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视察春泥诗社‖寄语“化作春泥更护花”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7 18:32 2

摘要:春泥诗社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自1984年在平度市桃花涧成立以来,已走过41年风雨历程。诗社曾引领和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其发展成果备受瞩目,得到了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也曾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其予以表扬

撰稿:平 言 宋向辉

4月6日,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莅临青岛平度,对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与广泛影响力的春泥诗社进行视察指导。

此次视察,白庚胜副主席深入了解了春泥诗社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殷切期望与宝贵建议。

春泥诗社作为全国第一个农民诗社,自1984年在平度市桃花涧成立以来,已走过41年风雨历程。诗社曾引领和培养了大批文学青年,其发展成果备受瞩目,得到了如《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多家主流媒体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也曾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对其予以表扬并亲笔致信鼓励。如今,在新时代的文化浪潮中,春泥诗社不仅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还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春泥诗社已拥有24个诗群,社员人数多达3000人,其影响力覆盖青岛及7个省市。2024年,获评“山东省乡村振兴特别奉献单位”和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诗社”,“春泥诗社四十年,乡村诗歌助振兴”系列活动列入青岛市2024年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

6日下午,天朗气清,阳光和暖。白庚胜副主席一行在中国作协会员、春泥诗社社长刘成爱,平度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仕尚,平度九中副校长官家荣,春泥诗社副社长兼本部社长董福寿等诗社骨干社员代表的陪同下,参观了位于平度九中的春泥诗社本部。在社史及创作成果展示区,白庚胜副主席详细了解了诗社的发展历程、组织架构、创作活动开展等情况。当得知春泥诗社社员分布广泛,来自各行各业,且始终坚持以诗歌创作反映时代风貌、传递百姓心声时,白庚胜副主席对诗社的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感慨地说:“有春天的地方就有春泥诗社,有泥土的地方就有春泥诗社。春泥诗社扎根民间,就像肥沃的泥土一样,孕育着无数诗歌的种子,让诗歌的花朵在各个角落绽放。”

7日上午,春日的阳光洒满莱西大地。白庚胜副主席一行来到春泥诗社国学院,与等候在那里的董芹芹、倪中敏、谭旭东、谭哲胜、童德芳、史忠宝等诗友一一握手,送上亲切的问侯。

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春泥诗社副社长兼月湖诗群社长宋向辉详细介绍了春泥诗社月湖诗群发展情况,引领大家一同参观了春泥国学院的基础设施。“慧童之家”公益组织发起人左磊介绍了与你同行基地运行情况,春泥诗社国学院院长于许成介绍了国学院的活动情况。当得知国学院场地由青岛宝冠工贸有限公司无偿赞助,设有元素阴阳文化、国学经典、诗歌和中医讲座四大板块课程时,白主席深受感动,并对于许成院长历经十九年潜心钻研创立的“元素阴阳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基层文学工作者非常辛苦,春泥诗社月湖诗群与国学院的工作有情怀,有干劲,有创新,有奔头。莱西,来了真有惊喜!”

白庚胜副主席,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担任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其学术研究广泛,涉及文学、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成果丰硕。他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工作,担任副所长,并创办了《留日青年》杂志。他还担任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纳西学学会会长、国际萨满学会副主席等职务。他还在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发起并参与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抢救和保护了大量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在与诗社成员交流时,白庚胜副主席题写了“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寄语春泥诗社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培养更多优秀的诗歌人才,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他强调,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表达方式。春泥诗社要立足当下,深入挖掘青岛的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中国诗歌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他鼓励诗社加强与其他文艺团体的交流合作,拓展诗歌传播渠道,让诗歌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白庚胜副主席此次胶东文化调研和指导,让春泥诗社社长刘成爱倍受鼓舞。他表示:“这是对春泥诗社全体会员的鼓励和鞭策。 我们将牢记嘱托,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中,不断提升诗社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辜负白主席的期望和社会的关注。”

据悉,白庚胜副主席一行是应胶东阳明心学研究会邀请专程来到青岛、烟台调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4月5日,白主席出席传统文化与文旅共融论坛暨胶东阳明心学研究会六周年庆典活动。自4月6日开始,白主席除到平度、莱西调研外,还将奔赴莱阳、招远、莱州,对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考察,进而形成学术调研成果,进一步推动文化思想在基层落地,促进历史文化研究、文化遗产保护和文旅事业的发展。

白主席所到之处,深受当地政府部门和基层作家的欢迎。大家纷纷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一定继续扎根基层,以笔为媒,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推动地方文学事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让我们继续秉承“知行合一”的精神,在诗歌和国学文化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来源:文学艺术现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