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12月7日深夜,成都通惠门外的荒地上,国民党特务用铁锹掘开深坑。55岁的杨伯恺被反绑双手,嘴上塞着破布。他最后望向成都城方向,眼神里有对未竟事业的不甘,更有对黎明的坚信。这一天,距离成都解放仅剩17天。
革命先驱杨伯恺:埋骨通惠门,精神照后人,其女竟是《西游记》导演
1949年12月7日深夜,成都通惠门外的荒地上,国民党特务用铁锹掘开深坑。55岁的杨伯恺被反绑双手,嘴上塞着破布。他最后望向成都城方向,眼神里有对未竟事业的不甘,更有对黎明的坚信。这一天,距离成都解放仅剩17天。
杨伯恺1894年生于四川营山,年轻时便立下救国之志。1919年,他登上赴法邮轮,在巴黎勤工俭学期间,结识了周恩来、赵世炎等革命青年。1922年,他加入旅欧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成为早期留法革命骨干。在巴黎的咖啡馆里,他用法文翻译列宁著作,在工厂车间向华工宣讲马克思主义。
1925年回国后,杨伯恺在重庆协助吴玉章创办中法大学,培养革命人才。他深入营山农村,建立四川省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农会,发展会员近万人。农民们记得,这个戴眼镜的读书人走村串户,教他们识字,讲“耕者有其田”的道理。1926年3月2日,营山县农会成立大会上,他亲手写下章程:“团结农民,打倒土豪劣绅。”
抗战爆发后,杨伯恺以笔为刃,在《华西日报》《民众日报》发表数百篇社论。他抨击国民党腐败,呼吁团结抗日。1944年加入民盟后,他当选中央委员,协助张澜在四川开展统战工作。周恩来为《民众日报》题词“民主先锋”,称赞他“文章犀利如刀”。
1947年6月2日凌晨,特务踹开杨家大门。杨伯恺正在校对次日社论,标题是《论和平建国的关键》。他从容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敌人利诱他写悔过书,他拍案而起:“我杨伯恺宁死不低头!”难友回忆,他常给大家讲巴黎公社的故事,用草棍在地上画马克思头像。
12月7日那天,杨伯恺被押上卡车时,悄悄把藏在衣角的入党誓词撕成碎片吞下。行刑前,他用尽全身力气喊:“中国共产党万岁!”枪声响起时,天空飘起细雨,仿佛天地在为这位硬汉落泪。
杨伯恺牺牲时,女儿杨洁正在延安投身革命。这位后来成为86版《西游记》总导演的女性,继承了父亲的坚韧。1929年出生的她,16岁就奔赴延安,在战火中成长为文艺战士。父亲的故事激励着她,在拍摄《西游记》时,面对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她咬牙坚持:“父亲能为理想牺牲,我这点困难算什么?”
杨伯恺不会想到,他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女儿将神话搬上荧屏,让《西游记》成为几代人的记忆。更不会想到,他的名字被刻在十二桥烈士纪念碑上,每年清明,总有人献上鲜花。
如今的通惠门,车水马龙,繁华似锦。但人们不会忘记,这里曾埋葬一位铁骨铮铮的共产党人。杨伯恺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即使身躯被掩埋,精神也会在岁月中永生。他的女儿杨洁用镜头传递真善美,正是对父亲最好的告慰。革命先辈的热血,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化作新时代奋进的力量。
文献来源:
1.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杨伯恺:以笔为刀 传播革命》
2. 中国作家网《找到杨洁——缅怀杨洁并杨伯恺》
3. 方志四川《伯恺精神 永照千秋》
4. 廉洁南充《杨伯恺 赤胆忠心 奋勇当先》
5. 海峡网《86版西游记导演杨洁家世背景》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