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实践风采丨“绘就生态画卷 谱写青春华章”项目实践纪实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22:07 1

摘要:夏日的风裹挟着荷香与苇声,吹起了一场场关于生态的青春实践。从 “华北明珠” 白洋淀的荷淀寻踪,到黄河三角洲的植被与鸟类探秘;从陇南山区的绿色振兴之路,再到鄱阳湖畔的湿地守护行动。环境学院“绘就生态画卷 谱写青春华章”暑期实践项目的四支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大地,以科

夏日的风裹挟着荷香与苇声,吹起了一场场关于生态的青春实践。从 “华北明珠” 白洋淀的荷淀寻踪,到黄河三角洲的植被与鸟类探秘;从陇南山区的绿色振兴之路,再到鄱阳湖畔的湿地守护行动。环境学院“绘就生态画卷 谱写青春华章”暑期实践项目的四支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大地,以科学解码生态,在自然与人文的交织中,写下属于北师大青年的环保答卷。

荷淀寻踪实践队

2025年7月10日至13日,“荷淀寻踪”实践队深入白洋淀,开展了为期4天的实地调研。本次实践依托雄安新区生态修复背景,小队创新采用“水-陆”双线调研模式,通过文化寻访、社会调查与科学采样相结合,精准溯源污染、解析驱动机制,为流域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01

探文脉,承精神,悟生态守护之责

实践首日,队员乘船领略白洋淀水乡风光。在展馆复原的芦苇荡场景前,透过《芦花荡》手稿上的修改痕迹,体会到先辈用文字守护家园的决心。这次文化洗礼,让队员们更坚定用科学知识保护白洋淀的责任感。

02

访民生,察实情,析发展保护之衡

为探究人类活动与流域污染的关系,小队设计涵盖基本信息、生产行为、环保认知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并走访当地村民、农家乐工作人员。

调研发现,生态改善显著带动了乡村经济,特色水产养殖、农家乐和旅游业蓬勃发展,“荷塘苇海”的自然馈赠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白洋淀的荷花、芦苇不仅是景观名片,更是“天然净化器”,为丰富的水生生物和包括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内的295种鸟类提供了栖息地。

03

精采样,溯源头,筑科学治污之基

实践的核心环节是围绕水质和土壤的实地科学采样。小队基于河北省已构建的覆盖“淀盆-河流-入湖口”的监测网络,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和入淀河口分布,精心选取了具有空间代表性和溯源功能的采样点位。

采样前,队员使用纯净水和标准溶液对pH计、溶解氧计、浊度仪等便携设备进行校准。到达采样点后,实践队员们按规范开展作业:

·水样采集:专用水桶避开水面漂浮物和岸坡植物,取中层水体避免底泥干扰;

·土壤取样:在岸线附近铲取表层土样,防止人为活动污染样本;

· 即时测定:使用便携式分析仪现场读取pH、溶解氧、浊度、温度等指标,同时记录规范,标注好每份样品的编号、坐标、采样点位等基础信息。

采样完成后,样品进入实验室分析阶段。土样经称重、与超纯水混合振荡、分离上清液后,与水样一同接受详细检测,包括运用荧光指纹技术进行污染溯源以及对重金属成分的分析。

04

结硕果,启新程,绘城淀共融之景

本次实践,队员们分工协作,高效完成了文化调研、社会调查、实地采样等任务,显著提升了野外操作与数据处理能力。初步分析已取得重要收获,水质参数关联分析、污染行为驱动模型等深度解析工作正有序推进。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深入交流,队员们切身感受到生态修复对社区生活的积极影响,深刻认识到环保工作需要坚实的科学数据与广泛的公众参与紧密结合。

此次“荷淀寻踪”之行深刻诠释:环境监测不仅是技术工作,更是连接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桥梁。采集的每一个数据点,都承载着白洋淀的生态密码,记录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探索。实践小队用试管与问卷共同开拓的科学治水路,正助力通向“城淀共融”的美好未来。

环羽青洲实践队

为响应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7月8日至13日,环境学院“环羽青洲”调研队在谢湉老师带领下,奔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片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开展了一场以植被为切口、以鸟类为延伸的生态调研实践。

01

踏滩涂,查植被,摸清生态底数

7月8日,在保护区专家的指导下,队员们深入黄河口三角洲滩涂腹地,完成了植物梯度带调查的核心工作。从潮间带到盐碱高地,队员们顶着烈日,沿离岸梯度布设六个样方点,逐株记录盐地碱蓬、柽柳这一典型植被的样方内株数与经纬度等基本数据、盖度与冠幅。

7月9日,在谢湉老师指导下,队员们深入调研了柽柳这一湿地生态系统关键构建者在黄河口三角洲的生存状态。测量并记录了株高、基径、冠幅与盖度,并针对性地考察了六星豹点木蠹蛾对柽柳的侵害状况,这种生物的存在会削弱柽柳在黄河口湿地的生态功能,阻碍植被群落构建,延缓湿地修复进程。同时队员们也学习了解了互花米草这一入侵物种,该物种凭借种子与根系双重繁殖方式,加之缺乏自然天敌,有着极强繁殖力,导致入侵区域本地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以这些特征物种为切口,队员们认识到了针对性地防治工作对于生态修复的意义。

02

析样本,找规律,提炼科学结论

回到驻地后,队员们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了细致处理,并通过运用专业的统计方法和直观的可视化图表,发现离岸距离主导的盐度、湿度等环境梯度对植物分布和形态特征影响更显著且规律性强。而高程主要影响叶片大小,对其他指标的规律性影响较弱,更多受局部微环境调节。同时,他们也对下一步优化采样和分析提出了建设性计划。

03

观鸟类,学保护,见证生态成果

7月10日至13日,针对保护区的鸟类生态,调研队成员近距离观摩学习了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珍惜鸟类繁育工作。在朱鹮野化基地,保护区科研处王安东主任细致地为调研队讲解了保护区是如何通过开展适应性训练填补我国北方滨海朱鹮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空白的。此外队员们也近距离接触了东方白鹳、丹顶鹤、蓑羽鹤、翘鼻麻鸭、天鹅等珍稀鸟类。

04

提对策,促修复,贡献青年智慧

结合调研发现的问题,队员们提出了具体的生态保护建议:结合植被分布特点,建议后续调研更细致地按离海距离设置观察点,为湿地修复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此次调研让队员们全面了解了黄河入海口的生态情况,更以青年视角为当地生态发展提供了实用建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生态保护的责任。

陇南青韵实践队

为探索西部生态脆弱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协同路径,7月18日至23日,“陇南青韵,山水乡兴”实践队深入两当县、徽县、康县等地,调研特色农业、企业环保、污水处理,探索生态脆弱区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路径。

01

农旅融合·生态约束下的绿色突围

受地形制约,两当县云屏镇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镇区雨污分流系统完备,建有污水收集渠及三级沉淀池,实现污水分散处理并回用农田。垃圾处理采用“户收集、镇运输、县压缩”模式,并通过菜叶还田、粪便资源化有效减量。当地积极发展有机农业,以云屏镇的向日葵花海项目为例,其既能榨油创收,又能打造网红打卡地,诠释了农旅融合发展。

02

酒香之路·龙头企业的环保答卷

在徽县,金徽酒厂用科技诠释环保答卷:酒厂建有日处理2000吨的智能污水站,废水25%回用于绿化,排放数据联网监控;废气治理除尘效率达99%;酒糟制饲料、窖皮化肥、炉渣铺路,构建循环经济链。这些举措让“酒香”背后更添绿色力量。

03

县域发展·绿色治理与产业新机

在康县,实践队重点考察了村镇污水处理设施。队员们关注到村镇污水站的运维与优化需求,并与地方部门深入交流,提出改进建议,助力设施高效运行。同时,探索因地制宜的经济作物种植与人才引留路径,点亮产业振兴希望。

04

青智献策·破题陇南振兴新蓝图

调研的最后,实践队与市环保、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就调研过程中的疑点展开交流。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实践队的建议予以肯定,并逐一回应了问题。

实践队建议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和社会资本,优化污水站运维,实现长效治理;复制农旅融合模式,推动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完善教育和基础设施,设立相关基金,吸引青年返乡创业;同时大力发展有机农业与林下经济,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力,为陇南探索出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的新路径。

05

步履未停,青绿长续

“陇南青韵,山水乡兴”实践队以双脚丈量生态振兴的温度,用专业解码绿色发展的密码。这次行走的结束,是思考与行动的新起点。实践队员们将把陇南大地的经验与真知灼见,凝练成扎实的政策建议与务实的公益行动,让这份“青绿答卷”助力更多西部乡村奔赴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的振兴之路。

泽澜探源实践队

七月的鄱阳,湖光潋滟,湿地情深。为深度探究长江流域生态保护成效与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泽澜探源”暑期实践队自2025年7月8日起,走进鄱阳湖周边开展为期五天的实地考察。实践队在芦苇荡中观察候鸟栖息,于水文监测站里解读生态数据,漫步湖岸记录湿地变迁,在生态展馆中感悟绿色发展理念。五日探寻,硕果累累。

01

碧水蓝图:

水利科技与城市肌理的邂逅

实践首站,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的玻璃幕墙后,藏着鄱阳湖的 “数字孪生体”。队员们在动态水文模型前驻足,看工程师演示如何通过数据调控闸门,平衡防洪需求与候鸟栖息地水量。实验楼里的土壤样本库,从湿地泥炭到河床沙砾,记录着流域生态变迁。

在共青城市博物馆,泛黄的垦荒日记与现代城市规划图隔空对话。老照片里 “靠水吃水” 的渔猎场景,对比如今环湖绿道的生态图景,让队员们读懂:一座城市的成长,始终与水的治理智慧同频共振。

02

绿野寻踪:

水土守护与湿地探秘的交响

清晨的江西水土保持科技园,队员从微缩沙盘学到“山顶戴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鞋”的治理方法;人工降雨实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午后的珍珠湖畔,队员们打开奥维地图,沿着芦苇荡标记水域边界,摸清不透水层分布,为湿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撑。

03

初心溯源:

红色印记与生态使命的共鸣

富华山的晨露还挂在草叶上时,队员们已手持水样瓶伫立。胡耀邦陵园 “心在人民” 的题字在晨光中闪亮,采集的清泉里,仿佛沉淀着 “利归天下” 的嘱托。

从先辈守护家国,到我辈守护生态,变的是时代命题,不变的是青年担当。 鄱阳湖的涟漪里,藏着中国生态的密码,更映照着代代相传的赤子之心。

04

护澜行动:湿地永续的青年承诺

从水利科技到生态实践,从初心感悟到红色洗礼,五日行程最终凝聚成共识——青年守护鄱阳湖的每片涟漪,都是在续写人与自然共生的时代篇章。

从白洋淀到鄱阳湖,四支实践队以不同视角勾勒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图景。他们不仅发现自然的馈赠与脆弱,更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生态守护需要科学、公众与产业共同发力。这场青春探索,既是对当下的观察,更是青年守护山河长青的承诺。

来源丨环境学院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