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哮喘患者超6000万!创新药物与装置可破解“双低”困境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3 22:05 1

摘要:9月12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披露的一组数据引发社会的关注:十年前,我国20岁以上哮喘患者已达4570万。若计入咳嗽变异性、胸闷变异型等不典型患者及20岁以下人群患者,总人群规模或超6000万。

9月12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5(第二十六次呼吸病学学术会议)披露的一组数据引发社会的关注:十年前,我国20岁以上哮喘患者已达4570万。若计入咳嗽变异性、胸闷变异型等不典型患者及20岁以下人群患者,总人群规模或超6000万。

然而,诊断率不足30%、控制率不足30%的“双低”困境,让大量患者在“无症状”的气道炎症中错失干预时机,急性发作风险暗藏。如今,超细颗粒药物、低流速吸入装置等创新技术的出现,为哮喘精准治疗带来新突破。

“温水煮青蛙”:隐性炎症与治疗门槛让控制变难

“部分哮喘患者长期使用吸入药,抱怨喘息没缓解,反而感觉咽部不适。” 这样的情况,在呼吸专科门诊并不少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副组长、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科学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指出,问题根源在于哮喘治疗的两大“拦路虎”:一是传统吸入药剂的装置对患者的手口协调能力,也就是吸气流速的门槛过高;二是哮喘患者合并的小气道病变(SAD)未被重视。

详细来说,人体气道分为23级,小气道如同偏远的“狭窄巷道”,而传统吸入药物颗粒偏大(多在3-5微米),仅20%-30%能沉积肺部,而小气道的病灶常被忽略。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GOLD)理事会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郑劲平更指出了关键所在:传统干粉剂吸入,需患者达到60升/分的吸气流速,且需精准的手口协调,“哮喘发作时患者本就呼吸困难,加上老年人手口协调差,越喘越吸不进药,这便陷入了死循环”。

张旻教授补充,诊断率低迷还与患者认知偏差有关:“很多人把活动能力下降归咎于年龄太大,对‘无症状’下的气道炎症毫无察觉,就像温水煮青蛙,直到突发重度急性发作,才发现肺功能已严重受损。”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全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创议(GOLD)理事会理事、科学委员会委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教授郑劲平

超细颗粒+低流速装置:使吸入药物精准抵达目标

“小气道病变需要‘微型车辆’才能抵达病灶。” 郑劲平教授用比喻解释创新药物的突破——新一代超细颗粒药物将粒径缩小至1-2微米,配合新型装置,肺部沉积率飙升至56%,其中1/3能直达小气道。

张旻教授介绍,这种突破带来多重改变:一方面,药物沉积效率提升后,激素用量可减半,仍可维持疗效,这对于长期需要高剂量吸入激素维持的患者来说,可降低骨质疏松、血糖升高等副作用的风险;另一方面,创新药物新型装置将患者吸气流速要求降至35升/分,对患者使用更友好。

张旻教授强调,哮喘治疗核心是“吸入激素+支气管舒张剂”联合用药,而创新装置让 “大小气道全覆盖”成为可能。“可以想象,基层医生甚至无需评估患者吸气流速,一个新的装置就能适配老年人或者年轻人,大幅降低了医生为患者临床选择的难度,也减少了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治疗失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张旻教授

全链条保障:从院外购药到三级防治体系

雷暴天气、宠物毛发、职业粉尘等诱因,常导致哮喘急性发作,及时取药用药成为关键。为打通 “最后一公里”,创新药企正联合平台构建院外用药网络。以凯西与上药云健康及京东健康的合作为例,通过“益药药房+京东健康”线下线上多渠道覆盖,将其拥有创新专利技术装置的超细颗粒二联干粉吸入剂及时送达患者。患者可通过医院处方、零售药店、电商平台等多场景购药,实现 “随时随地能取药、用对药”。

郑劲平教授同时呼吁,构建哮喘三级防治体系:一级筛查,通过肺功能检测捕捉早期小气道病变;二级干预,推行4周吸入激素诊断性治疗,以识别隐性的哮喘患者;三级管理,则是利用 FeNO 检测动态监控气道炎症。“饲养宠物、雷暴天气等场景下,未确诊人群更易突发重症。早筛查、早干预是降低风险的关键。” 张旻教授说。

其实,哮喘患者完全可以良好控制病情,如果其病情轻、服药依从性好、无糖尿病、慢阻肺病等合并症,且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控制率会大幅提高。郑劲平教授特别提醒,哮喘控制需兼顾 “当下症状”与“未来风险”,切勿仅凭“自我感觉良好”擅自减药停药,定期监测肺功能与炎症指标才是关键。

随着创新技术的开展与防治体系的完善,期待我国超6000万哮喘患者逐步走出 “双低” 困境,迈向“精准治疗、全程可控”的新纪元。

文、图| 记者 张华

来源:羊城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