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9年深秋,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西方世界的敌意已凝成寒冰,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充满敌意,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舞台上,西方记者曾多次抛出充满陷阱的提问,意图在言语上陷害我国。
中国人为何低头走路?中国有多少钱?中国人为何用美国钢笔?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通过?中国是否要与印尼平分珠穆朗玛峰?
面对这些问题,周总理是如何回答的?怎么用妙语化险为夷,让对手哑口无言,这是怎么回事呢?
周总理的回复,为何能让西方铭记至今?他与美国的交锋中,藏着怎样令人拍案叫绝的外交智慧?
1949年深秋,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西方世界的敌意已凝成寒冰,对这个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充满敌意,
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制定一条条律,那就是不与中共握手,外交刁难如同层层枷锁,试图将新中国困在国际舞台之外。
面对封锁围堵,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踏上荆棘之路,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还要在各种场合直面西方的恶意挑衅,每一次亮相都像没有硝烟的战争。
遥想当初,国共谈判时,国民党代表张厉生拍案咆哮:“简直对牛弹琴!”
周总理从文件上抬首道:“对,牛弹琴。”相同四字,断句稍移,张厉生顿成蛮牛。
次日《大公报》标题妙绝:“周公断句,顽石点头”,由此可见周总理的才智机敏。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一场精心设计的风波悄然上演,当时中美关系处于冰点,一名美国记者却突然主动向周总理伸出手。
出于外交礼节,周总理没有拒绝,可握手刚结束,这名记者便当着众人的面,夸张地掏出手帕。
他反复用手帕擦拭,刚与周总理握过的手掌,大声抱怨着,不该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眼神里满是挑衅。
周围的记者瞬间围过来,镜头齐刷刷地对准周总理,等着看他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难堪。
周总理脸上没有丝毫慌乱,从容地也从口袋里拿出手帕,轻轻在手上扫了几下,随后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垃圾桶,将手帕扔了进去。
这个动作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直到周总理平静地说出,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干净了,这才让人们恍然大悟。
他没有用激烈的言辞反驳,却用这个无声举动,将对方的无礼与卑劣比作洗不掉的病菌。
这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尽显大国领袖的风度,让那名美国记者瞬间面红耳赤,在众人的注视下狼狈退场。
1955年的万隆会议,更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场硬仗,彼时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部分与会国家受美国影响,对中国充满疑虑。
现场氛围一度紧张,不少国家的代表都面露难色,一场原本旨在促进亚非国家合作的会议,险些沦为针对中国所谓的批判大会。
周总理原本准备了详细的发言稿,可看到现场的紧张氛围,当机立断,在会议休息的短暂时间里,重新撰写了一篇讲稿。
他再次走上讲台,用沉稳而有力的声音说出了一句话,中国是来求同的,不是来立异的。
原本嘈杂的会场瞬间安静下来,这句话如同一股暖流,化解各国代表心中的猜忌,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和平外交的诚意。
在接下来的十八分钟里,周总理的发言没有激烈的争辩,却充满了说服力,在场的代表们纷纷点头赞同。
演讲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掌声,不少代表主动与周总理握手,表达对中国的支持。
这场即兴演讲,不仅让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更为后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推广奠定坚持基础。
在一次加德满都记者会,美国记者史密斯高举中尼地图问,贵国是否要平分珠穆朗玛峰?
这个问题是在挑拨中尼关系,如果周总理回答是,就会让尼泊尔觉得中国在强迫其平分领土如果回答“不是”,又会让外界认为中尼存在领土争议。
面对这个两难陷阱,周总理却巧妙地转换了思路,手指轻点地图上的标记,表示这是连接中尼的纽带,不是分隔彼此的界碑。
这座山峰把我们两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不是你们所说的把我们两国分开。
这番话避开记者的陷阱,更强调中尼友谊,赢得尼泊尔代表认同,后来中尼两国通过友好协商,顺利解决珠峰的边界问题,成为睦邻友好的典范。
西方记者痴迷于寻找所谓中国破绽,在1957年的国宴间隙,一名记者突然发问,中国的路为什么叫马路,其潜在意思也许是中国人自比牛马吗?
周总理正给法国大使布菜,闻言放下筷子,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
更凶险的考验在中美外交初接触时上演,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傲慢地表示,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这句话明里暗里,都在暗示中国人的自卑,美国人很自信,充满了对中国的轻视。
在场的中国工作人员都十分气愤,可周总理却依旧面带微笑,不慌不忙地回答道:“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短短一句话,既化解对方的羞辱,又暗含对美国霸权主义走向衰落的预判,让美国官员瞬间尴尬不已,再也不敢轻视中国总理。
有一次,一名美国记者在采访时,无意中看到周总理桌上,放着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便带着讥讽的语气问:
“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言外之意是嘲讽,中国连一支好钢笔都造不出来。
周总理没有直接反驳,而是拿起钢笔,仿佛陷入回忆,平静地讲述起它的来历。
“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当时无功受禄本想拒收,可后来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
这番话让美国记者瞬间脸色煞白,他原本想借机羞辱中国,却没想到反而被周总理巧妙地提及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失败,最终只能灰溜溜地结束采访。
这一支派克钢笔,也从所谓美国制造的象征,变成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见证。
1972年2月的北京,寒风还未褪去,首都机场却挤满了中外记者,所有人的镜头都对准了那架即将降落的美国专机。
这是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一场改写世界格局的破冰之旅即将开启。
当尼克松走下舷梯,突然快步上前,与周总理亲切握手,全场陷入短暂寂静,随即爆发出相机快门的密集声响。
人民大会堂灯火辉煌,尼克松突然起身,绕过餐桌为周总理脱下大衣,这个曾被严禁的动作,此刻由美国总统亲自完成。
当记者追问缘由,尼克松后来表示道,面对真正的外交大师,傲慢是愚蠢的。
参观南京长江大桥时,尼克松问这座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当听到周总理答是五个,这让尼克松愕然,反问为什么是五个呢?
周总理微笑数着手指,工农兵学商,不就是五个人吗?
尼克松先是一愣,继而大笑不止,这句看似荒诞的回答,却道出了中国社会的本质,也让尼克松彻底折服。
同行的基辛格在日记中感叹,周总理把辩证法变成诗。
但西方的情报触角无孔不入,当《金融时报》记者突然问,中国人民银行资金总额时,周总理脱口而出:“十八元八角八分。”
在满场错愕中,他细数十种人民币面额,从一分到两分,最后到五元十元,加起来总和正是此数,这巧妙将刺探转化为货币体系的生动展示。
从日内瓦到万隆,从莫斯科到加德满都,周总理用一句句看似平淡却暗藏锋芒的话语,化解了无数危机,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他从未高声斥责,却总能让人哑口无言;他从不咄咄逼人,却总能占据主动,那些话语如同无形的剑,刺破了傲慢与偏见。
他不仅让西方世界见识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也为新中国劈开一条通往世界舞台的路。
后来中美贸易摩擦期间,外交部华春莹引用“走上坡路”的典故;阿拉斯加会谈时,杨洁篪那句“中国人不吃这一套”,与当年的派克钢笔事件遥相呼应。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美国记者又拿起人权大棒时,他们面对的,依然是周总理锻造的外交剑锋。
周总理用一生的实践,为新中国外交奠定和平共处、互利共赢的基石,他的外交智慧和人格魅力,至今仍在影响着中国的外交事业。
周总理外交艺术启示今人:真正的国家尊严不在声高势强,而在不卑不亢的智慧。
那些让西方至今难忘的妙语,不是简单的语言技巧,而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对世界发出的坚定声音:
我们不惹事,但绝不怕事;我们追求和平,但绝不放弃原则。
看到这儿,您有何感想,欢迎关注留言评论。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面对刁难,周总理的12句话让西方至今难忘》.2017-03-13
【2】央视网.《周总理妙语集萃十四则》.2011-11-25
【3】周总理纪念网.《周总理与美国对话的智慧》.2018-12-29
来源:历史的温度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