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的千古名君:唐太宗的皇帝生涯,就是臭不可闻的“烂账史”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3 13:48 2

摘要:唐太宗这个名字,谁没听说过?公认的明君,千古传诵,史书中一片赞歌。可是但凡翻开点史料,哪怕角落里翻半页,好像都藏着血腥的味道。什么“尧舜之君”“千秋伟业”,全是人写的?说他杀兄弟、逼父退位这些事,你以为古人读不到,当笑话听,还是假装没看到?

文/格瓦拉同志

唐太宗这个名字,谁没听说过?公认的明君,千古传诵,史书中一片赞歌。可是但凡翻开点史料,哪怕角落里翻半页,好像都藏着血腥的味道。什么“尧舜之君”“千秋伟业”,全是人写的?说他杀兄弟、逼父退位这些事,你以为古人读不到,当笑话听,还是假装没看到?

兄友弟恭,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李世民夺位的玄武门之变,史书写得像苦肉计似的,日日揣着苦脸,动不动就“被害”,要不“被谋害”。可是假如那年李建成先下手,局面会不会倒过来?恐怕不会更仁义,手软的哪能活到后半场?那场清晨血案,李建成也想赢,谁不是?

史官后来给李世民写上“被逼无奈”,这一手真高,洗白都洗得心安理得。可笑么?兄弟各有算盘,都觉得只要对方先死,天下就是自家的。人啊,在皇权前面,情份哪算什么?可有意思的是,史官为啥时常站在胜利者那头,连带着后代的人也用腔调讲故事,仿佛杀人成名还能得利。是不是太天真?

杀兄弟的事都成了“无可奈何”。但要真说无奈,过去魏无忌那种主动退隐的,也不是没见过。让贤保命,明摆着的路。甭提战国,自家唐朝后头还有李成器,明明能当皇帝的就偏偏不当,得过且过也能过到老。现在回头看,李建成不肯让步,李世民更不会懈怠,你说谁更无情?或许但凡彼此退一步,也不至于刀剑相见。

可惜没这回事。人到权力面前,看啥都是敌人。有时候输了就什么都没有,谁还顾得上伦理道德?可要是换个活法呢,说不定大家都能全身而退。现实里,注定有人死得很难看。想想唐太宗那些年夜半夜睡不着,有没有想起手足相残的血腥?

李世民上位后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让恐惧再上一个层级——逼父退位。史书上有几行字写得冷,不见温度。尉迟敬德穿甲持矛,杀气腾腾地去海池边。唐高祖问是怎么回事,得来一句“秦王替天下清了乱臣刺客”,明摆着夫妻老小全在被劫持的人质圈里。萧瑀、陈叔达等能臣一搭腔,话音未落,唐高祖已经明白了,鸡毛换大王,年轻人玩得溜。唐高祖隐忍半生,也许到那一刻才知道,亲情对座,终究不过一场权力买卖。

劲爆的还不止呢。说是李世民杀兄杀弟那是无奈,可后来怎么抢起弟媳的?齐王妃杨氏,按说应该避雷。偏偏长孙皇后与她时常聚会,关系成了纽带。朝中知道的都心存芥蒂,不敢多言。李世民一点都没顾忌舆论反应,江山既然都是自己的,女人更不在话下。

据《新唐书》统计,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唐太宗真的想立杨氏为后,只是魏征拼死苦谏,他才半退让半妥协。可你说这是出于自制吗?谁知道他的心思。君权如海,伦理再完美也装不下。

有人总说唐太宗是纳谏的典范。魏征天天骂他,皇帝还乐呵呵接着。但史官真敢信这些话?翻翻数据,你会发现他杀重臣的时候一点不手软。案子还没审清呢,张蕴古、刘洎说杀就杀,有人一句谗言就顶替了百年基业。理由都不用讲,逮着机会就一剑封喉。那些称臣的人,日日担心坐在午门外面听宣召,接下来是当官还是掉脑袋,全靠皇帝心情。

问题更大的是唐太宗怕骂名,干脆自己改史书。房玄龄、褚遂良都被叫来,反复修改,删掉所有不顺心的描述。《旧唐书》《资治通鉴》后来写得多光鲜,背后是不许直笔的威慑。清一色的“伟光正”,难道历史真就能篡到天长地久?

可怪的是,皇帝怕被骂,可又偏偏要留下自己万世称颂的名头。那边刚刚大改史书,这边又派人去修建无数功德碑。究竟是想掩盖什么,还是根本没打算承认自己做过的人事?这思路很混乱,谁能说唐太宗不自信?

这一大堆故事摆一块,有点眼花。明君也好,暴君也好,史料就是这么写的。你信也罢,不信也罢。唐太宗杀得狠,怕背锅又想当千古英主,逻辑绕了好几个弯。说他有千秋功业?确实也有。可冷血痕迹也是板上钉钉。

不过,有人说唐太宗再怎么暴,也比别的皇帝讲策略。这说法,未必站得住脚。比折腾,谁能和明成祖比?比忍耐,康熙那套更绝。可偏偏有一点你不能不服——唐太宗把自己形象经营得太好了,后面的人一套一套。美化自己,压抑真相,这才是真的政治手腕。

有些讲解还故作神秘,说李世民其实内心柔软,杀兄逼父都心怀不安。真这样的话,他后来的宫廷建设,军事扩张,怎么一桩比一桩强硬?数据不会骗人。贞观年间对外战争,中央集权强化,政治上高压,并没少干劲。

朝野传闻,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常作恶梦,总见到被杀兄弟来索命。谁信?他要真内疚,早就不继续干下去了。这种说法,多半就是后人编出来给明君补一条“人性”的光环?

你要真深挖,唐太宗私生活和对部下的善变,比野史记载还乱。史书经不起细看,遇到这些漏洞,编史人躲得远远的,捂住眼睛说“略去不计”。这样到底是保护了皇帝,还是害了历史?

数据上,《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三本大作翻下来,史实被改七次。每次删改手法不一,但总归目的只有一个——塑造一尊盖世英雄。后面有几个小节写得有点摸不着头脑?那也无所谓,遇上当权者,纸老虎一样。

如果要讲唐太宗的后宫,那个杨妃的故事一写就乱。长孙皇后死后他要立新皇后,满朝争议,最后莫名其妙不了了之。这鸡毛蒜皮事其实比杀兄逼父还让人琢磨不透,谁说只有大恶才难以直说?那些合久必分的感情线,历史上最难收场。

至于说,唐太宗最后悔是什么?没人知道。他在碑上自己写着“贞观之治”。那是他要让后代都记住他不是杀兄杀弟的疯子,而是流芳千古的圣君。你说光靠碑文能留名千秋么?其实手段厉害的从不只他一人,至于民间怎么看,怕是根本没人关心。

归根结底,“伟光正”只在权力自己眼里有意义。李世民想要的太多,他做事风格转来转去,不认同也罢,讨厌也罢。谁说皇帝必须仁义道德的?那是我们愿意相信而已。横看竖看,唐太宗终究做他自己,史书遮住了这么多事实,是真是假还真说不好。

千古一帝也不过是众人一称,冷、辣、狠。血泪都写进了简牍,有的隐藏,有的暴露。历史的闹剧,一幕一幕上演,谁也别想做道德的评判官。

今天这些故事聊到这就放下了,倒也没觉得看清了什么,挺复杂。反正李世民也没人能问,只能让史书和流言在小巷里自说自话。

来源:聊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