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津的桥,说起来也算是一桩“家务事”。你是本地人,多少总得听过浮桥的故事;你是外地人,从海河边上溜达过,也许只觉得这些桥各有各的模样。但其实每座桥底下,都藏着点旧时光——有人说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被桥上的风吹醒的。天津的桥,就是这样,风里带着老叫卖声、炮火硝烟、
天津的桥,说起来也算是一桩“家务事”。你是本地人,多少总得听过浮桥的故事;你是外地人,从海河边上溜达过,也许只觉得这些桥各有各的模样。但其实每座桥底下,都藏着点旧时光——有人说一座城市的记忆,是被桥上的风吹醒的。天津的桥,就是这样,风里带着老叫卖声、炮火硝烟、烟火气,也少不了一肚子的委屈和倔强。
话说回头,上个世纪还没过去一半,天津卫的桥跟咱们今天见到的可不太一样。海河、运河上铺的是浮桥,没啥桥墩,全靠小船儿联成一排,顶头铺一层木板——你走在上头,脚下是软的,桥跟着水晃,天晴地暖还成,要碰上风大水急,踩上去心里跟膨胀似的。那时候,浮桥是营业时间制,晚上还不让过,要听鼓角声收桥,门禁森严,“浮梁驰渡”这景致,连清朝的文人都爱提,大抵也是这份人间烟火,让万国商舶都得在此驻足。
自打光绪八年的李鸿章请了英国技师,第一次在南运河上架了铁桥。那个桥不同于以往,装了开闭机器,铁轨、铁锁、机器轰鸣。桥叫金华桥,老百姓则叫它铁桥——第一次有东西比浮桥结实得多。那年头儿的天津,桥还算得上稀罕物,金华桥在这城里是个新鲜象征,但铁桥也带着点“舶来品”的生疏劲儿,到底不是自己的血脉。
细说天津桥的命,还是绕不过袁世凯。袁大人顶着北洋大臣的名号一进城,就琢磨新气象:新城、新站、新路,要交通方便就是硬道理。拆了原有的浮桥,造了新钢桥——金钢桥,设计是英、日两国技师联手,钢架开启式。这桥,听说那时候儿还真有点架势,桥一开摆出“八”字,桥上铁灰沉得出奇。天津人可精明,不叫它正式名,给它起了外号,叫“老虎大张嘴”。其实说是钢铁,也不过是让城市多了些筋骨和脊梁。
说到这儿,不免想插两句闲聊。桥头曾经高悬着哈德门牌子的烟广告,先前洋气时髦,但架不住天津人讲究,觉得广告碍眼——一条桥,最好是大家伙儿都看得顺眼,烟广告得撤,换上三个字“金钢桥”,才算是当地日子里的名头。桥南北空地子成了市民的乐园,鸟市、杂耍、小吃摊声势浩大,卖蛐蛐蝈蝈的,变戏法、说评书的,各路帮口,彼此攉着吆喝,仿佛来自四方的人情都在桥头撞个满怀。那会儿小孩子钻进人群,冰糖葫芦一串,炸糕半块,就是天大乐事。
但风水轮流转,哪座桥也躲不过乱世的折腾。到了“七七事变”后,金钢桥头却多了分阴冷。日本兵盘踞着桥头,过道查证件、查防疫针票、搜马车、凌乱烦人。想从桥上过,哪有市井的自由?袁世凯那会儿建的金钢桥,被日军强拆掠夺,原本钢筋铁骨只剩几根光秃秃的水泥墩子杵在河面上,说是遗物不如说是城里的伤疤。那种荒凉,或者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我们这辈子见过的桥,都有坎坷”。
再到后来,岁月没闲着。天津人没认输,八十年代,旧桥墩上改修了钢架便桥,让市民能踩着还算牢靠的路穿过海河。再过了些年,九十年代末,老金钢桥拆除,建了新的钢混桥,还特意在旁边金钢公园做了微缩的模型。天津人爱纪念,但更爱生活——桥不是讲究形式,而是讲自己能过得去,心里踏实。
其实天津的桥不止金钢一座,海河上的金汤桥也是老城记忆。它连接着东门外和旧时奥租界,很早也是浮桥,用十三条木船连成行的那种,叫盐关浮桥。后来有了有轨电车,一条道从城里转进老龙头火车站,从此浮桥也换了铁身子,成了钢梁开启式的金汤桥,桥中间还铺了电车道。金汤桥旁的菜市,早些年就是城区里的蔬菜集散地。凌晨黄昏都有人赶市,马车、货船昼夜不息,后头的小洋货街也算繁华,天津卫的百姓日子顺着桥流淌下来,烟火到骨头里。
可桥到底是兵家必争之地,平津战役的时候,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枪炮声像拉开的急雨,烟雾、火球让海河两岸天翻地覆,喊杀声从桥头传来,守军被冲散,工事化为尘土。红旗插上了金汤桥头,这座桥成了后来天津解放的红色记号。岁月翻篇,可桥的记忆没有褪色,人走过桥,也像走过昨天的影子。
接下来绕个岔,新近的人常说天津的火车站是“天津站”,但城里最早的火车站其实是老龙头站。火车站前海河上那座老龙头桥,后来因为九国租界分布,更显得交通重要。到了1926年,法租界工部局花了大洋,拆了旧桥,新建起最大的一座开启式铁桥,设计还请了法国工学博士白璧。新桥要取洋名字——叫法国桥,又因租界往来频繁,也被人叫成了“万国桥”。天津那阵子追着“万国”潮流,一口气冒出万国音乐会、万国彩票、万国比赛,每天都像城里在闹市,汽轮过桥,浪花翻腾,建筑也上了画报,跟中原公司大楼并列成为天津的地标。
可是抗战爆发,天津沦陷,日军封锁万国桥——桥成了生与死、安逸和恐惧的分界线。朱光潜、沈从文这些文人旅客,从北平下来,到桥这儿就进不了租界。桥那边灯红酒绿,这边阴森寒苦——“五六百人”只能露宿桥头,盼着有人带通行证能进租界。那种隔河相望、进退无门,是战乱时代的天津真相。他们的日记里,桥不仅是交通道,更是难民的苦短留白——“有桥无路”,世事这样荒谬。
胜利岁月过后,万国桥再换了名字,叫了解放桥。老天津人感慨,“旧桥说的是沧桑,新桥盼的还是安稳”。桥的模样在变,桥下的河水也永远向前,唯有桥旁的人,总在变迁里寻一点归处——要说桥的本事,只是一次次把人送到对岸,也送进时光深处。桥下藏着几城人的故事,你是过路者,也是见证者。
天津的桥,看着像钢铁,其实包裹了多少人情冷暖、悲喜荣辱?我们每个人走在桥上,也许并不知道这些,每有风从河上吹过,却总觉得,有点旧故事正在耳边低语。桥上的烟火气,桥下的水声,爱恨与期望,都埋得深深的。那些桥与桥之间的命运,总像天津人的日子一样,摔打得凶,也回味得长。
来源:心梦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