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刷屏的查理柯克枪击案有了关键进展,警方已经正式拘留了嫌疑人泰勒・罗宾逊,随着更多细节曝光,这事儿的复杂程度和背后藏着的信息量,真是越挖越让人觉得不简单。
昨天刷屏的查理柯克枪击案有了关键进展,警方已经正式拘留了嫌疑人泰勒・罗宾逊,随着更多细节曝光,这事儿的复杂程度和背后藏着的信息量,真是越挖越让人觉得不简单。
先说说这个凶手泰勒・罗宾逊,22岁,犹他州人,出身那叫一个典型的北美保守派“模板”——家境优渥,父亲是摩门教牧师,还是当地的警长,全家都是登记在册的共和党人,保守氛围浓得化不开。
他自己也是个学霸,拿过犹他州大学3.2万美元的全国奖学金,妥妥的“别人家的孩子”,而且受家庭影响,从小就玩枪,枪法比一般爱好者厉害多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根正苗红的“良家子”,会用一把刻着奇怪文字的步枪,结束了另一个右翼红人查理柯克的性命呢?
再看案件里那些透着矛盾的细节,警方在罗宾逊用的步枪上发现了两组耐人寻味的刻字,一边是 “法西斯,接住;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另一边却是 “Said if you read this you are gay LMAO”(如果你看到这个,你就是个基佬,笑死)。
这字里行间藏着的思想矛盾可太明显了,他既反对法西斯,甚至熟悉二战时期意大利游击队的队歌,就是南斯拉夫电影《桥》里那首反法西斯民歌《贝纳乔》,歌里 “我在战斗中牺牲,朋友,再见吧” 的歌词,跟步枪上的刻字能对上,说明他接触过反法西斯的进步思想;可同时又极端仇视 LGBT 群体,字里全是歧视和恶意,这又是典型的保守派做派,真是让人摸不透。
那罗宾逊为啥要杀查理柯克呢?他早就公开说过反感柯克,觉得柯克是 “传播仇恨的机器”,但往深了挖,这背后其实是美国年轻激进右翼对 “温和派” 的不满爆发了。查理柯克在右翼阵营里其实算 “调和派”,他一边反对美国经济分配不公,要求统治阶级让点利,让年轻人能买得起房、吃得起饭,不用靠卖血和发薪日贷款过活,还批评美国金融资本把路走死了,断了年轻人的未来,甚至警告统治阶级不解决年轻人的经济困境,他们在政治上会更激进。
可另一边,他又反对年轻人骂特朗普政府,帮着宣传 “赢学”,劝年轻人要有耐心、爱美国。而罗宾逊所属的那些更年轻、更激进的右翼,觉得柯克这样的 “调和派” 就是叛徒,他们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反对以色列,跟传统右翼立场差得远,甚至讨厌特朗普,觉得 “懂王” 和他的手下背叛了 MAGA 理念,不配代表他们,在他们眼里,柯克的 “弥合裂痕” 就是 “妥协投降”,必须除掉。
柯克这一死,美国右翼阵营的分裂可就更明显了。要知道柯克生前影响力大得很,有2000万粉丝,线下还掌控着2000多个学生团体,是右翼里重要的“粘合剂”,特别会组织宣传,能把右翼内部的裂痕补一补,把矛盾转移出去,现在他没了,右翼失去了重要的调和力量,照这趋势,比柯克更极端、更激进的人很可能会被推到前面,那右翼内部的分裂只会更严重。
而且罗宾逊这事儿也反映出美国年轻一代的迷茫和极端,他们年纪小,想法天真但做事冲动,分不清左和右、进步和保守到底啥意思,就知道对现状不满,不是往极端左翼跑,就是扎进极端右翼,中间路根本走不通。经济上的困境、社会的不公让他们对未来没指望,最后就用极端方式表达不满。
不过现在案件还有不少疑点,罗宾逊这事儿是他自己一时冲动,还是背后有啥背景、有人支持、有组织在推动?想让柯克死的势力可不少,左翼有,右翼也有,到底是谁在后面起作用?但按美国的老规矩,这种枪击案最后大概率会被说成是“孤狼作案”,跟任何组织都没关系,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传统艺能”。
说起来,柯克的死可能是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美国内部的矛盾彻底没法调和了。一个满嘴法西斯、种族主义言论,对咱们充满歧视和仇恨的帝国主义反动派,居然在自己阵营里被“自己人”干掉,这事儿本身就够有戏剧性的,也能看出美国社会的深层危机有多严重。
最后,大家觉得这案子会不会成了美国社会矛盾的导火索?背后还有啥咱们没看明白的隐情?评论区聊聊呗!
来源:每日健康故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