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说到“硬币”,下意识都会默认为“金属硬币”,人类社会几千年,使用的硬币,确实多数都是金属做的,不过,在人类货币史上,也有很多“非金属基材”的硬币出现。
我们说到“硬币”,下意识都会默认为“金属硬币”,人类社会几千年,使用的硬币,确实多数都是金属做的,不过,在人类货币史上,也有很多“非金属基材”的硬币出现。
上古时代的石币、贝币,我认为货币属性并不完备,属于蒙昧时代的产物,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前文我们说过,有很多金属材质并不适合制作硬币,但是因为好的制币材料匮乏,不好的材料也被迫应用到硬币当中,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个字——穷。穷是一种非常窘迫的状态,体验过的朋友们都知道。
穷也是分程度的,有的国家虽说硬币采用了不佳的金属材料,但至少还用得起金属,而有的“国家”则穷到根本没金属可用,比如二战末期的日本等法西斯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军队为了负隅顽抗的需要,在国内民间大量搜刮金属材料,严格限制除军事领域外的一切金属制品的生产,很多金属做的硬币,也被融化用来制作武器等军用物资。
但是,国内的经济流通又不得不使用硬币,穷则生变,日本便开始想歪点子,效法一战后的德国,开始研制“陶土硬币”。
1944年9月,受大阪造币局委托,日本京都伏见军需省陶瓷器实验所制成“炻质硬币”,即陶币。
日本陶币
这种陶币的原料采用在日本极易挖掘到的红土和天草瓷土,据说烧制出来的陶币性能介于日常陶器和瓷器之间。日本大藏省准备1945年开始大量生产这种陶币,以替代金属铸币,但未等正式大批量制作发行,日本鬼子便因战败无条件投降了。后世出版的日本货币目录中,这种陶币被列为未发行品。
日本投降后,驻日盟军明令将日本货币上的“大日本”字样改为“日本政府”,这种陶币不能更改字样,被大量粉碎作废,只有少量留存至今。
日本陶土硬币,严格来说还属于未发行的半成品,而真正成功发行的同类货色则是溥仪的伪满洲国。
伪满洲国是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其发行陶土币的原因和日本一样,也是把管辖区的金属材料搜刮去给日本人制造军用物资。
伪满洲国陶币
伪满洲帝国政府在康德十一年发行了陶币。这种“陶币”使用的材料严格来说和常见的陶土不一样,它是以“轻烧苦土”为主要成分,掺杂其他辅料烧制而成。“苦土”的英文名称magnesia, 其实就是氧化镁(Mgo),因为这种陶币是氧化镁和其它辅料的混合物,也被称为“镁币”。
伪满洲国钢纸币
伪满洲国的陶币分量非常轻,五分面值的钱重0.9 克,一分面值的钱重0.62克,放在水里能浮在水面,因此又被称为“钢纸币”或“钢纸钱”。
目前所见的伪满陶币共有两个年号、两种面值,其中五分币有康德十一年、康德十二年两种年号,一分币仅见康德十二年一种年号。
如果说陶制硬币多少还有点技术含量,稍稍还有那么一点制币的诚意,木币(木质钱币)的出现,则是把荒诞感拉满了。
美国1947-1951年的木头币
网上说最早的木制币出现在十九世纪30年代的欧洲,由一个名叫瑟斯顿的人用云杉薄片制作而成,但其实,作用几乎相同的竹木制品在我国明清时期就大量出现了。
木币的制作材料使用多种木材,非常廉价,也谈不上什么防伪,做为正式流通货币,多数出现在动荡萧条的社会背景下,做为应急货币,在小范围内使用。
随着时间的变迁,做为标新立异的钱币文化载体,木制币的造型发展为各种形状,功能也从流通钱币变成纯商业纪念品。
现代科技发展进步,世界各国在制币领域也在研究各种技术和新材料,现代高分子材料(可以不恰当地叫做塑料或者树脂)开始在硬币上出现。
目前,各国发行的纪念币上有时会用高分子材料做为辅助材料或者装饰,而德涅斯特2014年发行的树脂硬币,据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采用全高分子材料制造的树脂币。如下图:
德涅斯特树脂币
这种树脂币重量轻,强度大,耐潮湿,耐腐蚀,相对金属硬币,还可以相对容易地使用一些在纸币上使用的防伪技术,比如紫外线荧光防伪等。
现代硬币的制作越来越精致,花样也越来越多。随着工业和科技进步,或许会有更多材质的硬币出现,当然,也可能随着电子支付的发展,人类不再使用实物货币。未来会怎样,谁又知道呢?
来源:清溪纸币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