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敢相信吗?你花68元点的'现炒黄牛肉',可能已经在工厂冷冻了一年!"当预制菜成为餐饮业的潜规则,我们的知情权正被一点点吞噬。就在9月12日,罗永浩的一场直播,将西贝与老乡鸡推上了预制菜透明的审判台——同样使用预制菜,为何一个被炮轰,一个却获点赞?
"你敢相信吗?你花68元点的'现炒黄牛肉',可能已经在工厂冷冻了一年!"当预制菜成为餐饮业的潜规则,我们的知情权正被一点点吞噬。就在9月12日,罗永浩的一场直播,将西贝与老乡鸡推上了预制菜透明的审判台——同样使用预制菜,为何一个被炮轰,一个却获点赞?
一道菜的诚实与谎言
西贝的"100%现炒"承诺被罗永浩直接打脸,而老乡鸡门店里那面醒目的公示墙却成为行业清流。红色标签是复热预制,黄色是半预制,绿色才是真正的现做——这种堪比交通信号灯的分类系统,让消费者拥有了最基本的知情权。正如罗永浩所说:"预制菜不是原罪,隐瞒才是。"
数据会说话:老乡鸡仅有2%的菜品采用全预制工艺,且明确标注"笋子烧肉""秘汁卤肉饭"两道菜的身份。更难得的是,他们把所有食材的"身份证"都放在了公众号上,从土鸡养殖场到调料供应商,全程可追溯。这种透明,让预制菜从阴谋变成了阳谋。
透明化背后的商业逻辑
有人质疑:公开预制菜信息会影响销量吗?老乡鸡用业绩给出了答案。2022年其营业额逆势增长37%,证明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感觉。就像我们去超市买速冻水饺不会期待现包的口感,但若餐馆把速冻饺子当手工饺卖,就是赤裸裸的欺骗。
这场透明化革命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当90后成为消费主力,他们更看重"知情权"而非虚假的"现场感"。老乡鸡的聪明之处在于,把选择权真正交还给顾客:追求效率的选预制菜,讲究锅气的点现做菜。这种尊重,反而赢得了消费者的尊重。
餐饮业需要更多"透明标签"
预制菜争议的本质,是消费者对食品工业化浪潮的适应性焦虑。日本早在2001年就推行"外食产业原产地表示制度",美国FDA要求连锁餐厅公开主要食材来源。中国餐饮业要跨越信任危机,不能只靠老乡鸡孤军奋战。
下一次当你走进餐厅,不妨多问一句:"这道菜有预制工序吗?"正如罗永浩准备尝试老乡鸡时说的:"敢标注清楚的企业,才值得消费者用脚投票。"只有当透明成为行业标配,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吃得明白,选得自在。
来源:耕行