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丙吉:“吉临大事而不急,遇险境而不乱,此其所以为良相也。”
《资治通鉴》有言:“急则败,缓则成。”
意思是说,行事仓促者多遭挫败,从容不迫者方得功成。
在司马光看来,人生立世,谋事成业,须忌一个“急”字。
他曾多次警示后人,躁急者心浮气短,欲速则不达。
否则,慌不择路终失蹄,急不择言必招灾。
凡事过于求快,反而容易陷入困局。
唯有沉心静气,稳扎稳打,方能渐入佳境。
《资治通鉴》记载过汉宣帝时期名臣丙吉的故事。
丙吉为人深沉稳重,从不轻易表露情绪。
当时,宫廷斗争激烈,政局变幻莫测。
许多大臣因为急于站队而身败名裂。
丙吉却始终保持冷静,遇事不慌不忙。
有一次,边境传来紧急军情,满朝文武惊慌失措。
唯有丙吉不疾不徐地分析形势,提出应对之策。
他认为,仓促决策往往会导致更大失误。
后来事实证明,他的稳妥方案成功化解了危机。
司马光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急则智乱。
人在慌乱时,判断力会大打折扣。
只有保持内心平静,才能看清局势本质。
《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丙吉:“吉临大事而不急,遇险境而不乱,此其所以为良相也。”
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因为急于求成而错失良机。
他们总是被短期利益蒙蔽双眼。
殊不知,真正的大成需要时间的沉淀。
藏心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蓄力量的过程。
当你能够控制内心的焦虑,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
《资治通鉴》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创业历程。
刘秀早年隐忍待时,从不贸然行动。
当时更始帝刘玄称帝,各地豪强纷纷起兵。
很多人都急于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刘秀却选择依附更始帝,暗中积蓄力量。
他在河北地区稳步发展,不急于显露野心。
等到更始政权内部分裂,天下大乱之时。
刘秀才果断出手,一举平定天下。
司马光评论道:“光武不急于一时,故能成万世之功。”
这与当下很多人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现在很多人追求速成,渴望一夜暴富。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陷入更深的困境。
《资治通鉴》中记载了另一个反面案例。
三国时期,袁绍因为急于消灭曹操。
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发动官渡之战。
结果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
司马光对此评价:“绍急功近利,而不知兵者凶器也。”
这些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时机的重要性。
任何事情都有其发展规律,不能强行推进。
就像农民种地,必须遵循农时。
提前播种不会带来丰收,只会导致颗粒无收。
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等待的意义。
他们不会被暂时的困难所吓倒。
也不会因为眼前的诱惑而迷失方向。
当所有人都急于求成时,耐心等待就是最好的策略。
《资治通鉴》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之道。
李世民登基后,没有急于推行新政。
而是先稳定局势,逐步推进改革。
当时有人建议立即实行严刑峻法。
李世民却选择宽刑省罚,与民休息。
他明白,经过隋末战乱,百姓需要休养生息。
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会引发新的动荡。
这种稳扎稳打的策略最终成就了贞观之治。
司马光特别赞赏这种循序渐进的智慧。
他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急也。”
另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是西汉的霍光。
霍光辅政期间,始终采取稳健政策。
他没有急于改变汉武帝时期的制度。
而是通过微调逐步纠正前朝的弊端。
这种看似缓慢的方式,实际上最有效。
反观历史上那些急于求成的改革者。
如王莽新政,因为太过急躁而导致天下大乱。
司马光通过这些对比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
现代社会中,这种智慧尤其珍贵。
很多人追求快速成功,反而走了弯路。
比如一些创业者急于扩张,最终资金链断裂。
或者一些投资者追逐热点,反而血本无归。
《资治通鉴》中这样总结:“急者败事,稳者成事。”
无论个人发展还是国家治理,都是如此。
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得更远。
当你不再急于求成,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道:“躁者贫,静者富。”
纵观历史,急于求成者往往事与愿违。
而懂得藏心、待时、稳进之人,终能笑到最后。
人生如棋,落子无悔。
唯有沉得住气,才能看得清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更需要修炼内心的平静。
不急不躁,方能行稳致远。
愿你我都能在历史智慧中找到自己的节奏。
藏锋守拙,待时而动。
稳扎稳打,厚积薄发。
如此,方能摆脱“穷命”,迎来丰盛人生。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詩詞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