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午四点半,窗外的阳光已经开始偏西,懒洋洋地洒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却不灼热的光斑。写字楼下,车流长龙依旧,喇叭声、引擎声混杂成城市永恒不变的背景音。
第一章:格子间里的李建国
下午四点半,窗外的阳光已经开始偏西,懒洋洋地洒在玻璃幕墙上,反射出刺眼却不灼热的光斑。写字楼下,车流长龙依旧,喇叭声、引擎声混杂成城市永恒不变的背景音。
35岁的李建国准时关掉了电脑屏幕上的Excel表格,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屏幕右下角的时间精确地显示着:16:30:02。他抓起桌上那个用了三年,边角已经磨得有些掉漆的黑色公文包,动作不疾不徐。
“建国,还不走?”邻座的同事张伟探过头来,手里还抱着一个厚厚的文件袋,脸上带着几分对加班的习以为常的疲惫,“王总今天心情好像不太好,下午又骂了市场部那帮小子。”
李建国笑了笑,露出两排不算整齐但很干净的牙齿:“没事,他骂他的,又不骂我。我老婆孩子还等着我回去吃饭呢。”他的语气平和,甚至带着点下班前的轻松。
“嘿,你倒是真佛系。”张伟耸耸肩,“不像我,房贷车贷压着,哪敢准时走?再说了,这年头,你不拼命,老板就觉得你没价值。”
“价值这东西,不好说。”李建国把公文包的背带调整了一下,站起身,“我这工作,能按时完成,不出错,月底能拿到四千五,就可以了。”
张伟愣了一下,似乎没太听懂这话里的意思,摇摇头,继续埋头整理他的文件:“你这是……没追求啊。”
没追求?李建国走出写字楼大门,混入傍晚下班的人潮中。晚风带着一丝凉意,吹在脸上很舒服。他掏出手机,“老公,今天做了你爱吃的红烧鱼,早点回来哦!”
他回了一个微笑的表情,然后走到路边,等公交车。四千五百块的月薪,在这个一线城市不算高,甚至可以说是偏低。但他和妻子两个人,加上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租住在离市区稍远但交通还算方便的小区里,日子过得不算宽裕,但也勉强能维持。妻子在一家小超市做收银员,两人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对生活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安稳。
他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没什么特别的野心,不喜欢争强好胜。大学毕业后换了几份工作,最后选择留在这家不大不小的贸易公司做行政助理,一干就是七年。工作内容琐碎,无非是处理文件、安排会议、统计考勤、采购办公用品等等。他做得不好不坏,既没因为出过错被批评,也没因为做出什么成绩被特别表扬。他在公司里就像一颗螺丝钉,存在感不高,但也不可或缺。
他习惯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每天早上七点起床,送孩子上学,然后去公司,下午五点多下班,接孩子,回家做饭,辅导作业,晚上看看电视或者玩玩手机,十点多睡觉。周末带家人逛逛公园,或者在家打扫卫生。生活像一条平静流淌的小河,看不到波澜,也体会不到惊涛骇浪。
他不是没有过别的想法,比如换个工作,或者学点什么新技能。但每次念头刚冒出来,就会被现实的种种顾虑压下去。换工作?年纪大了,没特别的技能,万一找的工作还不如现在怎么办?学技能?哪有时间和精力?白天上班已经够累了,晚上回家还要应付孩子和家务。再说,就算学了,又能怎么样呢?他这把年纪,似乎已经失去了拼搏的动力和资本。
“佛系”这个词,是年轻同事们有时候用来调侃他的。他并不反感,反而觉得挺贴切。随遇而安,得过且过,也许就是他这种中年普通人的生存哲学吧。
公交车来了,他随着人群挤上去,找到一个靠后的位置坐下。车厢里很拥挤,空气有些浑浊,充斥着各种香水味、汗味和食物的味道。他戴上耳机,随便点开一个新闻APP,浏览着标题。国际局势、经济政策、明星八卦……这些信息像流水一样从他眼前划过,他并没有特别关注哪一条。他的心,似乎早已被日常的琐碎填满,再也容不下太多别的东西。
回到家,妻子已经把饭菜摆好了。红烧鱼散发着诱人的香气,旁边是炒青菜和一碗紫菜蛋花汤。儿子正在客厅里看电视,动画片的声音开得很大。
“回来了?”妻子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快洗手吃饭。”
“嗯。”李建国放下包,脱掉鞋子,在儿子的动画片声中走进厨房洗手。
饭桌上,妻子问他:“今天工作怎么样?”
“还那样,没什么事。”他说,“王总下午好像有点不高兴,不过跟我没关系。”
妻子“哦”了一声,没再多问。她知道丈夫的性格,也不指望他能跟她说什么公司里的事。她更关心的是家里的柴米油盐,是孩子的学习成绩。
儿子扒拉着碗里的米饭,含糊不清地问:“爸爸,明天周末了,我们能去动物园吗?”
“下周吧,这周末爸爸有点事。”李建国扒拉着饭,含糊地应付着。他想起下周可能需要处理一些积压的报销单,还有部门的团建活动。
妻子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最终还是没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给他夹了一筷子鱼。
吃完饭,李建国自觉地去洗碗,妻子则辅导儿子写作业。家里分工明确,他负责体力活和一些外务,妻子负责内务和教育孩子。配合默契,但也缺乏一些激情。
晚上九点多,儿子终于写完作业,洗漱完毕上床睡觉了。李建国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打开电视,调到新闻频道。妻子在旁边织毛衣。
“明天你打算干嘛?”妻子一边织毛衣一边问。
“上午把攒了一周的脏衣服洗了,下午去超市买点东西,顺便把水电费交了。”李建国想了想,“对了,王总让我写个什么东西,可能得晚上弄弄。”
“写东西?写什么?”妻子停下手中的活儿,有些惊讶。
“就是……让我写篇小说。”李建国有些无奈地说。
“小说?你?”妻子愣住了,“你还会写小说?”
李建国自嘲地笑了笑:“我哪会啊。王总也不知道抽什么风,非让我写。说是公司文化需要,还要一万字。”
“一万字?那得写到什么时候?”妻子皱起了眉头,“你白天上班那么累,晚上还要写这个?能行吗?别到时候耽误了正事,或者熬坏了身体。”
“应该没事吧,就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王总说随便写写,不用太好,交差就行。”李建国其实心里也没底,但他不想让妻子担心,“放心吧,我自己安排好时间,不会影响家里事的。”
妻子沉默了一会儿,没再说什么,只是低下头继续织毛衣。客厅里只有电视里传来的播报声,和织毛衣针线摩擦的轻微声响。李建国看着电视屏幕上快速切换的画面,感觉有些茫然。写小说?这对他来说,简直比处理最棘手的客户投诉还要困难。
他的人生轨迹,似乎从未想过要和“创作”二字沾边。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佛系的、只想安稳度日的中年男人。而现在,一块名为“写小说”的石头,毫无预兆地砸进了他平静如水的生活,激起了层层涟漪。
第二章:突如其来的约谈
李建国第一次见到老板王总,是在他刚入职的时候。那时候公司还在初创阶段,王总也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穿着简单的T恤牛仔裤,满脑子都是改变世界的想法。七年过去了,公司规模扩大了一些,搬进了更好的写字楼,但王总的焦虑似乎有增无减。他依旧是公司的核心,也是最大的压力源。他比以前更忙了,头发白了不少,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但那股子劲头还在,甚至更加旺盛。他总是穿着剪裁合体的衬衫西裤,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疲惫和亢奋的神情。
王总对李建国的印象,大概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员工。交代给他的任务,总能按时完成,很少出错,也很少有额外的要求。他就像办公室里的一盆绿萝,安静地待在那里,不惹眼,也不需要太多打理。王总平时很少直接和李建国说话,除非是有什么特别的杂事需要他去办。
所以,当王总秘书在周四下午快下班的时候,通知李建国:“李助理,王总让你下班后去他办公室一趟。”的时候,李建国心里咯噔了一下。
“王总找我?什么事啊?”他下意识地问了一句。
秘书小姐礼貌地笑了笑:“应该是工作上的事情吧,具体的我不清楚,您去了就知道了。”
李建国心里有些忐忑。难道是自己工作出了什么疏漏?他仔细回想了一下最近做过的事情:文件归档了吗?会议记录都整理好了吗?上周的报销单据都提交了吗?好像都没什么问题。那会是什么事呢?难道是部门要裁员?他这种佛系又不惹事的员工,按理说不应该在裁员名单上。但最近公司业绩似乎不太好,裁员的风声确实是有的。
他越想越觉得不安,收拾东西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张伟正好收拾完东西准备走,看到他魂不守舍的样子,打趣道:“哟,建国,魂儿被勾走了?是不是王总找你麻烦了?”
“不知道啊,他说让我下班后去他办公室。”李建国苦笑了一下。
“王总?找你?”张伟也有些意外,“他找你干什么?难不成……要提拔你?”他说完自己都笑了,“不像啊,你要钱没钱,要权没权,放着好好的佛系青年不当,想去当领导?”
“别瞎说。”李建国瞪了他一眼,“我心里没底,正担心呢。”
“放宽心,天塌下来有个儿高的顶着呢。你这种老实人,最多被骂几句,不会有什么事的。”张伟拍了拍他的肩膀,“早点回去吧,别自己吓自己。”
李建国点点头,心里稍微安定了一些,但那种不安的感觉依旧萦绕不去。
下班铃声响起,同事们陆续离开。李建国磨磨蹭蹭地收拾好东西,最后一个走出了办公室。他没有直接下楼,而是走向了位于走廊另一端的总经理办公室。
王总的办公室很宽敞,装修得也很气派,一面墙是巨大的落地窗,可以看到城市的夜景。王总正站在窗前打电话,语气有些急促,似乎在谈一笔重要的生意。他看到李建国进来,对电话那头说了句“稍等我一下”,然后捂住话筒,示意李建国坐下。
李建国在他对面那张宽大的真皮沙发上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背挺得笔直,显得有些拘谨。他能听到电话里隐约传来的对方的声音,似乎在抱怨着什么。
王总很快结束了通话,挂了电话,转过身来,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急躁,恢复了平时的那种沉稳,但眼神里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
“坐吧,建国。”王总指了指对面的沙发,自己则坐回了他那张大得有些夸张的老板椅上。“找你来,是想跟你商量个事。”
李建国点点头,等着下文。他心里七上八下的,完全猜不到王总要跟他说什么。
王总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身前,看着李建国,似乎在斟酌词句。过了几秒钟,他才开口说道:“建国啊,你在公司做了也有七年了吧?”
“是啊,七年零三个月了。”李建国准确地回答。
“嗯,时间不短了。”王总点点头,“我一直觉得你是个踏实肯干的人,工作嘛,虽然没做出什么特别大的成绩,但也从不出错,很可靠。”
李建国没想到王总会突然说这个,有些受宠若惊,连忙说:“谢谢王总肯定,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王总摆摆手,示意他不用谦虚:“但是呢,建国,你也知道,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公司要想发展,光靠踏实肯干是不够的,还需要创新,需要有活力,需要有……嗯……文化气息。”
“文化气息?”李建国有点懵。他知道公司每年都会搞几次团建,偶尔也会请外面的讲师来做做培训,这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了吧?但他实在不明白,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对,文化气息。”王总似乎很看重这个词,“我觉得我们公司现在有点……太务实了,甚至有点……死气沉沉的。你看,我们现在做的这些项目,都很常规,没什么亮点。员工呢,也都比较……嗯……按部就班。”他的目光落在李建国身上,“我知道,你平时看起来比较……佛系?”
李建国心里咯噔一下,难道自己平时的“佛系”表现,在老板眼里是这样一种负面评价?
王总似乎没注意到他的反应,或者说,他注意到了,但并不在意,继续说道:“当然,佛系也没什么不好,心态平和,不容易出错。但是,公司需要一些不一样的声音,需要一些……有创造力的东西。”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所以,我想了个主意。我们能不能在公司内部,发起一个‘文艺创作’的活动?让有兴趣的员工,写写文章、诗歌啊,或者……小说什么的?这样既能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也能提升公司的文化氛围。”
李建国听得一愣一愣的。让他写小说?这跟提升公司文化氛围有什么关系?
仿佛看穿了他的心思,王总笑了笑,说:“我知道,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不靠谱。但是,建国,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一种……嗯……潜在的可能性。”
“可能性?”李建国觉得自己跟不上老板的思路了。
“对,可能性。”王总身体前倾,语气变得有些激动,“你这个人,平时看起来闷声不响的,但我觉得你内心深处,肯定有不为人知的一面。你没做过,不代表你不行。我觉得,让你去尝试一下写小说,说不定……会有惊喜呢?”
李建国彻底懵了。他看着眼前的老板,试图从他那张略显浮肿的脸上找出哪怕一丝开玩笑的意味,但他没有。王总的眼神很认真,甚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期望。
“王总,我……”李建国想拒绝,他想说自己根本不会写小说,他没有那个能力,他每天的工作已经够累了,实在没精力再去做这种额外的事情。
但王总似乎没有给他拒绝的机会。他站起身,走到李建国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建国,我知道这个要求可能有点突然,也可能有点为难你。但是,这也是公司对你的……一种期待吧。你看这样好不好,你不用马上给我答复,回去好好考虑一下。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能答应。这对你自己,对公司,可能都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他顿了顿,补充道:“当然,也不会让你白写。如果你能完成,或者哪怕写出一点东西来,我会给你……嗯……特别奖励。具体是什么,到时候再说。”
说完,王总不再看他,重新坐回老板椅,拿起桌上的文件,摆出一副开始工作的样子,意思是谈话结束了。
李建国站在原地,大脑一片空白。他感觉自己像是被领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剧场,而老板递给了他一个他根本不会演的角色,还告诉他,这是对他的重视和期待。
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但最终还是什么都没说出来。他默默地转身,走出了王总的办公室。走廊里的灯光有些刺眼,他眯了眯眼睛,感觉脚步都有些虚浮。
回到自己的工位,旁边的张伟凑过来问:“怎么样?王总找你什么事?脸都白了。”
李建国苦笑了一下,摇摇头:“还能什么事,让我写小说呗。”
“啊?”张伟以为自己听错了,“写小说?王总让你写?我没听错吧?”
“嗯,听到了。”李建国有气无力地说,“还说是什么为了提升公司文化气息,我看他就是心血来潮。”
“我的天,王总这是……”张伟也觉得不可思议,“让你一个做行政的写小说?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吗?你答应了?”
“他让我回去考虑。”李建国疲惫地说,“我能怎么考虑?拒绝?我敢吗?”
张伟叹了口气:“也是。王总现在心情估计不太好,万一惹毛了他,说不定真给你穿小鞋。不过,写小说……这玩意儿,你行吗?”
“我?我怎么可能行。”李建国自嘲地说,“我连朋友圈都很少发长文的。”
“那可怎么办?一万字呢?”
“不知道。”李建国摇摇头,感觉一个巨大的难题突然压在了自己肩上。他看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18:05。这个时间,通常是他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开始享受家庭时光的时刻。但今天,他却觉得无比沉重。
他不知道该如何“考虑”,他只知道,从这一刻起,他那平静如水的生活,已经被彻底搅乱了。那个名为“小说”的任务,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开始压在他的心头。
第三章:沉重的键盘
回到家中,李建国把王总交代的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妻子。
妻子听完,沉默了很久。她放下手中的毛线活,走到沙发边坐下,看着丈夫:“建国,你……打算怎么办?”
李建国疲惫地瘫在沙发上,揉着太阳穴:“我也不知道。王总说的那理由,什么提升公司文化,我觉得就是在胡扯。他肯定是最近压力太大了,想一出是一出。”
“那也不能让你去写小说啊。”妻子皱着眉头,“你又没写过,能写出来吗?再说了,就算能写出来,那种东西,能值几个钱?值得你牺牲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吗?”
“他……说会给特别奖励。”李建国想起王总的话,有些底气不足,“具体是什么没说,但我估计,可能就是几百块钱奖金?或者……口头表扬?”
“几百块钱?”妻子显然不信,“几百块钱把你折腾成这样?还得搭上那么多时间精力。再说了,万一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了,他觉得不满意,或者根本就是一时兴起,到时候奖金不给,你不是白费力气了吗?”
妻子的话很实际,也很犀利。李建国无法反驳。
“那……我该怎么办?直接拒绝?”他反问妻子,“王总那个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现在公司不景气,心情烦躁,万一我拒绝得不是时候,他会不会给我穿小鞋?降薪?或者调到更差的岗位?”
妻子也沉默了。在现实面前,她的反对显得有些无力。他们都是普通的打工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底气去对抗老板的决定,尤其是在老板看起来心情不好的时候。
“可是……写小说……”妻子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你连写工作总结都费劲,还写小说?”
李建国苦笑:“是啊,我也觉得自己干不来这事儿。可这事儿就这么砸下来了,我躲不掉啊。”
那天晚上,李建国几乎没怎么睡着。他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王总那张脸,和那句“写一篇一万字的小说”。他想象着自己坐在电脑前,对着空白的文档,一个字也敲不出来的窘境。他甚至开始做噩梦,梦见自己在台上做报告,拿着稿子却一个字都念不出来,台下所有人都笑话他。
第二天早上,李建国顶着两个黑眼圈醒来。妻子看着他的样子,叹了口气,默默地给他准备了早餐。
“要不……你就试试看?”吃早饭的时候,妻子犹豫着开口,“就当是……给自己一个挑战?反正写不出来也不是你的错,是你老板异想天开。”
“试试看?”李建国舀了一勺粥,含在嘴里,味道索然。“从何试起啊?写什么题材?怎么写?我连大纲都不会列。”
“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吗?”妻子问道。
“看书?”李建国想了想,“偶尔看看新闻,或者刷刷短视频,很少看小说。以前上学的时候看过一些,工作以后就没怎么碰过了。”
“那……你看别人写的小说,有没有觉得……嗯……哪种看起来比较有意思?”
李建国努力回忆了一下。他确实看过一些网络小说,比如玄幻、都市、历史类的。但他看得并不深入,只是消遣。至于哪种有意思,他说不上来。他只知道,那些故事好像都比他生活中的要精彩得多。
“嗯……都市情感类的吧。”他想了半天,说出一个答案,“感觉……贴近生活一点。”
“那你……就写这个?”妻子试探着问。
“写什么呢?写我的生活?”李建国摇摇头,“我的生活那么平淡,写出来也没人看啊。”
“不一定非要写自己啊。可以虚构嘛。”妻子说,“就写……普通人的故事?跟你我差不多的那种?”
李建国觉得这个建议有点道理。也许,写自己熟悉的生活,会比凭空想象更容易一些。
“那……我试试?”他看着妻子,眼神里带着一丝不确定和求助。
妻子点点头:“试试吧。就算写不出来,或者写得很烂,也没关系。至少你努力过了。总比现在这样,整天愁眉苦脸强。”
妻子的支持,给了李建国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勇气。
到了公司,李建国感觉整个人都有些恍惚。他坐在工位上,看着电脑屏幕,却迟迟无法进入工作状态。他不停地想着晚上回到家该怎么开始写那篇小说。一千字?两千字?还是一万字?这个数字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
他甚至打开百度,搜索“如何写小说入门”,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技巧和方法,感觉更加头大。人物设定?情节大纲?环境描写?这些对他来说,都像是天书一样陌生。
下午,王总又找了他一次,不过是问了些别的工作上的事情,关于一个供应商的合同细节。谈话很简短,王总的态度很正常,看不出任何异样。这反而让李建国更加不安。他不知道王总是真的忘了小说的事情,还是在故意给他施加心理压力。
下班后,李建国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家。妻子看他那副样子,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给他盛饭。
吃过晚饭,孩子写完作业也睡了。李建国坐在书桌前,打开了电脑。屏幕亮着,映出他有些憔悴的脸。
他深吸一口气,试图开始。他决定先从设定人物开始。主角叫什么名字?他想了想,就叫李伟吧,和李建国差不多,但又不是他自己。年龄,就设定成和他一样,35岁。职业呢?不能是行政助理,太像他自己了。那就……普通的公司职员吧,销售?或者程序员?他觉得程序员可能更有故事性,但他对程序员的世界一无所知。还是销售吧,接触的人多,容易产生矛盾和故事。
他就在文档里敲下:“主角:李伟,男,35岁,某IT公司销售经理。”
写了这几个字,他就卡壳了。接下来写什么?李伟的性格?他该怎么设定?是像自己一样佛系?还是……设定成和他完全相反,野心勃勃,然后遭遇挫折?
他想了半天,觉得都不合适。写自己吧,没意思。写别人吧,他不了解。他对着空白的文档,发呆了半个多小时。
妻子端着一杯温水走过来,放在他手边:“要不……先别想那么复杂?就随便写点什么,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李建国点点头,试着开始写一段场景。他想象着李伟(也就是他自己)下班后回到家中,面对妻子的抱怨和孩子的吵闹,内心的烦躁和无奈。
“……李伟推开家门,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妻子王芳(他想起了自己妻子的名字,不自觉地改成了王芳)从厨房走出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回来了?’她问道。‘嗯。’李伟应了一声,换上拖鞋。客厅里,儿子正在看动画片,声音开得很大。‘能不能把声音调小点?’李伟忍不住说了一句。儿子抬起头,不满地哼了一声,但还是调低了音量。王芳端着菜从厨房出来,放在餐桌上,‘赶紧洗手吃饭吧。’李伟看着桌上的饭菜,心里却没有多少食欲。他今天又被老板骂了,理由是他跟进的一个客户流失了。其实那个客户本来就没什么诚意,但他不敢跟老板解释。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陀螺,不停地转,却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他写了几百字,停下来看了看。语句很平淡,没有什么文采,情节也很琐碎。这算什么小说?这简直就是他生活的流水账。
他感到一阵挫败。原来,写小说比他想象的还要难。不仅仅是不知道写什么,更在于,他发现自己根本不擅长观察和表达。他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习惯了不去思考那些深层次的东西。
他删除了那段文字,重新开始写。这一次,他试图写得更“文学”一点,模仿他在网上看到的那些小说片段。他用了些自认为很华丽的辞藻,描述李伟的心情,描述傍晚的城市。
“……夜幕像一张巨大的灰色幕布,缓缓笼罩了这座喧嚣的城市。霓虹初上,却驱不散李伟心头的阴霾。他拖着灌了铅似的双腿,行走在冰冷的人行道上。汽车的尾气夹杂着劣质香水的味道,呛得他一阵咳嗽。他感觉自己像一颗被城市抛弃的尘埃,在无边的黑暗中漂浮,找不到方向,也看不到希望……”
写完这段,他读了一遍,觉得浑身不自在。这完全不是他想要表达的感觉,更像是他在刻意模仿某种他并不理解的“风格”。他觉得别扭,甚至有点恶心。
他烦躁地合上电脑,靠在椅子上,点燃了一支烟。这是他唯一允许自己的“不良嗜好”,而且只在心情特别糟糕的时候才抽。
他讨厌这种感觉。他讨厌自己写不出东西的笨拙,讨厌这种被迫做自己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的无力感。他甚至开始憎恨王总那个突如其来的决定。
他抽完一支烟,又点燃了第二支。妻子端着一盘水果走过来,放在他旁边的桌子上,轻声说:“建国,别太逼自己了。写不出来就算了,大不了……就不写了。”
“那怎么行?”李建国瞪了她一眼,“我都答应王总了。现在说放弃,那不是打他脸吗?以后我还怎么在他手下混?”
“可是……这样下去,你会把自己搞垮的。”妻子担忧地说。
“我知道。”李建国深吸了一口烟,任由烟雾缭绕在眼前,“可我没有退路了。”
那一晚,李建国对着电脑屏幕坐了很久很久。他写了几百字,又删掉。再写几百字,再删掉。最终,他只留下了一段极其粗糙、充满了自我怀疑和挫败感的文字。
他知道自己必须写下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老板,更是为了……证明自己似乎还能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尽管他对此毫无信心,尽管过程如此痛苦。
那个夜晚,窗外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但李建国心中的喧嚣,才刚刚开始。
第四章:挤出来的字句
接下来的日子,李建国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和疲惫。
白天的工作依旧琐碎而重复。他需要在上班时间处理那些永远也处理不完的文件、邮件和电话,参加那些冗长而低效的会议。他必须时刻保持“佛系”的状态,不能让工作上的任何差错影响到晚上的“创作”。
而到了晚上和周末,他就完全属于那篇该死的小说了。
下班后,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面对妻子的询问,他只能强打精神,含糊地说:“还行,写着呢。”
然后,他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或者在客厅的茶几上摊开笔记本电脑,开始艰难地码字。
最初的一段时间,进展异常缓慢。他每天晚上只能写出几百个字,而且大多是些零散的片段和心理描写。他常常对着屏幕发呆,一个小时也敲不出几行像样的句子。
他发现自己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素材和想象力。他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生活,对于虚构的故事情节感到非常吃力。他不知道该怎么设计冲突,怎么塑造立体的人物,怎么构建引人入胜的情节。
他尝试着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希望能找到一些灵感。他观察办公室里的同事,观察菜市场里讨价还价的老人,观察马路上行色匆匆的路人。他把这些观察到的细节记录下来,试图用到自己的小说里。
比如,他看到隔壁部门那个总是打扮得很时髦的李姐,总是在午休时间偷偷摸摸地刷着股票软件,他就给小说里的某个女配角加上了“热衷炒股”的设定。他看到楼下收废品的老王,总是乐呵呵的,即使生意不好也从不抱怨,他就把这种“乐观”赋予了小说里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但这些细节的加入,并没有让他的小说变得生动起来。他的人物依旧显得干瘪,情节依旧平淡无奇。他感觉自己像是在用一些零散的积木,试图搭建一座宏伟的城堡,但无论怎么努力,都显得摇摇欲坠。
除了缺乏灵感和技巧,时间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他每天的睡眠时间被压缩到不足六个小时。妻子虽然支持他,但偶尔也会因为家务和孩子的事情与他发生小小的争执。
“建国,你最近怎么回事?晚上回来就知道对着电脑,孩子都不管了!”一天晚上,妻子看到他又在书房里埋头写东西,忍不住抱怨道。儿子正趴在客厅的地板上玩玩具,旁边散落着一堆玩具零件。
李建国心里一烦,摘下耳机,走出来:“我这不是在忙工作吗?王总交代的任务。”
“工作?我看你是把工作带到家里来了。”妻子也提高了声音,“这个家还要不要了?孩子还要不要管了?你看看你,这几天瘦了多少?黑眼圈都快掉到下巴了!”
“我知道,我知道。”李建国有些烦躁,“但是这个任务很重要,关系到……”
“关系到什么?关系到你能不能当作家吗?”妻子打断他,“别自欺欺人了!你写的那叫什么东西?我偷偷看了一眼,跟你发的朋友圈状态似的,啰啰嗦嗦,没头没尾!”
妻子的话像针一样刺痛了李建国的心。他知道妻子说的是事实。他写的那些东西,连他自己都觉得惨不忍睹。
“你不懂!”他有些恼怒地说,“这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
“是,我不懂!我不懂你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妻子也生气了,“你要是实在不想写,就跟王总说,不写了!咱家又不指着那点奖金过日子!”
“说了?怎么没说?”李建国吼了回去,“王总那种人,我能说得出口吗?现在说放弃,我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
“那你就在这里耗着!耗死自己算了!”妻子气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身回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李建国站在客厅里,看着紧闭的房门,心里充满了愧疚和烦躁。他知道自己让妻子失望了。他也很累,非常累。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放弃吗?他真的不甘心。不放弃?他又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
那段时间,家里的气氛有些紧张。他和妻子之间的交流变少了,偶尔说上几句话,也带着火药味。儿子似乎也察觉到了家里的不对劲,变得比以前更黏人了。
李建国心里很难受。他知道自己把工作上的压力带回了家,影响到了家人。但他控制不住自己。那篇小说就像一个漩涡,把他越卷越深。
他只能更加拼命地挤时间。他开始利用午休时间,在办公室里偷偷写上几段。他对着电脑屏幕,假装在工作,实际上却在敲打着小说的文字。他甚至会在开会的时候,走神想着接下来的情节该怎么发展。
周末,他推掉了所有和家人朋友相聚的机会,把自己关在家里写小说。他陪孩子玩的时间也少了很多。儿子有时会闹脾气,他也只能耐着性子哄一哄,然后把他交给妻子,自己又回到电脑前。
他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身体上的疲惫和精神上的压力交织在一起,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他常常失眠,即使睡着了,也会做各种各样的噩梦。有时候梦见自己被老板骂得狗血淋头,有时候梦见自己对着空白的文档,一个字也写不出来,被一群人嘲笑。
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他是不是真的太没用了?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他是不是真的已经老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就在他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有一天,他在一个写作论坛上,看到了一位同样在挣扎的新手作者发的帖子。帖子里写道:“今天又只写了两百个字,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但是,我不能放弃。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也比原地踏步要好。写下去,总会有希望的。”
这段话,像一道微弱的光,照亮了李建国心中的黑暗。是啊,他不能放弃。哪怕写得再差,哪怕进步再小,只要他还在写,就没有输。
他重新振作起来。他不再过分纠结于文字的华丽和情节的曲折。他告诉自己,先把故事写完再说。哪怕只是一个粗糙的雏形,也比半途而废要强。
他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写一点,哪怕只有一千字。他不再追求完美,而是注重完成度。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切断一切干扰,只是不停地敲打键盘。
他写李伟在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写他和妻子的争吵,写他在深夜里的迷茫。他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焦虑,自己的挣扎,都融入到笔下的角色中。他不再试图去描写一个“别人”的故事,而是开始书写一个“自己”的故事。
渐渐地,他发现自己似乎找到了一点感觉。虽然文字依旧朴实无华,情节依旧平淡,但他笔下的李伟,似乎变得鲜活了一些。他开始能够控制故事的节奏,能够写出一些连贯的场景。
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充满成就感的。每当他完成一天的写作任务,看着文档里不断增加的字数,他心里都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虽然离一万字的目标还很远,但他感觉自己正在一点点地接近它。
他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挑战也还有很多。但他似乎有了一点信心。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他总能完成这篇稿子。至于写得好不好,已经不是他现在最关心的事情了。重要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找回了一点丢失已久的东西——一种面对困难,不轻言放弃的韧性。
第五章:交稿与余波
时间在键盘的敲击声中悄然流逝。李建国几乎是以一种自虐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之间疲于奔命。他瘦了,黑眼圈更重了,但他眼神中的焦虑似乎也减轻了一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麻木的坚持。
终于,在距离王总布置任务将近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他看着文档里那个刚刚蹦到“10000”的字数统计,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完成了。
虽然最后的几千字写得非常仓促,情节略显生硬,人物的收尾也有些仓促,但这毕竟是一万字了。他终于完成了王总交代的任务。
他保存好文档,关掉电脑,揉了揉酸痛的脖子,站起身来。窗外,天已经蒙蒙亮了。新的一天又要开始了。而他,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战役,身心俱疲,但同时也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
他没有立刻告诉妻子。他不想在这么疲惫的时候,再引起不必要的讨论。他只是默默地洗漱,然后躺在床上,沉沉地睡了过去。
等他再次醒来,已经是上午十点多了。妻子已经做好了午饭,儿子正在客厅里看电视。
“你醒啦?”妻子看到他,语气平静,“昨晚又写到那么晚?”
“嗯,终于……写完了。”李建国声音有些沙哑。
妻子愣了一下:“写完了?真的写完了?”
“嗯。”李建国点点头,心里涌起一丝轻松。
妻子走过来,坐在床边,看着他:“你脸色好差。以后别再这样逼自己了。”语气里有心疼,也有责备。
“我知道了。”李建国握住妻子的手,“对不起,这段时间让你和儿子受累了。”
妻子叹了口气,拍了拍他的手背:“算了,既然写完了,就把稿子发给王总吧。了结了这桩心事。”
李建国点点头。他打开电脑,找到了那个名为《格子间里的小人物》(这是他最后随便起的名字)的文档,犹豫了一下,点击了发送,收件人是:王总。
邮件发出的那一刻,他心里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好像一个支撑了他很久的目标突然消失了,留下了一片空虚。
接下来的几天,李建国都在等待着王总的回复。他每天都心神不宁。他不知道王总会对他的“作品”作何评价。是会像他预想的那样,根本不屑一顾,还是会……给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馈?
妻子看出了他的不安,安慰他说:“别想那么多了。王总看了也就看了,估计也就是随便翻翻,不会太在意的。”
但李建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王总真的不在意,当初就不会让他去写了。他心里隐隐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果然,几天后的一个下午,王总的秘书找到了他。
“李助理,请跟我来一下总经理办公室。”秘书小姐的表情很平静,看不出任何情绪。
李建国心里咯噔一下,有种不好的预感。他跟着秘书,再次来到了那间宽敞明亮的总经理办公室。
王总正坐在老板椅上,手里拿着一叠文件。他看到李建国进来,抬起头,脸上带着一种……李建国看不懂的复杂表情。既不是赞扬,也不是批评,更像是一种……审视?
“坐吧。”王总指了指对面的沙发。
李建国坐下,双手放在膝盖上,手心微微出汗。
“小说……写完了?”王总开口问道。
“嗯,写完了。”李建国点点头,声音有些干涩。
“发给我了?”
“看了。”王总放下手里的文件,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看着天花板,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写得……挺真实的。”
李建国愣住了。真实?这是他得到的评价吗?
“呃……谢谢王总。”他有些不知所措。
“那个……主角李伟,在公司里被老板骂,因为丢了客户……”王总转过头,看着李建国,嘴角似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那个情节,写得挺……生动的。”
李建国的心跳开始加速。他没想到王总会注意到这个细节。那个情节,几乎就是他亲身经历的翻版,只是把名字和公司换了一下。
“你……是怎么想到写这个的?”王总问道。
“我……我就是……瞎编的。”李建国含糊地说。他不敢承认,那就是他自己的故事。
王总笑了笑,没再追问。他沉默了一会儿,似乎在组织语言。
“建国啊,”王总再次开口,语气变得认真了一些,“说实话,看到你交上来的稿子,我挺意外的。”
李建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我本来没抱太大希望。”王总坦诚地说,“我就是觉得,你这个人,平时看起来挺闷的,想让你尝试点不一样的东西,也算是……激发一下你的潜力吧。没想到,你还真写出来了。而且……”他顿了顿,“写得还挺像那么回事。”
李建国完全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反应。他还以为王总会嘲笑他,或者干脆不置可否。他抬起头,看着王总。
“当然,”王总话锋一转,“这离真正意义上的小说,还差得很远。情节比较平淡,文笔也一般,有些地方逻辑还有点问题。”他指出了几个他注意到的缺点,“不过,这毕竟是你第一次写,可以理解。”
李建国默默地听着,心里五味杂陈。有失落,但更多的是一种被认可的释然。
“不过,”王总的语气变得有些意味深长,“通过你这篇小说,我对你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
“新的认识?”李建国不解。
“嗯。”王总点点头,“我看到了你内心的一些东西。你对工作的无奈,对生活的迷茫,还有……那种隐藏在佛系外表下的,对现实的观察和思考。虽然写得还很稚嫩,但……这是一种潜力。”
潜力?李建国觉得自己听不懂这个词。
“所以,”王总看着他,眼神变得有些锐利,“建国,你有没有想过……换一个环境?”
“换……换环境?”李建国的心猛地一跳。他最担心的事情,似乎要以另一种方式发生了。
“对。”王总说,“我知道你在现在的岗位上很稳定,也很安逸。但是……你有没有觉得,有点……屈才了?”
屈才?李建国觉得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简直是一种讽刺。
“我……”他张了张嘴,却不知道该说什么。
“当然,我不是现在就要你辞职。”王总摆摆手,“我只是觉得,你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你可以尝试一下……做点别的。比如,既然你能写出这样的东西,说明你有文字方面的天赋。也许……你可以尝试一下文案策划,或者……内容运营之类的工作?”
王总说出了几个李建国完全陌生的职位名称。
“当然,这需要学习,需要时间。”王总继续说,“不过,我相信你有这个潜力。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些资源和机会。当然,前提是……你自己愿意改变。”
李建国彻底懵了。他完全没想到,自己这次被迫的“创作”,竟然会带来这样的结果。王总不是要批评他,也不是要惩罚他,反而在……鼓励他?甚至给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他看着眼前的王总,试图从他脸上找出一些别的意图。但他看到的,似乎是一种……真诚?也许是王总自己也意识到了公司的问题,想寻找一些不同的人才?或者,他只是觉得,既然李建国有了“文艺”的苗头,不如就顺着这个方向培养一下?
不管王总的真实意图是什么,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让李建国陷入了更深的迷茫。
他原本以为,交了稿子,这件事就结束了,生活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但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这样。
他该怎么办?接受王总的提议,去尝试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还是……继续守着自己那个虽然平淡但却安稳的格子间?
这个问题,比写一万字小说要难得多。他看着王总,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窗外的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墙上挂钟滴答滴答的声音。李建国坐在那里,感觉自己人生的岔路口,就这样突兀地出现在了面前。而他,刚刚交上了一篇一万字的小说,却不知道该如何写下自己人生的下一个篇章。
第六章:平静的涟漪
王总并没有给李建国太多立即答复的时间。他只是让李建国“回去好好考虑一下”,并且表示,无论他做什么决定,公司都不会亏待他。
李建国带着一颗更加混乱的心,离开了总经理办公室。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妻子开口。王总的话像一颗石子,在他原本以为已经平静下来的心湖里,又投下了一圈新的涟漪。
那天晚上,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立刻投入到家庭生活中。他坐在书房的窗边,看着窗外的夜色,一根接一根地抽烟。他想起了自己这三十多年来按部就班的生活,想起了那份月薪4500元的工作,想起了那个被他强行中断的小说创作。
他真的要放弃现在安稳的生活,去尝试那些未知的、充满风险的事情吗?他真的有王总所说的“潜力”吗?还是说,这只是王总一时兴起的客套话?如果他尝试了,失败了,又该如何收场?
妻子看出了他的反常。晚饭后,她没有像以前那样催促他去看孩子或者做家务,只是默默地陪着他坐在客厅里看电视。
“还在想王总的事情?”过了一会儿,妻子轻声问道。
李建国点点头,把烟掐灭:“嗯。”
“他……都跟你说什么了?”妻子小心翼翼地问。
李建国把王总的原话,以及最后那个关于“换环境”和“尝试新方向”的提议,都告诉了妻子。
妻子听完,沉默了很久。她没有立刻给出建议,只是看着李建国,眼神复杂。
“建国,”她终于开口了,“这是你的工作,是你的人生。我不会替你做决定。但是……”她顿了顿,“我还是希望你能想清楚。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是每个月四千五百块的稳定收入?是每天按时下班,能陪我和孩子?还是……一个不确定的、可能充满挑战的未来?”
妻子的问题,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李建国内心深处一直被压抑的某个角落。是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他扪心自问。他喜欢现在这种安稳、平静的生活吗?说实话,他习惯了。习惯了朝九晚五,习惯了按部就班。这种生活虽然平淡,甚至有些枯燥,但也让他感到安全。他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还不上房贷,每天都能看到家人。
但是,这种安稳,也像一层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台庞大机器上微不足道的零件,每天都在重复着相同的动作,没有思想,没有激情。他甚至觉得自己正在慢慢地“死去”,死于庸常,死于麻木。
王总的话,虽然让他感到意外和惶恐,但也像是一记重锤,敲醒了他沉睡已久的某部分意识。他内心深处,似乎还残存着一些对“不一样”的渴望,对“可能性”的憧憬。尽管这种渴望和憧憬,被他现实的顾虑和惰性深深地掩埋了。
他想起了自己写小说的那段日子。虽然辛苦,虽然痛苦,但那也是他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全身心投入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刻。在那个过程中,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专注和创造欲。虽然他写得很糟糕,但他确实从中获得了一些乐趣,一些成就感。
如果,他真的有机会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去接触一些不同的领域,去挖掘自己身上可能存在的潜力……这真的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吗?还是……值得一试?
他和妻子讨论了很久。妻子并没有给他明确的答案,但她表示,无论他做什么决定,她都会支持他。这给了李建国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最终,他没有立刻给出王总答复。他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他没有再继续写小说。那篇《格子间里的小人物》,就像他生命中一次短暂而奇特的旅行,已经到达了终点。他把文档保存好,存在电脑的一个文件夹里,命名为“过去的尝试”。
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去了解王总提到的那些“文案策划”、“内容运营”之类的工作。他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看看需要学习哪些技能,需要具备哪些知识。他还去图书馆借了几本关于市场营销和互联网运营的书。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他发现自己对这些领域知之甚少,很多概念都感到陌生和晦涩。但他并没有像写小说初期那样感到畏难和退缩。他强迫自己去理解,去学习。他甚至开始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产品介绍和推广文案,虽然写得很粗糙,但他感觉自己似乎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他依然按时上班,处理着那些琐碎的工作。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佛系”了。他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公司内部的运作,观察那些做得好的营销案例,甚至会主动思考,如果让他来做,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
他的这些细微的变化,同事们都或多或少地察觉到了一些。
“建国,你最近有点不一样啊。”一天中午,张伟笑着对他说,“感觉……有点上进了?”
李建国笑了笑:“瞎说。就是觉得……不能一直这样下去了。”
“哦?想通了?准备跳槽了?”张伟好奇地问。
“没那么快。”李建国摇摇头,“就是在想想。”
“想什么?想转行做网红?”张伟开了个玩笑。
李建国也笑了:“差不多吧。想找点新的事情做做。”
张伟看着他,眼神里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一种鼓励:“行啊!有想法是好事!别像我一样,一辈子就守着这点东西。有机会就出去闯闯!”
朋友的支持,也让李建国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没有立刻告诉王总自己的决定。他觉得,自己还需要更多的准备。他需要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技能,让自己有能力去胜任那些新的工作。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建国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他不再熬夜写小说,晚上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看书学习。周末,他会陪妻子和孩子去公园散步,或者在家里一起做饭、看电影。他努力地平衡着学习、工作和家庭。
但他知道,平静的表面下,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变化。那篇一万字的小说,像一颗投入湖底的石子,虽然涟漪已经渐渐散去,但它改变了他内心深处的地貌。他不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安稳的“螺丝钉”。他开始对未来抱有了一丝……谨慎的期待。
也许,他的人生,并不一定就要沿着那条早已规划好的、平淡无奇的轨迹一直走下去。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他会鼓起勇气,迈出那一步,去尝试一个全新的、未知的领域。
当然,这一步会走向何方,他不知道。也许会成功,也许会失败。但至少,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接受安排的李建国了。他开始思考,开始选择,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这就够了。至少在目前看来,这就够了。他的生活依旧平凡,但他的内心,却因为那次突如其来的“小说任务”,而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和对可能性的向往。这或许就是那篇写实小说,给他带来的最宝贵的收获。而那篇小说本身,被他尘封在电脑里,成了一段只有他自己知道的、关于挣扎、成长和微光的故事。
来源:小小故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