡了。
3.柔化治鲁
硝烟散尽,如何治理这片浸润着周礼与儒风的土地,考验着春申君的智慧。他深知,武力可夺其地,而民心需以柔化之。
强干弱枝,稳控枢机。
春申君以令尹之尊,兼领兰陵要邑之令,亲自坐镇这四通八达的泗上心腹。
楚军精锐分驻曲阜、费邑等重镇,烽燧相望,控扼水陆要冲。
旧鲁世族豪门,凡顺服者,赐予虚爵厚禄,迁其居于陈城,置于王畿视线之内;冥顽抗命者,则籍没其田宅徙之南荒。强干弱枝,釜底抽薪,旧势力根基被彻底瓦解。
通衢惠商,活水兴利。
春申君深谙“仓廪实”之理。他下令疏浚因战乱淤塞的泗水航道,复通漕运。
楚国特有的“郢爰”金版与铜贝,取代了鲁国旧币,在新建的市集里叮当作响。
减免商税,吸引四方行商坐贾。一时间,自宋、卫、齐地而来的舟船满载漆器、丝帛、鱼盐,云集于兰陵、曲阜新辟的码头与市坊。
楚国丰饶的稻米、漆器、铜锡,亦由此源源北上。昔日战火摧残的田野,在楚国先进的牛耕铁器助力下,重现生机,粟米盈仓。
尊儒存祀,文脉相续。此乃春申君最为人称道之举。
他深知鲁地乃圣贤渊薮,儒风浩荡。入主曲阜后,他即刻下令保护孔林孔庙,岁时祭祀,礼敬有加。
对散落民间的儒家学者,他效法昔日养士之风,广纳贤才,尤重荀卿大贤,尊其为兰陵学宫祭酒,允其开坛授徒,传道授业。
昔日鲁国士子惊魂稍定,见宗庙得存,礼乐未废,甚至学宫重开,弦歌再诵,对楚人的敌意渐消。
楚地的巫风奇诡与鲁地的礼乐典章,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碰撞、交融。
春申君府中,操着楚地乡音的武士与身着儒服的鲁国文士同席而坐的景象,真是楚、鲁文化交融的例证。
4.余波激浪
鲁国覆灭的余波,如巨石投入战国后期的深潭,激起千层浪涌。
最直接的震撼,在泗水流域激荡。
那些夹缝求存的薛、邳、郯等泗上小邦,闻鲁国倾覆,皆如惊弓之鸟。
昔日或依仗齐威、或贿赂魏武以求苟安的日子一去不返。楚国旌旗所向,小诸侯们或献地归附,或战战兢兢遣使入陈城,奉上珍异贡品,唯恐步鲁国后尘。
泗上十二诸侯的格局,自此土崩瓦解,广袤的泗上沃土,尽成楚国东疆坚实之基。
楚国的版图,因吞鲁而骤然东拓至大海之滨。
自江汉平原,经陈城,过新纳之鲁地,直至东海,一条前所未有的、纵贯楚国腹地与东方前沿的通道豁然开朗。
这条通道,不仅输送着东方的鱼盐之利、商旅之税,更成为楚国力量投送的坦途。
春申君立于兰陵城头东望,仿佛看见楚国的战车与商队,正沿着这条新辟的宽阔大道,源源不断地将楚国的威仪与财富播撒向更远的东方与北方。
列国,为之侧目震动。
强秦深居函谷,亦不得不重新审视这头南方巨象复苏的力量。
齐、魏等近邻,对楚国这雷霆东进之势更是忌惮日深。陈城,前所未有地成为诸侯使节频繁往来的焦点。
或合纵,或刺探,或示好。无论何种目的,都清晰印证着一个事实:楚国,这个一度沉寂的巨人,正以其并吞鲁国的赫赫武功,向天下昭告其重返强权舞台中央的决心与实力。
吞灭鲁国,是楚国自公元前278年以来,首次实现新纳领土和疆域的拓展。
楚国中兴的宏图,因这泗上锁钥的夺取,已然铺展开一片更为辽阔而坚实的基业。
春申君的目光,已越过泗水的烟波,投向那列国纷争、风云变幻的更深远处。
5.巧合亦或叫板
然而,公元前255年前后,发生的震惊列国的大事件,除了楚国灭鲁,另外一件则是秦昭襄王灭西周。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楚国吞鲁之所以没有招致秦国的激烈反应,盖因为秦国在忙于另外一件大事,无暇顾及楚国的吞鲁行动。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公然出兵灭掉了西周国,已经丝毫不顾及周天子的颜面。这也是秦国展示扫灭列国、一统天下的如磐决心,令列国错愕不已。
楚人呢,不甘示弱,选择在几乎同一时间吞灭鲁国,至少在排面上没有输给秦国。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又出兵灭掉了东周国。西周国、东周国相继被灭亡,名义上续存的周王朝彻底终结。
宣告着周王朝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楚国不甘落于下风。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不再允许鲁国后续新君,楚国彻底吞灭鲁国。
鲁国和周王朝的身影,几乎同时隐逝于历史长河的波涛浩渺。
这难道只是时间上的巧合吗?
亦或是,从不服输的楚国在向强秦叫板?
(长篇历史纪实文学《春申君传奇》系淮南市武王墩考古发掘和楚文化研究重点课题,为原创、首发,已进行作品版权登记。如引用,请注明来源。侵权必究。)
部分图片来源于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人民网安徽等
编辑 童飞飞
责编 张明星
初审 孙继奎
二审 迟海波
三审 张 斌
来源:淮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