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治安进步?乌难民地铁遭捅杀,特朗普盟友遇刺,真相更扎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7:27 1

摘要:第一起案件中,在地铁上随机杀害前排女乘客后淡定下车的凶手名为德卡洛斯・布朗,现年34岁。他一生中共被逮捕入狱14次,犯罪记录包括盗窃、恐吓、武装抢劫,堪称无恶不作。

这是此刻震惊全美、轰动世界的两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件。

第一起案件中,在地铁上随机杀害前排女乘客后淡定下车的凶手名为德卡洛斯・布朗,现年34岁。他一生中共被逮捕入狱14次,犯罪记录包括盗窃、恐吓、武装抢劫,堪称无恶不作。

遇害女性名为伊琳娜・扎鲁茨卡,2022年从乌克兰逃离战火来到美国,目前在一家披萨店打工。两人无任何共同点,生活也无交集。但在2025年8月22日晚上,扎鲁茨卡与布朗同乘一节地铁车厢,且坐在他前排,悲剧毫无征兆地发生。

案发后,监控录像传遍美国互联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引发社会热议。美国网友惊讶地发现,面对如此惨无人道的事件,美国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竟无一家报道,全部默契地选择集体“静音”。

第二起案件则完全不同,几乎一夜之间刷屏全球互联网,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特朗普身边最具社会影响力的政治网红查理·柯克,在犹他州遭遇枪击身亡,这无疑是一次典型的政治暗杀。

此次事件与特朗普此前遭遇的袭击场景几乎一致——甚至在活动开始前,就有人发现并拍下视频,显示现场远处楼顶似乎有人埋伏,若使用狙击步枪,该点位便是绝佳架枪位置。唯一的区别是,特朗普运气较好,子弹擦身而过,而查理·柯克颈部中弹,3小时后,特朗普亲自发文宣布其死讯。

这两起凶杀案,一起发生在北卡州夏洛特的地铁上,另一起发生在西部犹他大学校园,看似无关,事发地相隔遥远,但背后几乎集齐了美国当下所有社会矛盾元素:政治冲突、种族问题等。

翻阅受害者伊琳娜・扎鲁茨卡的个人信息时,美国网友发现,她是“黑命贵”(BlackLivesMatter,简称BLM)运动的支持者,曾在社交媒体上积极为该运动发声。

而凶手德卡洛斯・布朗虽14次入狱,却在今年7月再次被捕后,被法官以“需先进行精神评估才能定罪”为由释放回家——表面看,法官的决定似乎充满“人性关怀”。

但很快,法官的身份被曝光:她本人是夏洛特一家心理诊疗机构的运营总监。2023年4月,她当选北卡州法官,同年9月便入职该心理诊疗机构领取薪水,存在明显利益关联,甚至有消息称她连律师考试都未通过。

一位乌克兰难民赴美打工、支持“黑人的命更重要”运动,却被一名前科累累的黑人随机捅死在地铁车厢,而此前释放凶手的,竟是一位利益不清的黑人女法官。如此复杂离奇的纠葛,恐怕只有在美国才会发生。

再看查理·柯克,这位31岁的大网红在美国拥有大量粉丝,且粉丝群体与特朗普支持者高度重合。尽管年纪不大,他的政治立场却十分鲜明:特朗普的口号是“让美国再次伟大”,而他的口号是“美国正在归来”;对待女性,他主张“先结婚、多生孩子”;对待枪支,他支持“自由持枪”,甚至曾提出“枪支拯救生命”的观点。最终,一颗来自180米外的子弹结束了他的生命,白宫为此降下半旗。

从这两起案件中,完全能感受到美国社会当前的混乱与矛盾已到了无法缓解的地步,其复杂程度甚至超出中国网友的想象——即便换位思考,也难以理解这样的社会状态,毕竟此前我们最多只是隔着太平洋看到美国“零元购”事件:有人抢手机、洗劫沃尔玛,部分网友还曾调侃“代购的道德在哪?底线在哪?联系方式在哪?”。

但自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内部冲突已不再是“小打小闹”。今年6月,美国国民警卫队强行进入加州洛杉矶,当时双方剑拔弩张,险些引发内战;9月,类似情况在芝加哥上演,特朗普麾下的国民警卫队即将进驻封城。

美国表面常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自由”,如今却已发展到“你有什么言论不必多说,我的子弹会回应”的地步。就在查理·柯克遇刺前一天,特朗普站在华盛顿特区街头,面对记者骄傲地宣布:

“现在你在华盛顿晚上出门,很可能不会遭遇暴力抢劫,很可能不会受伤,我们的治安环境进步非常大。”

很难想象,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总统,对首都、政治中心治安环境的“优秀评价”,竟只是“晚上出门很可能不会受伤”。

过去,美国两党为打击对手、争夺选票,曾频繁打出性别牌、移民牌、肤色牌、种族牌、枪支牌。如今,这些牌已变成一个个“回旋镖”——在彻底的混乱中,已无法用正常逻辑判断一张牌打出后,究竟谁会受益、谁会受害。此刻的美国社会,几乎已沦为“黑暗森林”,没人能预判下一秒危险将从何处袭来。

来源:苏医慧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